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3期 ID: 143136

[ 张健美 文选 ]   

《走一步,再走一步》备课设计

◇ 张健美

  教师集体备课是当下中小学教学中比较流行的做法,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也证明了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就我个人的观察和体会而言,简单地概括为三个“有利”: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科学性,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整体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尤其是新教师,在这一活动中得到了很好锻炼。业务能力提升较快;有利于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在学习、实践、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必须承认,在操作过程中也不乏指导思想不明确。工作计划难落实,备课效率打折扣,流于形式。简单应付的情形。有鉴于此,我们对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模式进行探索改进,提出“四案定课,一课促研”的模式。“四案定课”指“自主备案”、“小组议案”、“集体定案”、“个性补案”,在主讲人汇报“自主备案”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确定最终的统一教案,教师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班上学生的学情特点做适当的修改。“一课促研”指的是由一人上研修课,全组教师听课、评课,进行课堂观察与评议。下面笔者就我们韧一语文备课组在本校备课模式要求指导下,完成《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任务情况做一个梳理。希冀与更多的语文教学工作者进行交流。
  在集体备课之前,我们组六位教师都已经依据制定的教学进度。认真地准备了下一星期的课时载案。其中《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主讲由笔者担任。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并且进一步学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对新教材介绍,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及其实施建议,结合农村初中初一新生的特点,我们通过讨论对这篇课文的教学作了如下分析和设计。
  1.这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是教学文体中所谓的记叙文的典型,从文章学角度看记叙文的六要素清晰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并且作者还在文末添加了一段议论,谈这段儿时的经历对自己一生的积极影响。升华了主题,可以让学生悟出一个深刻的生活哲理。可以这么说:这篇课文内容是浅易的。结构是简单的,主题是明确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并不会存在多大的障碍。
  2.从教材的编排上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是按照主题单元来选编课文的,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科书一二两个单元的主题是“人生”,选文涉及古今中外,关注理想、挫折、态度、情趣、信念、欲望、毅力等等。足见教材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视。正如教科书编委会主任顾振彪在教材介绍中所言:“应该让学生在学校中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愿意为创造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努力。而语文教材在这方面应负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3.学情分析。初一新生跨入中学的大门,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可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自我意识将很快膨胀。但又难以迅速脱离童稚,对人生、对生活的认知有待他们的学习和实践去充实,同时也少不了师长的引导与帮助。作为第一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学生肯定是充满期待地走进课堂的,十分投入地开展学习的。如何让学生开始进行自主阅读和自主学习。又如何让教师扮演好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我想师生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开端。  下面是《走一步。再走一步》集体备课后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词典和课文注释,理解和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地默读课文,并准确地复述课文内容。(重点)
  3.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良好心态和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难点)
  教学方法:朗读、默读;概括、复述;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课文导入:
  同学们今年大概都是十二三岁的年龄吧,有谁还记得自己五年以前发生的印象深刻的事件?请同学把这件事与大家分享一下,当然你一定有一个无法忘记的理由(让举手的同学发育,要是没有学生应和也不妨)。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大家已经读过课文了。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是几岁吗? (明确:65岁)而事件却是发生在作者八岁那年。作者为什么到了晚年仍然对儿时的这次经历记忆犹新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默读课文。 (要求:时间不超过4分钟)   找出你认为可以解释作者记忆犹新的理由。(旨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回答可能涉及的内容预设:1、因为这次经历让作者明白了一个人生哲理,并影响了作者的一生。2、因为在这次经历中作者承受了巨大的恐惧,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感。(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务必让同学朗读课文中所涉及到的句子和语段。)(用时5分钟左右)
  朗读课文(请2-3个学生分段读,要求:流利、有感情)
  在学生朗读后要对读错的字词正音。(用时5分钟左右)
  同时请同学们准备完成以下两项任务:(利用PPT课件展示任务)
  
  一、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不超过20个字)
  
