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引用了孔子“苛政猛于虎”这句话,某教材为了说明其出处,在注解中又引用了《礼记·檀弓下》中的相关文字: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其中“忧”字让人费解,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解释为“伤心事”。再考诸家意见,王文锦《礼记译解》认为是“悲痛”,元代陈澔《礼记集说》认为是“忧苦”,与王力先生的说法基本没有区别。但这种解释非常令人怀疑:既然前文已经说明泰山侧妇人哭得非常悲痛了,为何孔子还要伏在车前的横木上仔细地听呢?听完再问上一句“从你的哭声中听出来好像有什么伤心事”,这不是明知故问、多此一举吗?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孔子问的是“忧”,而妇人的回答却连用了三个“死”字呢?
其实,这里的“忧”不能理解为一般的“伤心事”,而是“丧事”,又主要指亲人死亡之事。“丧事”固然是“伤心事”,但“伤心事”则未必是“丧事”。这里的“忧”为何专指“丧事”?这需要从词义、语境、民俗等方面来看。
从词义上看,“忧”的“丧事”义非常古老,且长期沿用。《尚书·说命上》:“王宅忧,亮阴三祀。”意思是殷高宗死了父亲,三年沉默不语。其中的“忧”指父亲之死。《风俗通义·十反》:“(范滂)父字叔矩,遭母忧……郡举至孝,拜中司勾章长,病去官,博士征,兄忧不行。”这里的“母忧”指母亲亡故,“兄忧”指兄长死去。这项意义辞书也收了,如《汉语大词典》:“忧,居丧。多指居父母丧。”古代礼法有“丁忧”制度,凡是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一般实际为二十五个月),其间不能做官,不能婚娶,不能赴宴,还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屡屡有人为了保住官位而不上报父母之“忧”,一旦遭人举报,可能会受到终身禁仕的处罚。丁忧期间如果饮酒作乐,也被视为不孝而遭人唾弃。古人讲究礼仪和避讳,一般不会当面说“死”,而用“忧”来委婉地指称亲人亡故。
唐代经学大师孔颖达曾作《礼记正义》,他对“壹似重有忧者”是这样解释的:“壹似重叠有忧丧者也。”这种理解与泰山侧妇人亲人死亡相符。但是这个解释并没有引起后人的重视,所以才出现了“伤心事”“忧苦”之类的说法。
再从上下文语境来看,原文中有两个“哭”字,这也是正确理解“忧”的关键。这里的“哭”可不是一般的“因悲伤或过分激动等而流泪、发声”,而是对亡灵、鬼神的祭奠之礼。据笔者统计,“哭”在《礼记》中共出现了257次,其中247次与亲人、长辈或上级(包括国君)的丧事相关;而且,其余10次与丧国、丧师或丧宫庙有关。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哭”在《仪礼》中共现94次,在《周礼》中共现15次,都是祭奠死者的礼仪。《孔子过泰山侧》一段出自《礼记·檀弓》,为什么以《檀弓》作为篇名呢?正是因为鲁国人檀弓“善于礼”;再者,《檀弓》通篇都是讲吊丧祭奠之礼的,所以泰山侧妇人之哭也应该不会例外。我们在理解“忧”时,不能不考虑它出自《礼记》的事实。古代文献中关于“哭”为祭礼的记载很多,仅举一例——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齐鲍氏弑齐悼公。吴王闻之,哭于军门外三日,乃从海上攻齐。”裴驷《集解》引用服虔的解释说:“哭,诸侯相临之礼。”意思是在军门外哭三天,是诸侯之间吊祭死者的礼仪。
最后,从民俗来看,吊祭死者的哭声中是有言辞、有内容的,这正是孔子“式而听”从而判断妇人“重有忧”的根据。笔者在四川北部农村生活多年,那里民风淳厚,凡有人死,亲人(尤其是女人)都哭,而且哭者言辞因与死者关系而异,哭父母的多述其养育之恩,哭夫(妇)的多叙其生活艰辛,哭子女的多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哪怕是毫不知情的过路人,听到这些哭声,也可判断哭者与死者的关系。这种民俗正是古风的遗存,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风操》记载:“礼以哭有言者为号,然则哭亦有辞也。江南丧哭,时有哀诉之言耳。”再往上推,孔子所生活的先秦时期也是如此,《吕氏春秋·贵卒》:“周武君使人刺伶悝于东周,伶悝僵,令其子速哭曰:‘以谁刺我父也?’刺者闻,以为死也。”这里记载得非常清楚,伶悝虽然没被刺死,但刺客听到他儿子的哭声后,就以为真死了,这是因为他儿子有哭辞。换句话说,不死不哭,哭则有辞,哭与死亡是联系在一起的。所有这些,与孔子从哭声中听出妇人“重有忧”都如出一辙。
还有一点值得补充,“重有忧”是“有重丧”的委婉说法,指亲属中有多人相继死亡。《论衡·辨祟篇》:“辰日不哭,哭有重丧。”意思是亲人死了,但是逢辰这一天是不能哭的,否则就还有亲人死去。《旧五代史·汉书·任延皓传》:“及魏王承训薨,归葬太原,令延皓择葬地,时有山冈僧谓刘崇曰:‘魏王葬地不吉,恐有重丧。’未几,高祖崩。”魏王死后不久,他父亲又死了,这是古代一个重丧实例。这里所讲的丧葬禁忌,即是至今还流行在我国部分地区的“犯重丧”。对照泰山侧妇人“重有忧”的不幸遭遇,更能明白“忧”所指为何了。
这样,我们前面所提问题可以圆满地解决了:孔子在仔细听了泰山侧妇人的哭声之后,判断她不止失去一位亲人。为了避免冒昧,派子路委婉地问是不是“重有忧”,妇人回答说自己的公公、丈夫和孩子都死于虎口。所以,“忧”指的是“丧事”,不能理解为一般的“伤心事”。
参考文献
[1](元)陈澔《礼记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中华书局1999年版。
[3]王文锦《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001年版。
(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1YIA740117)及江苏省2011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CXZZ11 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