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语文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语文教育工作者学习它思考它研究它实践它。在学习、思考、研究、实践的过程中,笔者深深体会到:语文新课标体现了素质教育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理念追求,体现了古代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的整体转型和质的突破,勾画出了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整体面貌和前进方向。笔者特别发现,作为当代重要的、颇具生命力的语文教学流派——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洪镇涛先生的语文教学本体论,其价值取向和基本理念与语文新课标是多么的契合;其操作系统,无不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理念追求和时代精神。
首先,语文教学本体论第一次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体。
语文教学的本体是什么?洪镇涛先生在15年之前就给予了明确的回答:语文教学的本体是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本体论所谓的“语言”是指广义的语言,它包括狭义的语言和言语)。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陷入少慢差费的境况,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对于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个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然而始终没有找到其症结所在。洪镇涛先生在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可以说我们还陷在这个误区中没有跳出来,这误区,简言之,就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包括内容和形式)的详尽分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这个判断和估计准确地说明了语文学科教学偏离本体——学习语言的历史和现状、语文学科教学偏离本体——学习语言的流弊和时弊。
基于这一深刻认识,洪镇涛先生旗帜鲜明地指出:“所谓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运用的教学”,“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应该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而不应该是让学生研究语言”,“所谓学习语言,主要是指通过感受来积累语言材料(即吸收,其途径是听、读)和运用语言(即表达,其途径是说、写)以提高语文能力。所谓‘研究’语言,则是针对语言材料或者现象,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揭示其规律”。他强调:“学习语言”和“研究语言”,在目的、途径、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性的区别。“学习语言”的目的是提高吸收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研究语言”的目的是寻找语言规律。“学习语言”要求大量接触语言材料并尽量化为己有;“研究语言”只要求从语言材料中抽取或印证系统的语言知识。“学习语言”重感受、领悟和积累;“研究语言”重分析、比较和归纳。“学习语言”的主要方法是语感培养,强调直觉思维;“研究语言”的主要方法是理性分析,强调分析思维。在这个基础上洪镇涛先生进一步指出:“语文教学根本的第一位的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至于人文教育、思维训练、审美陶冶等则是派生的任务,是在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完成的任务。”“‘根本任务’与‘派生任务’不是平列的‘姊妹’关系,而是包孕的‘母女’关系。”这是洪镇涛先生由语文教学的本体——学习语言推出的必然结论。
对语文教学本体的揭示,表明了洪镇涛先生对语文教育历史和现实的最先觉悟。他倡导中小学生要学习语言,正是呼唤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这一根本理念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十分契合。新课标在论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时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学生应该获得哪些语文素养?新课标作了具体阐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语文素养强调把“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认为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这与语文教学本体论是不谋而合的。
其次,语文教学本体论第一次揭示了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
语文教学本体论认为,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是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其本质与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的“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的精神完全吻合。洪镇涛先生的本体论使得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第一次异常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然而如果仅仅只有这些,语文教学仍不免要陷入空想,语文教师仍不免要“分析教材”,引导学生“研究语言”,“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教师们仍不免要将语文教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境况仍然不可能改变。现在,通向目的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正确途径即基本规律,洪镇涛先生将它揭示出来了,并作了系统的科学的说明与解释。这条正确途径即基本规律就是:“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洪镇涛先生从学龄前儿童学习口头语言和传统语文教学的实践两个方面系统地科学地阐明了这条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在此基础上,他将其与当时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的“感知——理解——运用”的途径进行了比较性的阐述,得出的结论是:“感知—理解—运用”符合学习知识的规律,而“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则反映了学习语言的规律。由于洪镇涛先生第一次找到并系统地科学地阐明了这条学习语言的正确途径即基本规律,因而使得他的语文教学本体论便具有科学性。从此,现代汉语文教学的面貌就重新增添了生机。许多教师由不知道怎么上语文课变得知道该怎么上,由盲目地教变成自觉地教了,语文教学的实践由双脚悬空变成了脚踏实地的自觉的真实的实践。
