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前,越王勾践在兰亭种植了兰花,如今早已人去花枯,王羲之墨宝《兰亭序》也已追随唐太宗掩埋在历史的某个角落。但是几千年后,浙江绍兴之兰亭却因着王羲之独特的书法和优美的文字散发着幽幽兰香,永不变味。历代文人情系兰亭,对兰亭和《兰亭集序》的赏玩兴致至今不减,《兰亭集序》犹如一盆芳香醇正的兰花悠悠散发着清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晋人王羲之之作《兰亭集序》可称得上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上乘之作,短短的篇幅,将记叙、抒情、议论几种表达方式娴熟运用,文辞典雅,意蕴丰富。作为一篇书序,肯定要交代成书经过及本书的意义,但出奇的是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个普通的宴游活动谈到了自己的生死观,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文章立意不同凡响。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谈谈阅读感受。
第一,景之佳。文章一开篇就交代了时令特征——“暮春之初”,一个百花烂漫,芳香四溢,焕发着蓬勃生机的令人陶醉的季节。接着作者点出相会地点——会籍山阴兰亭,浙江本是人间天堂,绍兴山阴兰亭更是佳境荟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短短16个字,描山绘水,山水相拥、相映,渲染了兰亭的清幽,使人心旷神怡,加之又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清新的空气,诱人的花香,润肺沁脾,实在是爽朗之极,于是作者不由地发出感叹:“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大自然造化神秀,亮目醒耳,无怪乎在《古文观止》中吴楚材有如此评价“亦有无穷意趣”。
第二,事之雅。历代文人大都追求生活的雅趣,以此陶冶情操,洁行励志。本文所叙之事是 “修禊事”。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魏以后用三月三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此文中作者选用极普通词汇简练记叙亭中文人们的高雅情致。这是一次大型的高档次聚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次极富情趣的聚会,“流觞曲水”、“畅叙幽情”;这又是一次丰盛的聚会,“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第三,情之幽。佳景乐事,怎不能激起这些情感极其脆弱的文人墨客,何况还有美酒做催化剂。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贤主嘉宾,四美具,二难并,雅人逢雅事,人生之幸事不期相遇,悠哉,快哉,乐哉!这是作者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发自肺腑,纯粹自然,绝非一般轻薄之人的癫狂之词。“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美好的时光,大自然钟灵毓秀尽收眼底,作者是那么的快乐和满足。但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作者探微发幽,道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美好的事物转瞬即逝,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只能是“临文嗟悼”。短短篇幅,作者情感悲喜交加,痛乐相叠,抒写了千古之幽情,句句顺乎自然,出自真情,从而也引发读者心中之幽情,使读者心中也如作者一道波涛汹涌。
第四,理之深。本文因事因景悟理,借事借景论道,并以此劝勉世人,启迪后人。“死生亦大矣”,这是作者在叙事写景抒情之后表明的生死观,这是一个深奥的哲学命题,令古今中外知识分子穷其终生探寻的一个话题,一个永远也没有标准答案的话题。“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作者指出古今之人对死生的感慨相辅相成。“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联系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作者力斥其非,给予回击。作者认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中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就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生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能等量齐观。人生美好而短暂,生命欲望永不满足,时间无情、生命有限,人生应当在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积极面对生活。“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人类的许多情感古今相通。
纵观全文,文笔干净洗练,言简义丰,不落言筌,作者凭借驾驭文字的娴熟技能,绘景之佳,记事之雅,抒情之幽,述理之深,不愧为怡情、养性、明理、悟道之佳作。
(李桂林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中学 73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