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3期 ID: 143138

[ 刘明国 文选 ]   

《宇宙的边疆》课堂实录

◇ 刘明国

  (课堂开始前,播放暖场视频《宇宙与星空》:http://www.tudou.com/pnogrnms/view/EC4zkoZ-bwQ/)。
  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让大家欣赏了一组图片,它们美不美?
  生:美。
  师:那么,你知道这是一组什么样的图片吗?
  生:星云、星空、地球、太阳、恒星、宇宙……
  师:那么,宇宙究竟是什么样子?宇宙究竟有多大?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美国著名作家卡尔·萨根,看看他是怎么告诉我们的。
  展示幻灯片1:走近作者
  师:卡尔·萨根,美国著名“大众天文学家”。1980年,他制作拍摄了大型科学电视片《宇宙》,在60多个国家上映,观众高达5亿。(笑着间学生)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看呢?
  生:(笑着说)想。
  师:可是,我是语文老师啊。(笑)所以,我今天也请大家“看”,只不过我们“看”的不是电视,而是文字版的,也就是说,本文是电视片《宇宙》的解说词。
  师:那么,什么是解说词呢?大家了解不了解?
  生:不了解。(极少数说了解的)
  展示幻灯片2:解说词(掌握文体知识)
  师:解说词,就是一种配合图画或实物等的文字说明。使观众借助简单的文字介绍,获得深刻的认识。
  师:当然,仅仅看定义也许大家还不是太好理解。这样吧,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请大家欣赏下面这幅图片。
  (到哪个学校讲课。就展示哪个学校的教学大楼图片,这样可以调动学生课堂的兴趣。因为本次是在鄂南高级中学讲课,所以我展示的就是鄂南高级中学的教学楼图片)   师:大家看一看,这幅图片大家熟悉吗?   生:(笑道)熟悉。   师:可是,对于我们今天前来听课的、在座的全体教师来说,他们熟悉吗?
  生:(齐声笑道)不熟悉。
  师:那么,如果我给它加上一句“鄂南高中信息大楼”呢?这样大家清楚了吗?
  生:(齐声笑道)清楚了。
  师:那如果我再给它加上一段文字呢?
  (展示文字:秋日的下午,阳光静静地洒在校园里,信息大楼愈发的显得雄壮威武了。白色的玻璃幕墙,红褐色的点缀,显得那么的和谐与温暖。远远望去,一艘知识的巨轮正在扬帆起航,在知识的海洋里劈波斩浪,驶向远方……这里,是人才的基地;这里,是成长的摇篮。)
  师:同学们,哪一段更清楚,更具美感?
  生:(齐声笑道)最后一段。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使用了排比的手法, “这里,是人才的基地;这里,是成长的摇篮”,显得有力度,有气势。
  生2:因为它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信息大楼愈发的显得雄壮威武了”,显得形象生动,而且更具人的感情。
  生3:因为它使用了比喻的手法。“一艘知识的巨轮正在扬帆起航”,将教学大楼比作了知识的巨轮,也就更加的形象生动了。
  师:很好。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
  师:这说明了解说词的语言是优美的,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师:那如果我展示的不是图片,而是连续滚动的画面,比如说电视片呢?我是不是还需要一定的顺序呢?
  生:(齐声道)需要。
  师:这说明解说词要有第二个特点,“清晰的顺序”。
  师:而且在播放的时候,我能不能看着教学楼的图片说是食堂啊?看着食堂的图片说是教学楼啊?
  生:(齐声笑道)肯定不能。
  师:所以说,解说诃还应该有“明确的对象”。
  师:这样一来,我们就明白了,解说词应该具有三个基本的特点:第一,优美的语言;第二,清晰的顺序;第
  
