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再别康桥》:通过一幅幅富有动感的画面,营造出一个个纯美的意境,真切抒写了徐志摩对康桥的爱恋和不舍。
在文学作品中,“愁”常以“泪眼”“浊酒”“倦牛”等代称,诸多离歌还用了“掩不住”“载不动”“剪不断”“挥不去”等字眼,足见这“愁”何等令人断肠。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反常律,没有“举箸”“执手”“顿足”,而是用了很多亮丽的意象来生发诗情,可谓别具情韵。据此,很多读者认为这首诗表达的是作者离别时淡淡的惆怅与浅浅的失落。殊不知,徐志摩创作诗歌时正值情感低谷,“金柳”“青荇”“水草”“长篙”这些事物组成的画面,看似轻松,实则承载厚重。仔细品读,不难感受到徐志摩那份随着康河流淌的愁苦。
美景水韵就
在诗人的笔下,康河充满画意诗情。
“金柳婆娑” 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然而作者没有“折柳”,而让柳驻足于康河旁,沐浴在夕阳中。在康河水的孕育下,柳条纤细柔曼,摇曳多姿,夕阳照射下,她身披一层金光闪闪的颜色,风情万种,恰似一位玉立在水边长发飘逸、圣洁浪漫的新娘。倩影倒映在康河里,荡漾在诗人的心河中,激起层层涟漪。是啊,康河的灵性开拓了诗人的眼界,也留下了他难忘的恋情。如今之告别,怎能不幽怨伤怀?
“青荇招摇” 明净的康河滋润着一切,于是这水草油光脆嫩、浓翠欲滴。它们似乎在自由自在地挥动着手臂,向诗人热情致意。这不禁勾起诗人对往日生活的怀念,遥想当年的自己曾经也像这水草一般自鸣得意、飘逸逍遥,多么渴盼自己仍成为一条水草永远融入这美好的康河之中,接受母亲般的呵护啊。庄周梦蝶,物我两忘。此刻的诗人之所以“甘做一条水草”,因为他太爱康桥,他舍不得离开康河,离别之痛溢于言表。
“清潭寻梦” 拜伦潭边,学生们在高谈阔论。这里曾溅起诗人多少梦的浪花,那彩虹似的梦曾经五彩缤纷,如今被揉碎在青荇浮藻之间。诗人不由地想到:让我再一次荡舟康河、漫溯清潭吧,在这迷人的夜色中,我要寻找我的梦,我要尽情放歌!
景是诗之媒,情是诗之胚。康河是美丽的,康河是自由的,康河是梦幻的。然而,分别在即,这一切抵挡不住现实的残酷,于是诗人心中必然升起不舍来。因而那些美丽的自然景物营造出的气氛虽然轻松闲适,其间渗透的离愁却非常浓烈。“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沉默”下面必定掩藏着激情的“火山”。
别意依天成
往昔生活的回放,让诗人获得了短暂的欢愉。然而,河水诉不尽他心中的离情别意,于是他将目光投向天宇。
“星辉”是诗人用明睿的目光捕捉到的又一意象。这“星辉”由天上映到河中,满世界晶莹透亮,差点燃烧起诗人的青春激情。他要放浪形骸,回复童真。可当“放歌”的愿望并不能实现时,情绪便抑郁在悠悠的笙箫里,浓浓的不舍和忧愁此时就是满天的星辉。
云,慢慢飘移,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这是作者从天上精心挑选的一个意象。诗歌一开头,作者就让“云彩”带着飘逸的离别情绪走近“康河”,走近读者。读完“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一句,让人感觉诗人似乎未语泪先流了。这里的“别意”相对隐秘含蓄,而到诗歌末尾,“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则显得感伤至极,无奈决绝。诗人感情不再有所控制,于是离情幻成了漫天的云彩。
诗人对康桥是无比钟情的,因为康河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天命,这是他信仰飞扬的地方,是他性灵开启的精神家园。再次见到康桥,诗人无限欢喜;再次告别康桥,诗人心中也一定万分眷恋。诗中言之“轻轻”,我们却品之“浓浓”。
课文背后的故事
1920年,倾心于政治的徐志摩赴英国拜访哲学家罗素,未能如愿后有幸认识了英国作家狄更斯,并在其介绍和推荐下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剑桥。同年,他与一代才女林徽因相识并对她倾慕不已。然而,这段情缘因林徽因回国后成为梁思成之妻而终结。1922年8月,徐志摩带着情感上的伤痛辞别剑桥回国任教。1928年5月,饱受“围城”之苦的徐志摩做了一次为期半年的环球旅行,并再次到剑桥访问。故地重游,徐志摩不禁感慨万千,几年的剑桥生活已经让徐志摩对康桥有了极为深厚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