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什么,古今中外的文学家、教育家都一致地把作文指向情感的层面。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感:
1.深入社会,挖掘情感之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类和自然是社会组成的两大因素,人类是有情感的,即使自然景物也是风月有意,草木含情,山河显志。学生积极投身社会,投身自然,生活的色彩无疑会影响感染学生,无论是崇高、悲壮、卑鄙、丑陋的,都会引发学生不同的情感指向,形成他们对社会、对人事的基本看法。作文教学也必须具备大语文观念,将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到社会中去观察、感悟,去享受大自然的乐趣。学生通过访问、调查和自己对社会的了解,认识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发现社会的变化,祖国面貌的日新月异,从而加深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自己的基本看法、态度长期积贮,不断思考,就有了自己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观点。当他在一定环境下把自己感受到的经验和观点向他人倾诉时,文思泉涌,情真意切,有话可说,而不再是“腹中空空如也”。我们为什么不引导学生去关注和思考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精彩纷呈”的“事件”?那些我们天天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现实为什么不能进入学生的视野,进入语文教学的课堂,进入学生的作文乃至高考的考场?
2010年的中国发生了许多刻骨铭心的大事,而高考命题者也一改以前尽量避免热点、焦点的做法,出现了不少关注现实、思考现实、反映现实的作文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类:一是直接而客观地提供一年来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以此为题展开记叙和议论。譬如,北京卷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其拟题思路显然是让考生就“理想与现实统一”的思想作发挥。平时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的考生都知道,温总理2009年考察同济大学时提及“仰望星空”,2010年五四青年节到北大考察时也提到了“当代大学生应当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理念,并发表诗作《仰望星空》。二是借助某一时尚理念或见解引导学生反映生活。譬如江苏卷以“绿色生活”为题作文,直接要求考生关注身边的事,关注生活中的事,书写身边的“绿色生活”。三是通过漫画、寓言或小故事引导学生对现实进行深入思考。譬如全国Ⅰ卷的漫画作文题,“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考生如能联系现实,多角度思维,生发感想,就可以写好这篇作文。
2.博览群书,提升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弘扬和文化底蕴的充实都是给学生做人打基础,有坚实的地基,有厚实的底气,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学习、追求就会出现新气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才情纵横者,挥毫之间“拢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对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大师的世界,享受“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所带来的精神愉悦,抚摸屈原、李白、辛弃疾、文天祥这些生不逢时、不为世用的痛苦而不屈的灵魂,品味老庄那超然物外的旷达与洒脱,在慷慨之音中、在英雄之泪中,丰富自己的情感。阅读多方面、多层次的书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英雄的形象、伟人的求索、历史的奇谲、先辈的情操等,从而拨动自己的心弦,产生多方位多层次的情感。对于教师,则要注重引导学生撷英揽萃,用心品味,学生也要不断增强对富含情感的名篇的感性认识,精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技巧,以促进内化,形成能力,进而创造出新奇的佳作。譬如北京一考生的满分佳作《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致墨子的一封信》,作者以独特的视角选择了显学代表人物墨子来阐释问题,增添了文章的内涵,提升了文章的人文精神。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要读得多,而且要读得精。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只读书中的故事情节,更要读书中的人物的灵魂、读文章的结构、读文章的主题、读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作一些切实可行的尝试。如要求班上每一位学生选取自己课余阅读过的自认为最好的书籍、文章或语句,在班上进行交流与同学分享。分析其精华与微妙之所在,感悟其触动灵魂深处的东西,可以不求甚解,但要求努力寻找感觉。这样,日积月累,形成比较全面而富有深意的写作感悟和素材。
3.以情激情,引领情感滋生。老师要怀情而教,才能以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教学,老师也应该富有感情。写作教学如果专给学生讲述一些空洞的理论知识,是很难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和激发写作兴趣的。教师光说不练,也就无从指导学生写作,以致于使教师的导与学生的练形成两层皮的现象,久而久之,不利于作文教学的改进。叶圣陶先生多次阐述指导作文“教师要下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学生不会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本身不会写作文,学生从来没有听过教师自己议论写作文的切身体会。”因此,教师得现身说法作“下水作文”。教师写“下水”作文可采取一步步推进的方法:首先是教师先写,之后比照,对学生作文指出其中的不足,帮助他们感悟;而后和学生一起随堂完成。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自然地写作,从而达到“陶冶学生心灵的要义”。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情感能否迅速而准确地切入就显得尤其重要。
从2001年开始,高考作文基础等级里增加了“感情真挚”这一条新要求,这也是写作的基本要求之一。同时,《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新意的表达”。没有情感的文章是难以打动读者的。所以考场作文要想拿到高分,一个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写得感人,让动人的情感去感动、感染阅卷老师。尤其是近两年来全国各省市的高考作文命题,力图引导学生进行文化辨析、艺术感受和审美体味,关注生命和环境,力图从更深层面去检测学生的文化蕴底、思辨能力、审美情趣和生命态度。这种命题思路的改变,更加注重学生情感在作文中的作用。因此,作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和训练,让他们的作品因情而美丽,因情而生动,因情而深刻。
[作者通联:江西临川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