  三、明确的对象。
  
  展示幻灯片3:解说词的特点
  师:好,我们游览了我们学校。接下来,我们跟着作者卡尔·萨根一起去游览宇宙吧,看看本文的特点是什么?
  展示幻灯片4:积累·整合(文章的主要说明对象)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划出各段的说明对象或说明要点。
  (给学生1-2分钟的浏览课文时间)
  师:有没有同学能告诉我各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呢?
  生4:1--6段,写的是宇宙。
  生5:7--1I段,写的是星云。
  生6:12--14段,写的是恒星。
  生7:15--16段,写的是太阳系。
  生8:17--18段,写的是地球。
  师:大家都找得很准确,都说得很好。(学生一起鼓掌)
  师:那么,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呢?
  生:(大声道)由远到近。(中间夹杂着“由大到小”)
  师:(略皱眉头道)究竟是什么?
  生:(沉默后)有人答“不知道”,有人答“差不多”。
  师:(笑道)那如果差不多的话,何必要有这两个概念呢?既然有两个概念,肯定还是有区别的。
  师:其实,文中有的段落已经有关键的语句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不知道你是否已经发现了?请大家快速地到文中找找看。
  生9:在文章的第7自然段的最后,“我们隶属于这些星云,我们所见到的星云离地球80亿光年,处在已知宇宙的中心”;然后,在文章的第10自然段的最后“我们现在离地球200万光年”;接着,在第1l自然段的中间,“现在。我们离地球4万光年”;第15自然段的开头,“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离地球1光年的地方”;最后,在第17自然段的开头,“经过一番漫游之后,我们终于回到了我们这个弱小的浅蓝色星球”。因此,我认为本文是由远到近的。
  师:畦,一口气找了这么多。大家看,对不对啊?
  生:(异口同声地说)对。
  展示幻灯片5:感受·鉴赏(与地球距离的远近)
  师:好,这样我们就明白了本文的说明顺序是“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
  (板书“清晰的顺序:由远到近”)
  师:其实呢,我们知道,人类在认识宇宙的时候恰恰是相反的,我们通常是站在地球上向外看,也就是……
  生:由近到远的顺序。
  师:对了,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采用由远到近的顺序呢?   生:(学生思考)
  师:(笑着提示学生道)比如说我昨天来到鄂南高中,我先进学校的大门,然后再一步步地进入学校内部,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那我要是先看看鄂南高中的整体效果图,或者是站到一个很高很高的位置,比如说乘飞机,先从空间俯视一下鄂南高中的整体布局,然后再一点点的来看,可以吗?
  生:可以。
  师:(笑道)很好,也就是说两个都可以。但是,哪个更好呢?
  生10:我认为后者更好,因为可以对学校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然后再去看具体的布局会更好。
  师:对了,这就叫“先整体后局部,显得更清楚”,是不是啊?
  生:是。
  生11:我认为这样还符合摄影规律。(看到老师和学生们吃惊的表情,不好意思笑道)我爸是电视台的摄影师。
  师:(笑着)原来如此。   生:(恍然大悟状)噢。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补充呢?   师:如果没有了呢?老师来说一下,大家看怎么样?   师:为了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了物理老师。当我问的时候,物理老师眼睛一瞪,说了一句“当然是由远到近 好啊”。我就说,凭什么啊。他说:因为符合宇宙大爆炸的演化规律嘛,当时是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的啊。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那么,大家看看,物理老师的这个解释有没有道理啊?
  生:(笑着)有道理。
  师:所以说,由远到近和由近到远都可以,但是前者更胜一筹。
  展示幻灯片6:感受·鉴赏(由远到近写作的好处)
  师:好,我们了解了本文清晰的说明顺序。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看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或者说,你喜不喜欢?为什么?
  展示幻灯片7:感受·鉴赏(本文语言的特色)
  生12:本文的语言很美。
  师:是吗?那你喜不喜欢?
  生12:喜欢。
  师:能不能具体点?或者说是举例说明?
  生12;能。比如说第4段的开头部分, “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滨……近来,我们已经开始向大海涉足,当然,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温我们的踝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得形象具体,而且很生动。
