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
“河上搭着一座浮桥。”久久地坐在浮桥的这边,意味着等候死神的到来。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使老人甘愿如此,而且坐着、久久地坐着呢?是走不动?老人也许真的走不动了,但如果从人的求生本能来说,这时候,即使走不动,也得爬的呀。不是有个寓言说:每天早上,非洲羚羊一醒来,它就知道必须要比跑得最快的非洲狮子跑得还要快,否则它就要被吃掉。羚羊如此,人呢?老人呢?走不动不是理由。老人求生欲望不强烈,是因为心中还有比他的生命更重要,或者和生命同样重要的东西。
是不愿走?“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其实,他不想放弃的,是和小动物相依相伴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在外人看来,也许是孤独的,甚至是痛苦的,但老人却深深以之为乐。我们从老人对小动物的牵挂中,可以想象得到他的生活场景,那是一种甜美的痛苦,或说是痛苦的甜美。
那么老人如何才能守护这种生活状态呢?也许原先离开家园——虽然是最后一个,既是一种生命的本能,也是受到周遭纷纷逃难的人们的影响,但随着路程的渐远而至浮桥边,老人也似乎清楚地意识到,这是一座浮桥,更是一个人生的两难选择。过了浮桥,他保全了生命,却永远失去了他引以为幸福的生活状态;留在这端,他可以永不遗弃他的幸福,但却会失去生命。也许桥的两端都是死亡,但这是不同的死亡。选择什么,放弃什么,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老人久久地坐在桥边,就是一种生命的考量。
这种考量,发生在复活节。复活节,据说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身体复活而得名。基督的复活,喻示着重生、拯救与希望。那么,今天老人能复活吗?复活生命,放弃幸福;长存幸福,放弃生命。这是生命的煎熬。而且这种煎熬不仅仅在复活节这一天。“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幸运吗?飞机没来,浮桥没有被炸,这似乎让老人有更多时间来抉择,但也因此要承受更长时间的煎熬。
【教学理念】
角色体验,是文学作品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那么,什么是角色体验?在教师设定的特定情境中,学生自觉融入小说的某一角色,然后站在角色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和评价。按照角色体验的逻辑分类,它可以分为角色体验性朗读、角色体验性内省、角色体验性演绎、角色体验性评判。《桥边的老人》充分采用了角色体验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小说教学。
【方法指津】
创设情境,让学生始终置身于某种情境中。这种情境,不是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片段,而是弥漫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或者说,全部的教学集中在某个情境下发生。朗读、内省、评析、批判,一系列的情感体验活动,绵延伸展,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入文本角色,获得审美体验。
【课堂再现】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的是海明威写的《桥边的老人》。如果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小说中这座桥的作用,你们认为可以用一个怎样的词语?
生1:希望。
生2:和平。
师:为什么?
生2:因为桥的这一头战火纷飞,而人们都纷纷涌向桥的另一头,所以我想桥的另一头应该是和平。
生3:生死。
师:为什么?
生:在桥的这一边,老人可能要付出生命,但如果在桥的另一边,他就有可能获得安宁,或者叫短暂的安宁,或者说他可以获得生命。
(设计意图)桥,是这篇小说中的一个矛盾纠合点。通过词语概括的教学活动,既可了解学生对文本的认知现状,又能因此而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
师:像你们这样天真、充满着稚气的孩子都懂得从桥的这一边走向桥的另一边的意义,一个76岁的老人,难道他还不明白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老人在大家纷纷过桥的时候,他坐在这里。像“我”这样一个侦察兵,从前线已经走了一个来回了,老人还在原位坐着,老人却始终坐着,最后的几辆卡车离开了,最后这位侦察兵也已经走了,老人依然坐了下来。
(幻灯片)
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可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来。
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老人在可能给他带来死亡的桥的这一端久久地坐着?前后座位的同学可以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这是本教例的教学主问题,它关系到小说的主题的追寻。这个环节,需要留足对话的时间,无论是生本对话,还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生1:我认为老人想要保护那些动物,想让它们脱离危险地带,他好像很珍惜那些动物的生命。
师:他坐在桥的这一边就能保护那些小动物吗?所以他就坐着,再坐,又坐。是吗?
生2:我觉得他是对未来很迷茫。所以就……
师:他怎么迷茫?
生2:他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所以才坐着。
生3:因为战争的原因,人们都离开了家园,他家里还有几只动物,依依不舍。
师:还有要说的吗?
生:文章很多处写到了老人养的动物。桥的这边有那么多他养的动物,可以说是代表了他的故乡。文章中也写到当“我”问他从那儿来,老人说“圣卡洛斯来”,他是笑着说的;后面也写到卡车是往哪里开,而当我告诉老人卡车是开去巴塞罗那的,老人说“那边我没有熟人”。因此老人坐在这里,他是舍不得他的家乡。桥的那一边虽然可以活命,却不是老人要去的地方。
师:我可以提一个题外的问题吗?你们设想一下,12公里的路已经把这位76岁的老人折腾成什么样子了?小说里面有描写吗?你能找到小说里面描写老人被折腾得怎么样的句子吗?谁把这样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下。
(设计意图)对老人疲惫不堪,小说有精彩的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学生可以从这些描写中充分体会到“走不动”背后的东西。
生(读):衣服上尽是尘土,还有,我已经走了12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师:再也走不动了?他尝试着走过没有?他会继续往前走过没有?你把这样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师:他尝试着往前走,最后又坐下了。他果真没有任何方式过桥吗?
生:我觉得如果他真的有生的希望的话,他肯定会想任何方法。
师:你给他提供一个办法。
生:“我”在他旁边,他可以请求“我”,可以扶他,背他,或者是叫来一辆卡车,但是他现在已经不想活了。
师:他已经不想活了?你们赞同她的说法吗?他已经不想活了?
生:老人还是很想挣扎着站起来,他现在还不想死。
师:我们说求生是人的本能,老人还是想求生的,小说的确有很多地方写到老人还是想求生的。他也肯定还有别的方式离开,即使不坐卡车走,还可以让“我”陪着他,背着他走。但老人的心中还有一样东西,我们起码可以说,在他眼里,这样东西是和生命同样重要的东西。这样东西是什么?
(设计意图)对“走不动”的先扬后抑,是要引导学生关注老人的反常,进而追寻反常背后的东西。
生:他养的小动物。
师:有哪些小动物?
生:有鸽子,有山羊,有猫。
师:从数量上来讲有多少?
生:十一只。
师:这十一只小动物在老人心目中已经成为了什么,或者说老人已经把它们看成了什么呢?文中有很多“我”和老人围绕小动物的对话,同一座位的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