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2年第6期 ID: 138932

[ 戴晓娥 文选 ]   

信息技术环境下写作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 戴晓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非常关注新的技术环境给语文课程带来的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特别突出了“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新的交流媒介”这些关键词,提出语文教育一定要符合时代发展,在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的背景下,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不再仅仅是工具,而且成为生存的必需条件,我们的认知方式,与他人、世界对话的方式乃至思维的方式也在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人际交往更加便捷频繁,社会生活凸显协同合作的必要性,人们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内容和形式相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作作为语文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信息技术带来写作方式的变革
  第一,基于开放空间的表达与交流。网络与各种终端的发展,为表达与交流提供了开放互动的无限空间。个人网页、博客、贴吧、微博等等,改变了“学生-作文本-教师”的封闭空间。学生写作不再仅仅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多时候他们真正是为表达与交流而写。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因而,写作就变得更加有趣,更加具有个性,更容易激发创造的愿望与能力。比如,对一个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想与他人交流,可以在自己的博客里作专门的阐述,好友和老师就会来点评。很多建立个人博客的学生,不需要老师布置写作任务,而把写作当成生活的一种需要。每天不在博客里写点什么,似乎生活就少了什么;看到自己的博文得到别人的认同,获得别人的关注,就增加了自信。再比如,对某一个专题有了自我探究的愿望,可以在“百度贴吧”提问,搜集网络上的观点,进行甄别、分析、归纳,再结合自己的研究形成有索引、目录、条文的专题研究,然后还可以在“百度百科”上发布,让自己成为信息的建设和提供者。刚刚兴起的微博,更是让很多学生关注和记录随时随地发生的事情。成长在数字时代的学生,利用多种媒体形式自主写作、自由表达,已经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方式,而不仅仅是老师布置的作文要求。这就真正贴近了《2011年版课标》提出的要求:“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第二,基于新工具的写作方式。毛笔的流畅,改善了“刻画”写作思维的过程;钢笔的便捷又超越了毛笔,可以让人随时随地书写。电脑的发明,让十根手指协同作业,提高了速度,复制、增补、删除、插入等功能,大大减少了写作中繁杂机械的重复性劳动。而数字技术的发展,又改变了以文字为主的写作方式。图文并茂,音视频合一,都不再需要专业人员来完成。新工具革新了书写方式和表达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力。
  第三,基于新格式的文本创造。随着网络与终端的普及,各种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新的文本格式,甚至是超文本的格式不断出现,很快为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所接受。学生可以根据环境、工具和表达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比如,在上学或者旅行途中,只要拥有手持终端和移动的网络环境,就可以用短消息、微博等形式实时表达和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再比如,为了作中长期的观察,在拥有数字记录工具的条件下,作照片和视频的记录,然后利用PPT工具模板,制作数字记录故事,也可以利用视频工具软件,制作自己的微电影。短消息、微博、数字故事、微电影等新的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都是符合学生需要、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表达形式。这样的写作不但为学生写作练习创造了有意义、有兴趣的机会,也拓展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渠道,增强了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二、信息技术促进写作教学的创新
  第一,写作教学模式的创新。《2011年版课标》在写作教学建议中增加了这样的要求:“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的确,新技术带来了教学环境的变化,也给写作教学带来了创新和发展的空间。传统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按照“教师作前指导,学生自主写草稿,作中或者作后评改”这样的模式进行,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地位,作文的过程更多的是练习或者是训练的过程。信息技术让教学中的交互得到了增强,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作文教学的模式可以进行更加符合学生个性的设计。习作主题或者题目的确定,可以利用网络投票来进行,为基于学生需求的习作奠定基础。学生拟写草稿,传统的模式是老师批阅或者学生交换修改。信息技术的参与则可以非常便捷地把作文呈现在网络平台上,比如可以利用班级网页呈现,也可以在博客上发表,还可以把学生撰写的纸质文稿通过照片上传到公共空间。因为呈现的载体是丰富的,便于共享的,所以交互评改和交流的频率得到极大的提高。网络平台故事接龙、微博观察日记、QQ空间互访、母亲节感恩短信大赛等,都是利用技术平台拓展作文教学模式的创新案例。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许多技术被有效应用到作文教学中来。生活场景通过技术可以直接搬到课堂中来,而技术还可以让这些素材在老师的指导下无限次地、有针对性地得到利用,从而强化并丰富素材,提高习作质量。
  第二,写作过程指导的创新。新技术为学习写作提供了多种学习支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恰当的学习支架,进行自主构建,在作文实践中学会表达。对于观察、叙事类文章,常见的PPT软件就是一种很好的支架,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表达顺序,形成可视化表达;思维导图软件,对于开拓思路,发散思维,以及形成表达结构,是非常好的支架。有一些交互平台,也可以创造性地应用到写作过程指导中来。比如,研究性学习平台为探究类作文的撰写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研究和表达的支架:维基百科,为专题信息的汇集和整理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互动的平台。这样的指导都是基于新技术的,又是基于学生个性化的主动学习的,因而也一定会是生动有效的。
  第三,写作评改方式的创新。网络虽然呈现的是一个虚拟世界,但因为它开放自由、交互共享,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多样丰富、真实有效的交流互动的空间,进而也必将促进写作评改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在较为封闭的局域网上评改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学生参与度大大增强,表达不同意见,提出不同修改方案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另外,开放的表达空间,无形中扩大了参与评价的范围与方式。“写一封信”这样的练习,就可以直接用电子邮件真实完成:“写一份建议书”这样的应用文写作,因为有了网络就有了更开放的平台;个人博客、QQ空间、专题网页等等,让学生的表达成为基于自我生活的需要,表达和对话的对象可以是生活中熟识的人,也可以是互联网上任何一个人,评改的方式就更加多元开放。因此,在网络和终端逐步普及的基础上,利用虚拟平台,布置真实的任务,促进评改多边互动,是作文教学变革的方向。
  参考资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余胜泉《技术何以革新教育》,《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第7期。
  [4]蒋丽清、薛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信息技术环境下写作教学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