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第1期 ID: 146587

[ 谢冬樱 文选 ]   

《两小儿辩日》的两点教育启示

◇ 谢冬樱

  《两小儿辩日》是个中国式的智慧故事。对于两小儿争辩的“太阳是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这一问题,孔子莫衷一是,因而沦为连小儿都讥笑“孰为汝多知乎”的角色。故事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百家争鸣时期,为宣传自己学派的主张,各学派难免互相攻击。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儒家宣扬其学识渊博,于是道家阵营的列子对这个声名显赫的“学术异己”不免要做一番嘲讽。但他没有想到,这百言文字,却折射出一代伟大教育家的智慧光芒,给如今的教育留下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一“见”一“问”显真挚
  故事开篇道“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大学问家外出游历,能“见”不谙世事的小儿争辩,可见其细致过人的观察力,留心生活的敏锐度。联系当今教育现象,学生间的矛盾都会有些征兆,如争执等,有些教师可能对此“视而不见”,认为学生间的摩擦司空见惯,不必小题大做。殊不知,小矛盾不在萌芽状态时“视小为大”,发展下去可能酿成大错。研究表明:学生间矛盾最易导致心理危机,而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踏上心理不健康的道路。
  所以“见”是第一位,“见”后方有知情力,才有发言权。孔子见后,马上“问其故”。如果“见”只是“意识关注”,“问”就是“首发行动”了。
  一方面,“问”是“询问”,不是“质问”,这涉及处理矛盾时的态度。若孔子盛气凌人地质问两小儿,恐怕换来的是两小儿的嗤之以鼻,而不是精彩的论辩。由于学习态度、纪律表现、为人处事等方面的差异,发生争执的学生给教师留下的印象肯定不会一致。处理矛盾时,教师要谨防差异化对待矛盾双方,不能在了解情况阶段,对印象好的学生采取的是和善、亲切的“询问”,对印象不佳的学生则采用“咄咄逼人”的“质问”。差异化的“问”只能过早宣判矛盾处理的结局——遭质问的一方错。教师不能一视同仁地采用“询问”的方式,既得不到学生的信任,也不利于学生矛盾的化解。
  另一方面,“问”要有耐心,不可草率,这要贯穿处理矛盾的全过程。“问其故”后两小儿陈述各自观点及理由,其间孔子并没有故弄玄虚去加以肯否,而是耐心给予双方阐明理由的机会。学生间的矛盾很多时候并不是“白加黑”的呈现,双方各有正谬,若教师没有耐心,对矛盾双方各批评一番,然后“小事化了”,教育他们应团结,这种简单粗糙、不明事理的处理方式,学生是无法接受的。学生并不害怕被批评,他们需要心悦诚服的理由、对人生有益的教诲及公正、不敷衍的对待。矛盾双方基于教师权威威慑下的唯唯诺诺,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与教师产生潜在的矛盾。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真挚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接触,短期有助于矛盾的解决,长期能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启示二:“不能决也”见勇气
  两小儿辩日后的结局耐人寻味——“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决”即“判定”的意思。受当时科学水平发展的限制,孔子不能对太阳与人的距离远近问题加以判定,这并非他的错,借此嘲笑他实属不该。而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给我们当代教师以勇气。
  学生在陈述矛盾时,由于言语能力存在差异,有些看似振振有辞但陈述的未必全是事实,而表达能力稍弱的也许不能尽述原委,所以有时在处理矛盾时,教师不要急于“决”。多渠道、全面了解情况后,再“决”也不迟,延时评价并不会影响教师的权威。在学生眼里,一个掌握了实情后作出正确判定的教师要比一个草率作决定的教师更有威信。
  实际工作中, 学生间的矛盾很多时候是“无足轻重”的小问题。对于不存在原则性错误的小纠纷,教师轻描淡写的几句批评是治标不治本的。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教师还没评判,学生就能说出自己的不当之处。那么,为何他们会明知故犯?其实,教师可以发扬一下孔子“不能决”的作风。这种“不能决”不是不作为,不是往日的权威、“法官”那般的气势暂时缺席,而是以一个“倾听者”的身份去聆听学生成长时的矛盾,以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去帮助学生剖析眼前的矛盾,以一个“睿智者”的眼光去启迪学生体悟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交往中,摩擦也许是难免的,但坦率包容的态度,开诚布公的交流,才更有利于和谐相处。教师不用苦口婆心地去告诉矛盾双方该怎么做和不该怎么做,学生对世界的认识不是靠枯燥的说教形成的,而是要靠他们自己去寻找、去塑造。近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的“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也正是此道理。如此“不能决”的态度,比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更有利。孔子的“不能决也”是诚实的勇气,对教师而言又是“无为而治”的勇气。
  一滴水里有太阳的光芒。《两小儿辩日》中孔子的真挚、勇气启示着当代教师处理学生间矛盾时要“收放自如”:用敏锐的观察、平等的对待、耐心的倾听去“收”;又以适时的引导、独到的启发去“放”。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姜灶中学)

《两小儿辩日》的两点教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