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在即,下面结合实例再重申一下写好中考作文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一、标题创新,让文章鲜起来
标题,是文章的窗口,阅卷老师第一眼看到的是标题。标题鲜活,阅卷老师的眼睛会为之一亮,精神会为之一振。例如,我们平时写老师,标题无非这样拟:《老师》、《我的老师》、《我尊敬的老师》等。这些标题显得陈旧,犹如工厂的产品批量生产,一个模子出来的。阅卷老师长时间看着这样的文题,一定产生厌倦情绪。但是,如果我们把标题改一下就不同了。
如一位同学拟题为《蒙娜丽莎的微笑》。看到这样的标题,人们马上会想到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要知道,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幅令人倾倒的艺术杰作。那么,这和我们写老师的作文有什么联系呢?文中写道:“我的老师从不板着脸,我的老师总是微笑着,鼓励我……我的老师总是微笑着,启发我……我的老师总是微笑着,暗示我……”这样的标题多么生动、具体、形象。
还有一位同学的题目是《冬天的阳光》。在严寒的冬天,每个人都向往有阳光的地方,在山前、屋前、向阳的地方,都有阳光,而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温暖。那么,这和写老师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是学生把老师的关怀比作冬天的阳光。文中写道:“在失败面前,我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我的心,冰凉冰凉。可是,老师的话犹如冬天的阳光,温暖了我的心,让我抬起了头,看清了前边的路。”看,这里的比喻多么贴切,多么精确。看着这样的文题,怎不让阅卷老师动心呢?
另一个让人赏心悦目的文题是《三元桥下水流长》。昔日李煜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句,今日学生云“三元桥下水流长”。学生写道:“初中三载,师生朝夕相处,情如三元河的流水,滚滚滔滔,流过朝夕,流过四季,流过我们的青春年华。三元桥下水流长,天长地久永不忘!”看,这里的比喻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它让我们想起了李白的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真是含蓄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说到文题创新,可谓无穷无尽。仍以写老师的作文为例,也是我很赞赏的一个文题是《撒哈拉的雨季又来了》。本来,台湾著名作家三毛有名著《撒哈拉的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旱季是百草枯萎,禽兽因失去食物而饿死,尸骨遍地。而撒哈拉的雨季呢,莺飞草长,百花盛开,百兽兴旺。撒哈拉的雨季生机勃勃,是动物、植物的乐园。三毛把自己跟恋人荷西在一起的日子比作撒哈拉的雨季,而把荷西逝去,只留下自己一人的日子比作撒哈拉的旱季。撒哈拉的旱季与雨季是交替轮回的,而失去荷西的三毛却永远留在了撒哈拉的旱季,故三毛给她的著作命名为《撒哈拉的雨季不再来》。在这里我们的学生反其意而用之:撒哈拉的雨季又来了。他写道:“父亲病逝,小妹患病,我的家庭陷入绝境,我的人生犹如撒哈拉的旱季,死气沉沉。可是,我却遇到一位好老师,是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发动师生捐款帮助我家,联系镇政府、村委会,帮助我的家庭度过了难关,帮助我度过了难关。也让我有机会坐在这中考的考场上,我的小妹治好了病,脸上又露出了笑容,我的家庭也重新恢复了生机。撒哈拉的雨季又来了……”
二、立意创新,让文章活起来
在写作中,常有这种情况,大家看到一个作文题,常常囿于习惯思维的定势,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往往看不到它的反面及其他方面,这就往往造成一个班级、一个年级,甚至更大范围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就要进行逆向思维,以突破定势,达到创新思维的目的。有人要说,世上不是什么事物都可逆向思维的吧?其实,毫不夸张地说,世上任何事物都可以逆向思维。
要改变千篇一律的现象,不仅要进行逆向思维,而且要进行发散性思维,灯光是向上下左右发散的,而发散性思维就如同灯光四射,能让学生们形成多种思路,这种思维用多姿多彩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例如,作文《雨》。雨除了灌溉庄稼,还有多种作用。
在写作中进行了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就具有多姿多彩的特点,如此,就能使学生的作文更鲜活。这样,不光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
三、语言创新,让作文亮起来
语言最能反映学生写作的基本功,准确、优美的语言也容易给阅卷老师以好感。所以,重视作文的语言创新是取得高分的关键之一。语言生动、活泼、有个性,就能使作文亮起来,而要使作文出彩,就必须在文章中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1.书告诉我人生如箭,人生没有退路,因为呼啸的岁月挟裹着我们一路前行。从诞生的那一日起,我们就像一支离弦的箭,嗖嗖嗖地向生命的终点飞去。但是,不要哀叹人生苦短,若把我们一路的足迹连起来,也是一条长长的路;若把我们一生的光阴装订起来,也是一本厚厚的书。这些就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内涵的体现。所以,我们要从现在起,珍惜每分每秒,做那永不停息的风,吹过一季又一季,走过一程又一程;做那参天挺立的树,根深深地扎进黑暗的泥土,树枝高高地伸进光明的苍穹。一树繁花一树硕果,每片叶子都是一首歌。(江苏南通一考生《生命的芬芳》)
现代著名作家秦牧说过:“精彩的比喻像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清晰明亮起来。”上面这段文字中的比喻就起到了这样的效果。
例2.我不惧怕黑夜,因为有月亮,没有月亮,还有星星;我不惧怕暴风雨,因为暴风雨过后的彩虹会更加绚丽多姿;我不惧怕失败,因为失败垒起了通向成功的台阶······我满怀信心,抖擞精神,迎难而上!(广东一考生《冬天里的童话》)
这段文字中的排比句句式整齐,既有诗句的整齐形式,又有一贯到底的气势。我们在写作中便用排比句,可以使文气更畅通。
例3.狂风来了,怒吼着,好似喷薄迸射的岩浆,毫不矫饰自己,一直在尽情地发泄,横扫着大地。虽说教室里已进行了严密的戒备,但狂风还是狡猾地从门窗的缝隙里溜进来,肆无忌惮地把教室里闹了乌烟瘴气。狂风终于疲倦了,渐渐安静下来,停止了怒吼,悄悄离去。
狂风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显示了苍劲的健美和生命的洒脱,使我看到了雷厉风行的作风,纵横驰骋的豪情。(湖南一考生《狂风》)
许多毫无生息本无生命的事物,因为拟人的手法在我们眼前鲜活起来,它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与我们争辩,与我们娓娓而谈,与我们携手共进,使整段文字充满生气。
例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涓流,无以成江海。”做学问必须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日复一日,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那就能达到远大的目标,这就叫“有志者事竟成”!(山西一考生《中考前夕》)
千锤百炼,传颂千古的名言警句,不仅语言形式优美,而且闪烁着震撼人心的理性的光华。一篇文章里如能恰当地引用一句或几句名言警句,这篇文章就显得有灵性而又有理性。
例5.用屈原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形容陈林烈士追求真理的战斗历程是再恰当不过了。“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色,兰可燔而不可灭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削而不可易其刚。”敌人的严刑拷打征服不了陈林的钢铁意志。他用坚决的战斗在人民心中塑造了一座永恒的丰碑。春天为他披纱,运河向他致哀。今天,我们凭吊英烈,应该怎样生活呢?那就是,踏着先烈的足迹,继续前进,为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奋斗终身!(江苏一考生《扫墓》)
这里,引用、排比、对偶、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综合运用,使作文鲜活起来,也更加富于理性,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易家桥中学(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