  师:好,很不错。一下子就抓住了重点。请坐,那么其他同学呢?
  生13:第12自然段,“有些恒星跟太阳一样是孤独的;多数恒星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形象生动,而且说明准确。
  师:好,很准确。
  生14:第5自然段中间部分,“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公里,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显得准确生动。
  生15:第18自然段开头部分,“这里有充满氧气的蓝天。有碧波荡漾的海洋,有凉爽的森林,还有柔软的草地。这无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星球”。作者采用了抒情的手法,使得本句的文字特别的优美,读起来很舒服,使人不由得喜爱上了我们的地球。
  师:(颔首微笑示意)很不错。如果说刚才我们同学还是没有打破固定思维,按照文章的顺序往后找的话,那么这个同学就跳出了这个窠臼的束缚,一下子到了文章的最后。很好,很不错。那么,还有补充吗?
  生16:老师,我认为文章中间还有一些比较有哲理的话!
  师:(笑着)是吗?能具体一点吗?
  生16:比如说文章的第3自然段的开头,“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作者本来是说明我们在探索宇宙中所应具备的精神,其实,我感觉,不仅仅是在探索宇宙中,而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包括我们现在的学习中,我们都应该具有这种精神。
  师:(笑着)嗯,这位同学已经学会发散思维了,已经看得更远更深了啊。大家同意不同意?
  生:(异口同声地)同意。
  生17:老师,其实文章第二自然段也告诉了我们,“这些探索活动提醒我们: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也是充满了哲理的。
  师:(笑着)嗯,不错,很好。看来大家是把文本读进去了。那么,还有没有补充呢?
  师:好,如果没有了的话,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大屏幕。
  展示幻灯片8:感受·鉴赏(本文语言的特色)
  师:本文作为解说词,语言是非常优美的,主要体现在:①善用比喻,形象生动;②巧用拟人,形象生动亲切;③笔带激情,议论抒情相结合;④语含哲理。引人思考给人启迪。
  师:因此,本文不仅被称为是解说词的代表,作者卡尔·萨根被称为“美国著名大众天文学家”,更为重要的是,他还被称为“历史上最成功的科普作家”。大家看一下,有没有“之一”啊?
  生:(笑着)没有。
  师:对,是没有的。不是老师粗心大意,而是本来就没有的。因为,没有哪一个作家像他一样,“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所以,这不仅仅是一篇优美的解说词,更是一篇很好很好的科普说明文。然而——
  展示幻灯片9:思考-领悟(引导学生从浅层的“解说词”到深层的“科学精神”的探究)
  师:2010年9月9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中国著名科学作家嵇晓华一篇文章——《科普作品:中国读者很难提出好问题》,作者在文章中说,中国人在读科普说明文的时候,经常缺乏思考,因此很难提出好问题。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课文题目是‘宇宙的边疆’,请问宇宙究竟有没有边疆?有没有中心?”
  (给学生2—3分钟的时间思考)
  师:(在巡视学生的时候提示)如果你感觉没有头绪的话,可以和同桌讨论一下。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你必须从文章中找答案,不能“信口开河”回答。
  (2—3分钟时间后)
  师:有没有同学能告诉我你的答案呢?
  生18:老师,我认为宇宙没有边疆。因为,第2段开头就说了,“宇宙的大小和年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还有第17段“宇宙汪洋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
  师:嗯,好,找得很准确。还有谁来说说呢?
  生19:老师,我也认为宇宙没有边疆,因为第5段第一句“因为宇宙辽阔无垠”。
  师:很好。
  生20:老师。我不同意他们的意见,我认为宇宙是有边疆的。因为课文在第7段的最后说得很明确,“我们隶属于这些星云,我们所见到的星云离地球80亿光年。处在已知宇宙的中心”。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没有边疆。怎么会有中心呢?既然我们“处在已知宇宙的中心”,那么它就一定会存在边疆的。
  生:(笑着鼓掌)
  师:看来,掌声就代表大家的态度了。说得真是太好了,是啊,没有边疆,何来中心;既然有中心,就一定存在着边疆。好,很好。
  生21: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因为,同样是这句话,刚才他忽略了一个关键的词语“已知”,文章说得很清楚,“处在已知宇宙的中心”,那么,也就是说还存在着未知的宇宙。所以,这句话恰恰是证明了宇宙没有边疆。
