语文PLUS 教研 ID: 163875

[ 李彩会 文选 ]   

浅谈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 李彩会

  朗渎是进行语文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情感的感悟和表达,意蕴的品位和赏析,语言的运用和积累,都是以读为重要手段。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让学生在朗读中领会内容、体验情感、陶冶情操;能起到以读代讲、以渎促思的特殊功效;还能使学生在反复朗渎中训练语感、规范语言。要使朗读教学充分发挥上述效用,必须注意讲究朗读训练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古人云:“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可见,只有三者并用才能达到良好的读书效果。而朗读,完全可以达到这个要求。朗读,就是一个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年段朗渎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渎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渎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的阅渎教学中存在许多弊端,不利于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练好基本功
  
  朗读首先要正确,不读错别字,发音响亮不唱读、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能读准轻声和儿化音,注意纠正学生含糊不清的字,有些同学吐字不清,这样不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要纠正学生把句子拉长声音,一字一词形成唱渎。正确朗渎是最基本的要求,对小学生来说是很难达到的要求。教师要注意一下三个方面;1、教会学生确定重音。通过训练,让学生逐步懂得。句子中的动词谓语,用作修饰的词,对比的词,或能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的一些特殊的词,要读重音。另外,为了增强表达的效果,一些表示强烈兴奋或悲伤的地方,可采用重音轻读的方法。2、教会学生掌握速度,要通过训练让学生知道,表示欢快、激动、高兴、愤怒的词句,一般读得要稍快一些。表示悲伤、忧郁、抒情的重点段,读的速度要慢一些。在整篇课文朗读中,要有快有慢,富于变化。3、教会学生把握语调。语调是语音、语素、语气的综合反映,是一篇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训练,在实际的朗读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表示欢快的、赞美的、喜爱的、美好情感的课文要读得深沉舒缓。一般的文章都以宁静、轻松、恬淡的语调为主。如读《春蚕》要读出辛酸、深沉的基调,紧急热烈的读得快一些,庄严、沉痛要读得慢一些。重要的语句要读得重一些,表达幸福温暖情怀时往往把重音轻渎,反而轻柔。为了表达情感而停顿,慢慢教给学生,让学生正确运用朗读技能。让学生读书高低变化,抑扬顿挫。
  
  二、要带着感情朗读
  
  语文教学必须练好朗读的基本功,充分发挥范读的艺术性,把学生带进教材所描绘的各种境界中,从而达到诱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富有艺术性的范读具有强烈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比放录音的效果更为直接。教师的范读要注重自己的感情投入、渗透与传达,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使学生产生朗读的兴趣。如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文中,当读到“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拌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教师凭借着学生已经了解了邓小平爷爷一国两制、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进行深情、敬佩、低沉、沉痛略带哭腔的语气,把邓小平的离去,人民对他深深怀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感受到课文表达的气势,学生在听了老师朗读后,很受启发,然后让学生尽情抒发情感,领悟邓小平爷爷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的深远影响。学生读的时候语气语调都模仿得很象,全班同学位不成声,热泪涟涟。
  
  三、要读出情景
  
  小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很多的活动需要诱导他们才可以进行,对缺乏朗读兴趣的同学来说他们不愿意渎书,针对这个特点,老师用语言规范、音质优美、吐字清晰、流畅自然的范渎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由被动到主动参与。从而喜欢朗渎,如我在讲《黄果树瀑布》描写了“黄果树瀑布声响越来越大,最后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问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我读得雷声轰鸣,山回谷应,读出它的声响大。配合录象感受“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象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如雨雾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我用感情强烈,语言凝练,音调优美等特点读出瀑布的宽的特点,让学生听着声音看着录象,感受到“银雨撒金街”的奇妙景象。当读到“凉丝丝的,舒服极了”“人就象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我把自然对人的影响,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人的生命活力范读得让学生感觉舒服、惬意、有生机,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揣摩、以领悟其内涵和作用。课文展现生动的画面、美妙的旋律,让学生获锝了艺术的享受,学生对课文情不自禁,抑制不住的动情吟哦起来。
  
  四、要激发朗读兴趣
   要让学生在读书中体味到快乐,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注定着他没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因此要变换多种形式朗读,以提高他们的朗读兴趣。如朗读课文时配上音乐。在学习《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在学生读熟的基础上,一边放着《二泉映月》这首优美的曲子,一边引导学生读着“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让学生从优美的景色、慈祥的师父、苦难的记忆都随着这琴声流淌出来。我们可以真切的读出四个字,那就是“爱、恨、情、仇。”感悟到敢对命运说“不”,永不放弃追求。从读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爱是一种力量,爱是一种追求,爱是一种幸福。他们读得激动而快乐,达到了满意的效果。此外,朗读的方式还有:齐读和指名读、分角色朗读、轻声读和自由读。朗读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需要一定的锻炼,不光在课内训练,也要在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读书诱发人的思绪,使想象超越时空;读书丰富了人的思维,如接触博大智慧的老人;读书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所以要从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浅谈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