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古人常玩的高雅游戏——对对子,好不好?(依次投影上联各词)我说“昨日”,你们就说——
生(齐声,兴奋地):今天!
师:我说“去”——
生:来!
师:我说“赏”——
生:学!
师:我说“十里桂花”——
生:一片树叶!
师:我连起来是上联:“昨日去赏十里桂花”。你们连起来说说看!
生:今天来学一片树叶。(也有人说“今天来品一片树叶”。)
师:好呀,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篇《—片树叶》。古人云:学则须疑。通过检查预习案,我知道同学们在预习时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这正体现了同学们善于读书、善于思考、善于探究的可贵品质。下面就请同学们组成四人小组,结合昨日的预习案,互相质疑,共同讨论,看看哪些疑惑可以解决,哪些问题解决不了,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个小组长,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探讨。
(生组成四人小组讨论质疑,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各小组讨论得都十分热烈、认真。下面就请各小组把还不能解决的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生:第十小节,一个人的死为什么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谁能说说自己的看法?(全场寂然)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度。既然现在我们还不能解决,那我们就放—放,留到后面再去讨论。(在黑板上画上一个问号)还有哪些小组要提问?
生:“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为什么用“吊”?
师:谁能解答?
生:因为是刚出生的叶子。
师:是吗?这是什么季节的叶子?
生:秋天。
生:“吊”写出了黄叶干枯的形状和即将落地时的状态。
师:说得好。大家同意这位同学的理解吗?
(生说“同意”或点头。)
师:请继续提问。
生:第七小节中“台风袭过”的“袭”能否换成“吹”?
生:不能。“袭”强调速度与力量,有突如其来的感觉。
师:对。快,大,突然而至!
生:第九小节中的“一叶坠地”的“坠”能不能换成“落”?
师:(手拿纸做飘落的动作)同学们,这样叫“坠地”吗?
生:不是。这叫飘落!
生:“坠”显得很有力量,直落!
师:说得很好,“坠”写出了掉落的速度之快。继续提问j
生:第十节中“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为什么要感到“庆幸”?
生: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生前已没有遗憾,就会感到庆幸。
生:第一节为什么说要“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
师:问得好!大家可以从文中找答案!
生:因为万物平等。
师:我还不太信服。
生:因为只有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才能深刻领略人生的含义。
师:说得好。
生:第九小节说“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世界万物都有一个怎样相同的归宿?
生:都将回归大地。
生:第四节结尾的“催芽”能不能改成“冒”?
师:谁来告诉大家?
生:因为百草都很焦急地等待春天到来,所以用“冒”。
师:你的回答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呢!那你觉得小草有什么特点?
生:有旺盛的生命力。
生:课文按冬春夏秋的顺序写叶,为什么最后写到了人?
生:人和树叶,万物都有相同的归宿,所以作者由树叶联想到了人。
师: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生:托物寓意,借一片树叶揭示一个人生哲理。
生:第八小节,“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满是凄凉;而“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经消失了你的踪影”,又有点顽皮,这两句感情色彩是否冲突?
生:“敲”体现的是力量,不是顽皮,与“消失了”“踪影”相照应。
师:这位同学很有见地!这里确实不矛盾,“敲”不是表现顽皮,而是体现秋风的力度。
(没有学生举手发问了。)
师:下面请我们班上画画最好的同学上黑板画一片树叶!
(一生在同学的推荐下上黑板画。)
师:老师也来学着画一画!(画了一片倒过来的树叶。)
师:请同学们比较—下黑板上的这两片树叶有啥不同。
生:一片充满生机,一片即将掉落。
师:说得太好了,老师只是想翻转过来画树叶,没想到大家却有如此独到的发现!不错!(指着师画的要掉落的树叶)书中哪两个词语可以形容它的情状?
(生七嘴八舌说“吊”“坠”。)
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树叶的?
生:时间。冬春夏秋。
师:那冬天的树叶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先来齐读课文三四两节!