  (明确: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一次爬悬崖的经历。)
  二、用较长的一段话复述课文。(提示学生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组织语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概括”与“复述”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是本堂课的重点。老师通过对要求的提示和强调,第一个活动要求学生落笔写在课堂笔记本上,训练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第二个活动让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复述,逐个进行点评,让后一位同学的复述能在前一位同学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复述课文
  可以用第一人称,也可以是第三人称;但一定要注意使语言组织有条理。指导学生依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组织语言。要求同学分析记录复述的得失,想想自己该怎样改进。教师做适当的指导点评,或请同学点评。譬如复述语言是否周密,作者在叙述中几次用到伏笔,复述的同学是否考虑到了;复述语言是否生动,是否把作者在爬上悬崖和爬下悬崖的过程中,对自己和其他人的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等的描写表现出来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意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在点评中品析文章的语言和叙事的技巧。(用时10分钟左右)
  研读课文
  (I)课文如果到“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结束,舍弃最后一段文字,从文章结构上看是否完整?最后一段文字能否去掉呢,为什么? 讨论明确:这段文字谈的是自己对这次经历的感悟。1、点明题意。2、升华主题,揭示了一个人生哲理。
  (2)说一说,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什么含义吗? 讨论明确:1,是作者小时候在父亲的指导下成功走下悬崖的经历。2、是指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时,应持有的心态和采取的方法。不 要想着有多艰难,只要一点一点地去克服,最终定能取得胜利。 (用时7分钟左右)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并点拨学生:叙事的意义不仅在于事件的完整生动,更在于作者赋予事件灵魂——文章是有生命的,生命因由高尚的灵魂而伟大。这灵魂就是作者对事件独特的体悟。
  拓展延伸
  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也曾遇到过许多困难,假如孤身一人被困在悬崖上的人是你:
  1,你将怎么办? (课后练习二有两个小题,我在教案设计上只保留了第二个,希望学生能对“我”的处境感同身受,为讨论下面的问题做准备。第一个问题让学生站在同伴的角度去思考,如果“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同学将怎么办?根据前次上课的经验,除了得到学生在道德压力下的一片高调表态之外,没有多少价值。)
  2,你的父母在黑暗中赶来,他们将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表达,引导学生渐渐学会独立——独立安排自己的事情,独立思考。为作业练笔做准备。
  作业布置
  1.准备复述课文,把故事讲给父母听(或者读课文给父母听);到“我听到杰利和父亲的声音!”停止,请父母说说,“如果被困在悬崖上的是自己,你的父母在黑暗中赶来,他们将会怎么做?”验证一下自己的回答,与父母讨论课文的结局。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个作业是在个性补案中设计的)
  教学反馈
  课文导人环节分享难忘的经历,各班级因学生的差异,发言情况不尽相同。在默读课文后(部分班级提前做了预习),很快解决导入时提出的两个问题。学生的兴致一下就上来了。
  朗读和复述课文虽然分为两个环节,但其实第一个重在扫除文字障碍,并为后一个环节服务,同组教师在这两个环节上处理得如顺水行舟,只是在点评的过程中教师的个人能力对学生的引导程度还是有差异的。
  在课文研读环节,关于课文最后一节的去留问题的讨论,以及课文标题的含义探究,笔者在第一个班级上完课后发觉,讨论存在重复的问题,两次涉及课文主题。后来在顺序上进行了调整,把文章题目的讨论放在前,然后再引出对最后一节的分析,由浅入深,效果非常好。
  最后的拓展延伸环节,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沸腾了。尤其在假设“你的父母将会怎么做?”时,同学发言十分精彩。有学生回答:妈妈一定会三步并作两步马上跑过来,然后一把将我抱住,安慰说:宝贝别怕,宝贝别怕。也有学生回答:要是我的爸爸,他肯定会大骂我一顿:叫你不要去冒险,你就是不听话,就算是摔断腿也活该。还有很多同学把自己的猜想带回了家,作为家庭作业,第二天上交的随笔作业更是精彩纷呈。

《走一步,再走一步》备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