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8期 ID: 136614

[ 郑翠娥 文选 ]   

在诵读中体味诗情在导引中洞察人生

◇ 郑翠娥

  一、诗歌内容简介
  海子的这首诗,语言清新明朗,意象单纯明净,诗情温暖美好,脍炙人口,备受人们喜爱。但对其诗歌情感的把握读者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因为在其简洁形式中充分体现了中国诗歌虚与实高度统一的特色,堪称矛盾与暗示的天然之作。这首诗很适合从诵读、想象、炼字等方面来体味,并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诗歌的理解与赏鉴必须借助诵读与联想,对高一刚入校的学生更要强化“读”与“想”的意识,尤其要培养他们再现画面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分析表里之间千丝万缕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笔者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有表现力的诵读诗歌,体验情感
  2.炼字分析,理解文本,走进诗人
  3.感受美好诗情,体验人生艰难与追求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生命在崇高追求中的犹豫过程,一种凤凰涅磐般的毁灭与生存。在诗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撕裂般的疼痛,我们甚至能触摸到诗人最深沉的孤独:我这样坚持爱,有没有必要?我是不是也应该有权利像普通人一样,去自由地快乐地生活?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要学生能够用心品读,就会发现处处都存在着矛盾:面朝大海,怎会“春暖花开”呢?“从明天起”,那今天呢?因此要真正读懂这首诗,难点就在于学生的用心品读和对诗人生平及人生境界的了解。
  四、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语文课堂是一种体验情感、展现思维、交流思想的过程。因此本课时以学生诵读为主,老师点拨为辅,兼有学生对各种风格的诵读的鉴赏,以读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在学法指导上,立足文本,在“有”中看“无”,在“显”中读“隐”,体会诗歌深层内涵。
  五、教学程序及设想
  1.诵读与感受
  (1)学生自由诵读整首诗,描绘出心中展现的画面。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会用什么颜色来表现?
  (2)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诵读这首诗(老师准备好配乐),并请你们感受其语速和节奏。
  (3)听配乐朗诵,感受其重音与节奏。
  2.品读与鉴赏
  (1)女生读,要求:轻快而温暖;
  (2)男生读,要求:舒缓而深沉。
  (3)一个轻快而温暖,一个舒缓而深沉——他们传达出的情感分别是什么?(一个是憧憬与祝福,一个是现实的孤寂与无奈)
  (4)男女生分节读,体会诵读重音,并请描述出你感受到的海子。(纯净质朴、真诚善良、激情满怀但又无比孤独的一位诗人)
  3.了解与领悟
  “诗言志”,诗歌在很多时候都是诗人心路历程的一种体现。通过前面的诵读,学生慢慢走进了海子,但大家可能对这位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书写了中国诗歌、中国美学神话的诗人还知之甚少。于是笔者收集了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这首诗、了解海子的材料。
  (1)了解诗人生平
  15岁毕业于清华大学,19岁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25岁卧轨自杀,7年创作诗歌200多万字等。
  (2)了解诗人对诗歌、理想的追求
  “给我月亮和身体,我保证造一个叫你十分满意的世界。”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
  “我藉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我选择永恒的事业/我的事业就是成为太阳的一生。”
  “谁在这城里快活地走着/我就爱谁。”
  (3)了解诗人对人生的认识
  三种苦难:流浪、爱情和生存
  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和太阳
  从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海子是一位特立独行的理想主义诗人,纯净质朴,不仅用哲学家的眼光审视着生活,更用诗人的执著与激情践行着生命最崇高的追求。可以说海子的生命完全就是为最后的死亡在做准备。日本哲学家三木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于死亡的准备,就是不断地创造自己所留恋的东西。结果,海子生前的每一首诗都是为死亡做准备。每一首诗,都是非常清新地表达出他对诗歌、对这个世界的清醒认识。正是对这个世界看得太透彻,对这个世界爱的太深沉,海子在精神生活的苦难与幸福中走向永恒。从这个层面来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应该是在现实与理想的尖锐冲突中最为决绝、从容的选择。如果读得轻快温暖,那是海子对人类的最真诚的祝福;如果读得舒缓深沉,那是海子心底最低沉的歌。
  4.讨论与认识
  (1)请描述出你感受到的海子。
  (2)你从海子殉道式的一生中怎样看待人生?(海子是一个醉心于诗歌创作,坦然面对生活苦难,并用生命去践行自己人生理想的里程碑式的孤独的诗人。)
  六、设计说明
  在整节课的设计中,笔者力图做到让学生在感性的诵读中感悟情感,在理性的导引中提升对诗歌、对诗人、对生活的认识;让学生品读文本、走进诗人、洞察人生。
  在课件的使用方面,利用音响效果加强情绪的感染;补充诗人的有关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作者通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