  生:(笑着鼓掌)好。
  师:同学们,我真的要好好表扬你们了。因为你们已经认真的把书读进去了。
  生22:老师,其实第4段开头“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滨”也说明了是有边疆的。
  生23:老师,我还是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我认为宇宙是无边的。因为,文章第1自然其实已经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宇宙现在是这样,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永远是这样”。其实,这就是说明宇宙是永恒不变的,无边无际的。
  师:好家伙,这一句你就看出了问题啊。那大家同意吗?   生:(有点迷惑的样子)……   师:看来,需要给大家解释一下了。我们知道,本文是一部大型电视片的解说词,所以,一开始,电视画面就采用的繁星点点的夜空,然后是镜头不断地推进、推进、再推行,然后便配上了这样一句解说词。这样一来,大家看看,好不好理解了。
  生:(恍然大悟状)噢。
  师:看来,这个问题还是需要见仁见智的。
  展示幻灯片10:思考一领悟(2010年7月6日,欧洲航天局公布首张宇宙全景图)
  师:好,那么我们现在请大家看一个视频。就在2010年7月6日,欧洲航天局公布首张宇宙全景图。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科学家们是怎么说的。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的是,视频中有一句很关键的话,希望大家能认真的体会。
  (播放视频短片:《首张宇宙全景图引热议》: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4MTQ2NDQw.html)
  师:大家看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科学家是怎么告诉我们的?文章那句很重要的话是什么?
  生:(异口同声地说)仅仅包括了“理论上的”宇宙全景图。
  师:很好,看来大家抓住关键词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总结呢?
  展示幻灯片11:思考·领悟(宇宙究竟有没有边疆?)
  师:宇宙有边疆是正确的,因为是暂时的;宇宙没有边疆也是对的,因为是扩张的;人们每探索一步,边疆就扩大一步;随着人类的认识发展而不断地扩张。……
  生:(异口同声地说)嗯,是的。
  师:好,文章到这里我们就基本上全部弄清楚了。最后。我想问一下大家,学完《宇宙的边疆》,你有哪些感触与思考?
  展示幻灯片12:应用·拓展(结合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家园的情感及必要的忧患意识)
  生24:老师,学完这篇课文,我感觉宇宙真是太大了,太辽阔了。由此,我想到了现在各国进行的宇宙的探索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说我们的“神五”“神六”“神七”的顺利升空, “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等。
  生25:老师,我也感觉宇宙真是太大了,人类真是太渺小了,因为文中第6段说了,“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因此,我们人类很幸运,我们应该热爱生命,热爱家园,积极乐观地生活……
  生26:老师,我想说的是,相对于“字宙中的大部分是广袤、寒冷的”来说,我们的地球“有充满氧气的蓝天,有碧波荡漾的海洋,有凉爽的森林,还有柔软的草地”。所以,我们应该爱护地球,尤其在现代工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我们的地球,保护好我们的资源,以避免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师:(笑着)很好,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感触了。同学们,温家宝总理曾经饱含深情地说: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辽阔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这一节课,我想告诉大家的不仅仅是解说词,更重要的是作者所透露出来的科学精神,而这正是我们人类前进的动力。哪怕是你我前进的一小步,那也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大胜利!
  最后,请全体起立,让我们一同在温家宝总理的《我仰望星空》的诗歌声中结束本课吧! 展示幻灯片13:应用-拓展
  (播放温家宝总理诗歌《仰望星空》MTV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MP3M3FzsOFY)
  (就在MTV视频刚刚结束的时候,下课铃声响起。)
  师:好。下课。谢谢大家!
  展示幻灯片14:补充展示板书
  附:板书

《宇宙的边疆》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