从迷离混沌、纷繁复杂的语文教育现象中找到这条学习语言的正确途径即基本规律,并作了系统的科学的阐明,是洪镇涛先生语文教学本体论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小学语文课该怎么教(学)的问题。
再次,语文教学本体论初步构建了以学习语言为核心的语感教学新体系。
“语感”是夏丏尊、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最早提出并与语文教学联系起来论述的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为教育界有识之士所看重,新课标中出现达六处之多,由此可见新课标对“语感”的重视。洪镇涛先生的本体论则在新课标诞生之前就把语感由过去理性的概念化作现实课堂教学感性的操作,初步构建了以学习语言为核心的语感教学新体系。
这一体系把语感训练分为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两个方面,而且认为语感形成的基础是语感实践。所谓“语感实践,就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说,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背、多说、多写成套的语言”。所谓“语感分析,就是分析语言的运用”,亦即在学生语感实践的基础上或过程中通过对原文语言文字的“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联一联”、“改一改”、“读一读”等等形式的“比较法”,师生或生生合作、探究,也可指点、分析语言的运用,而“不是分析语言所负载的思想内容”。因此,语感训练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感悟、积累、分析语言运用之妙的过程,是对成块成篇语言材料的感性直觉与理性认识相统一的过程。
洪镇涛先生强调: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是语感教学的两手,这两手都要硬,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在不同的学段,这两手各有偏重。他特别指出:语感教学不但不排斥“分析”,而且确定地要采用分析的方法;不但不排斥语言知识,而且确定地需要语言知识的介入,使其对语感分析给予理性观照。
可以说,新课标作为官方文件认可、重视语感培养,在理念层面上第一次确立了语感培养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而本体论则在新课标诞生之前就不仅认可、重视语感,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它初步构建了一套语感教学新体系,较好地完成了课堂教学中语感教学技术层面的操作系统。
第四,语文教学本体论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本体论包括“变讲堂为学堂”和“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两部分,它准确地体现了新课标所强调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变讲堂为学堂”本身就已包含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达到语文教育目的、完成语文教育任务的基本保障。既然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天经地义,已成习惯。可是,难道“听”是学生学习的惟一方式或主要方式?显然不是。对于学生学习语言而言至少还有更为重要的“读”、“背”、“写”、“说”等学习方式。这就是说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学堂。既然学生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是“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这又是学生对成套成篇语文材料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而这就说明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也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讲堂为学堂。语感实践是学生的语文实践,语感分析是学生对语言运用的分析,可见,语感训练也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讲堂为学堂。
根据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的方式也要随之改变。本体论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责任就是教学生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洪镇涛先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变讲堂为学堂”的语文教育思想,从根本上理顺了教与学的关系,涉及到语文教学整体架构的改造。其主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建立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这种课堂结构包括提示设问、阅读思考、讨论切磋、归纳总结、练读练写五个阶段;这种课堂结构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为主要方式,以听、说、读、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中心,很好地体现了“三变”的教学原则,即变“全盘授予”为“拈精摘要”,变“滔滔讲说”为“以讲导学”,变“默默聆受”为“研讨求索”;这种课堂结构巧妙地运用“拈、讲、点、拨、逗、引、合、读”八字教学法,实践出了七种课型,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一句话,它比较准确地体现了新课标所强调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总之,语文教学本体论的主要理念,或与新课标完全一致,或与它的基本精神相吻合。它既有一个坚定正确的语文教育方向和目的地,又有通往目的地的正确途径即基本规律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小学语文课教(学)什么、怎么教(学)等教学的根本问题,是正确的语文教学观和语文教学方法论,其锋芒直指语文教学的流弊和时弊,是改造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状的有力武器。它既不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翻版,更不是外国教育理论的拼盘,而是深深植根于本民族深厚文化土壤又吸收了外来丰富养料的语文教育之花。
(作者单位:武汉市新洲区
阳逻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