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叶梦得是一位两宋之交的重要词人,其词风清脱疏放,清旷超逸,而又不失英雄豪放之气,在北宋末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转变过程中,起着先导和枢纽的作用。其词中大量运用典故,善于点化前人诗、词和文句入词,且浑然交融,妙合无垠,为日后辛词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关键词:叶梦得 词作 典故 点化
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苏州长洲(今苏州市)人,自号石林居士。其一生著述丰富,在文学上造诣颇深。据有关文献记载,其面世著作多达三十余种,现留存十六种,其中《石林诗话》、《石林燕语》、《避暑录话》等广为流传。这些著作广泛涉及经、史、子集四部,倍受宋人和后人的推崇。叶梦得于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官至尚书左丞,绍兴十六年(1146)拜崇信军节度使致仕,十八年卒于湖州,赠检校少保。[1]
叶梦得的词风以清旷超迈为主,兼有不同时期的婉丽、雄杰之风,词中充满“英雄气”、“狂气”和“逸气”,传承了苏轼清旷、达观的风格特征。在《增订注释全宋词》中,收录叶梦得词102首,其词作在两宋词人存词数量排行榜中名列第48位。[2]笔者感受最深的,就是叶词中大量运用了典故,点化前人诗文中的词句入词,这一技巧几乎出现在他的每一首词中,叶梦得娴熟地使用典故和点化方法,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使词呈现出含蓄蕴藉之美。下面笔者着重从三个方面来探析这种技法在叶梦得词中的运用。
一、融经、史、子、集中的典故入词
许多的古典诗词,都有从经史子集中选用典故的写法,一般是利用典故的特定含义,起比喻、象征作用,古人古事在词中仍然以原来的身份出现。而叶梦得不仅运用古书中的“词料”更频繁,而且将古书中的故事和语言完全主体化,古书中的言和事,有直接化为词人自己的言与事,合二为一。如《水调歌头·九月望日》末尾写道:
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云中。
末句语意双关,暗用西汉时冯唐持节云中郡起用汉将魏尚一事,意在表达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又期盼自己能被重用的愿望。这首词中,虽叹老嗟衰,但毫无颓唐之感,词人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
《八声甘州》是叶梦得的一首爱国词,词中充满英雄气概,抒发了无路请缨的悲愤。在这首词中,“独听桓筝”之事出自《晋书·桓伊传》,谢安晚年被晋孝武帝疏远,很不得意,一次,谢安陪孝武帝饮酒,名将桓伊弹筝助兴,边弹边唱曹植《怨歌行诗》,谢安听了,“泣下沾衿”,孝武帝“甚有愧色”。叶梦得以晚年遭馋畏讥的谢安自况,感叹君丞之间相知之难,自己只能在被压抑、猜忌中老去。蒋哲伦先生认为“这种以解救国难为宗旨的功业自许的宏伟抱负,给词人晚年的创作增添了豪迈雄放的音响”。[3]
二、点化前人的诗句入词
“以诗入词”始于苏轼,苏轼是变流行歌词为文人抒情词的典型代表。叶梦得在“以诗为词”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为南宋的词人创作搭建了更高的平台。在《石林词》中,这种创作手法也屡屡被采用,化前人诗句为己所用,信手拈来,不失为一种高超的创作技巧。
在《念奴娇·南归渡扬子作,杂用渊明语》中,末句写到:“此还真意,故应欲辨忘言”,化用了陶渊明《饮酒》诗之五中的句子“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满江红·重阳赏菊,时予已除代》一词中有“古今同是东篱侧”的诗句,“东篱”也源自《饮酒》诗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叶梦得词中多次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在感叹自己的人生遭遇中,向往他的田园生活。
《临江仙·闻道今年春信早》的下片中,词人写道:“肠断陇头他日恨,江南几驿征鞍。”这里的“江南”句,化用了南朝陆凯《赠范晔》中的诗句:“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诗人在闲居落寞之时,深感友情的厚重,隐约流露出悲苦的心绪。
在叶梦得的词作中,还有直接引用他人原诗句入词的,如《鹧鸪天·一曲青山映小池》一首的下片:“携浊酒,绕东篱。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菊绿时。”这几句用苏轼词韵乃至词意作词,《乐府雅词》中有题:“东坡尝有诗曰:‘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菊绿时。’”叶梦得之所以有三句直接引用苏诗,因为在其生活中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苏诗的艺术魅力,也折射出他对苏轼崇拜的心理。
三、点化前人文句入词
在“以诗为词”的基础上,叶梦得进一步作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已初露“以诗为词”的端倪。在其创作的一些词中,将前人文章中的句子融入自己的词中,这类词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俨然一篇散文,他为南宋中后期的“以文为词”的创作方法作了有益的探索。
叶梦得在《念奴娇·南归渡扬子作,杂用渊明语》一首词中,大量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文句,最为典型的反映了其词创作的这一特点。“松菊三径犹存”源自文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稚子欢迎”出自“僮仆欢迎,稚子候门”,“飘飘风袂,依约旧衡门”来自于文中的“风飘飘而吹衣……乃瞻衡宇”。词中几乎全由陶文点化而来,表现了词人厌倦仕途,对超脱尘俗人生境界的向往之情,这是词人在不得志的境况下寻求自己精神的家园,仰恭陶渊明的人格操守。
再如《虞美人·上巳席上》一首的下阕:“茂林修竹山阴道,千载谁重到。半湖流水夕阳前,犹有一觞一咏、似当年。”此片中有景物描写,有情感的抒发和对往事的回忆,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正是点化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一些名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从中不难看出,叶梦得对王羲之、陶渊明等古代名贤有欣羡之心,并喜好吟赏湖山,宴客雅集,在自然山水之间怡情养性,一旦有类似的情境生发时,便触景生情,妙手偶得。叶梦得认为:“诗本触物寓兴,吟咏性情,但能书写胸中所欲言,无有不佳。”[4]他的词大多是随物感兴,抒写自己的性情怀抱,显得洒脱磊落。
叶梦得所创作的词中,长调较多,可以铺叙畅言,这就为词的诗化和散文化提供了可能。如前所述,叶梦得在点化前人诗文、运用典故入词的方式方法上,与苏轼等前辈还有一些区别,那就是叶梦得有时完全援用前人的原句,将自己的写作角度转化为原文的作者,也即泯灭他我,融化主客,成为一种信手拈来的自由文风和特色。刘扬忠先生认为:“叶梦得等文士偏取苏轼思想中超然物外、心平气和、随缘自适的一面,作词力追苏词清旷超逸、通脱自然的主导风格,并将之发展成为南渡时期的一种基本风格。”[5]他是学苏中有成就的“名家”词人,也是连接苏、辛的重要环节,具有不可忽视的词史地位。
注释:
[1]潘殊闲:《叶梦得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版。
[2]王兆鹏,刘尊明:《历史的选择——宋代词人的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
[3]蒋哲伦:《石林词和南渡前后词风的转变》,文学评论,1985年,第4期。
[4]吴文治:《宋诗话全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杨胜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1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