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556

[ 常晓涵 文选 ]   

方块之都

◇ 常晓涵

  像是昨天,在那之前,我并不喜欢这些被禁锢在统一格式里的方块字和滑稽的字组成的话,自然也就体会不到深闺佳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伤,李后主“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怅惘;自然也就不会明白“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是谁人在憔悴。
  然而,有那么一个人为我的心墙开了一扇窗,而我就像墙角的一株狗尾巴草,见到阳光便拼了命地生长、伸展。
  他是我奶奶的父亲,我的太爷爷。他参与我的记忆并不多,但就是那不多的回忆使那时的我变成了现在的我。
  记得每次见到他,我总躲在奶奶身后,他看见我,严肃的面孔立刻温和起来,然后小心翼翼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叠得整整齐齐的手帕,将手帕展开,里面是一些零钱。他一边把新新的毛票塞给我,一边笑着说:“我们家的希望,是个大学苗子,可要好好读书啊!”他的声音就像一口老古钟,低沉却又洪亮,而我却总是拽着奶奶的衣角不敢去接那毛票。直到有一天,他走了。
  他临走的那天,家里人几乎到齐了。屋里死一般的沉寂,空气中夹杂着潮湿的气味和淡淡的尼古丁的味道。我被太爷爷叫到床前,奶奶呜咽着转身。面前是一堆包着破布的枯柴。他吃力地缓缓从身旁的枕下拿出一块方方正正的手帕,里面好像包着什么东西。他的手似霜打的枯树枝,颤颤巍巍。干裂的嘴唇翕动着,似乎在说这是给我的。于是,我没说话,接下了它。
  我轻轻打开,却发现是一个老式笔记本,页子已经泛黄。翻开扉页,原来是《纳兰词》的手抄本。正楷笔迹四周晕开,有些字已经变淡发白,遮不住岁月的痕迹。而中间却又写着《圣经》里的一句话:“要像一棵树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
  他就像是棵历经沧桑的老树,枯萎了,于是他也准备走了。
  留下的,却彻底改变了我。我细细品味那字里行间的美,发现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凄美;做了一回“人间惆怅客”,才知道“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
  我爱上了那方块字,开始珍惜那字与字间的价值。我常常会思考,也常常会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和历史对话,和生活对话。就在这对话中,我爱上了另一种生活——宁静,致远,我便爱上了梭罗的瓦尔登湖;我爱上了一种另类的悲伤,我便爱上了川端康成的雪国;我爱上了康桥,于是他的康桥就成了我的康桥;我爱上了芜杂下的凄凉,于是那凄凉就化为无言的情绪……
  我所爱上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太爷爷给予的,那本《纳兰词》就是我重新认识语言文字的开始,从那以后我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文学,爱上了阅读。于是,我开始静静地聆听,轻轻地诉说,小心翼翼地和每一本书对话。
  我是陶醉的我。
  就这样,他是走了,可我来了。
  
      【老师印象】
   常晓涵朗诵特别好听,她是学校广播站的骨干,总能将一篇篇平白的文字演绎成沁人心脾的美妙乐章。就这样,我认识了常晓涵。
  她在写作上特别大胆,敢于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如果她不能写出自己满意的文章,她宁可经历蜕变,承受失败的痛苦,也不愿沦为平庸。
   ——马树军
  
      【同学眼中】
   涵说,她最爱狗尾巴草。
  窗外,是一片生机勃勃的草坪。清风拂过,一簇簇狗尾巴草在和煦的阳光下簌簌地摇晃着毛茸茸的“绒线帽”,慵懒而又笃定,朴素中透着坚韧的美丽。
  我扭过头来,凝视着眼前这个大大咧咧、活泼爱笑的女孩儿:她那纯净的眸子中,有着明亮耀眼的光芒,散发着对梦想执著追求的热烈气息。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涵是那样出色:才华横溢,外表出众,待人热忱。可是,每当深夜,她单薄的背影在昏黄的灯光下模糊的时候,又有谁看得见呢?
  我们被涵的乐观、坚强和执著所感染。在她的身上,始终洋溢着清晨暖风中狗尾巴草尖颤动的快乐;她对于她的信仰的执著,时时刻刻鼓舞着身边的人在遇到困难时奋进,在面临挫折时振作。
   ——郝 倩

方块之都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