(生朗朗齐读。)
师: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冬天树叶的生命特征。
生:旧落新生。
师:很好!还可以怎么概括?
生:黄叶飘落,嫩芽新生。
师:好。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写新生的?我们来齐读一遍!
(生齐读,师在黑板上所画树叶旁贴上叶形卡片:“黄叶飘落,嫩芽新生”。)
师: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写黄叶和新叶?运用了哪些修辞?
(生踊跃举手作答。)
师:第四节主要是写黄叶还是新芽?这里还运用了一个比喻,是哪一句?
生:新芽!“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着雨水闪闪发光。”
师:把什么比成什么?
生:把凝聚着雨水的幼芽比成珍珠。
师:为什么比成珍珠而不是其他事物?
生:珍珠的体积小。
师:这一句写出了凝聚着雨水的幼芽的什么特点?
生:闪闪发光,晶莹剔透。
生:冬天的幼芽如同珍珠一样珍贵。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五六两节,用四字短语概括春天叶子的生命特征。
(生自由朗读。)
师:春天叶子的生命特征怎样概括?
生:陈叶成泥。
(师肯定。将“陈叶化泥,嫩芽吐翠”的叶形卡片贴上黑板。)
师:下面我们配乐齐读六七两节,读完后也用四字短语来概括夏天叶子的生命特征。
(播放配乐,生齐读。)
师:可以怎样概括?
生:浮绿泛金。
生:生机旺盛。
生:枝繁叶茂,织成绿阴。
师:都不错!同学们的阅读概括能力很强!(边说边将“浮绿泛金,织成浓阴”的绿色叶形卡片贴上黑板)好,我们再一起来齐读第八节,读完同样请你来概括秋天树叶的特征。
(生齐读。)
师:叶的颜色是怎样的?
生:黯然失色,变成了黄叶。
生:所在的枝、仕又冒出了一个嫩芽。
师:对,黄叶凋零,又冒出了嫩芽。(贴上“变成黄叶,冒出嫩芽”的叶形板书)同学们,我们来看,从冬到秋,这就是一片树叶的生死轮回。(边说边在四片树叶间连上箭头)作者仅仅是在写一片树叶吗?作者由一片树叶联想到了什么?
生:联想到了万物,联想到了人类!
师:对!作者由一片树叶的生死轮回生发开去,产生了丰富深远的联想,是为了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请大家齐读第十节o
(生齐读最后一节。)
师:这一节开头说“同样”,是指和什么“同样”?
生:叶的生命在四季里不停转化。
师:对!我们再来看黑板!同学们,这叶中有没有人?(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师擦去自画的树叶的叶脉,只留下一“人”。生恍然大悟地齐声“哦”,齐云“有”。)
师:我们再回头来看一开始没有解决的问题。这里为什么说“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一个人的死和整个人类的生有什么关系呢?大家现在有没有理解?
生:人要繁衍后代,延续生命,整个人类就生生不息。
生:一叶落而千千万万的叶生,人类也是这样——个人死了,却有千千万万个生命诞生。
师:对。孕育后代,繁衍生命,人类生生不息。谁再来说说?
生: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生机盎然;一个人死,换来了整个人类的兴旺发达。
生:当一个人死去时,他为整个人类作出了贡献,他的行为感染了后代,促进了人类的发展。
师:说得太好了!作者启迪人们:要珍爱生命,孕育生命,作出贡献!这叫由叶到人——
生:托物寓人!
(师边说边板书:珍爱生命,孕育生命,作出贡献。并连线两片树叶,板书:托物寓人。)
师:看到这儿,我们知道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关系?
生:首尾呼应。
师:同学们,有人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乾坤”,今天学完了这篇课文,我们要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乾坤,一叶一人生。(师投影,师生齐说)最后,我们再来玩一个高雅的游戏——对对子!我说,一片树叶——
生:十里桂香!
师:好,课后请同学们以“十里桂香”或“半亩荷塘”或其他下联为题,模仿文童的写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