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过程中,大多语文教师或许有过这样的体会:为了找到一个精当而巧妙的文本解读的切入口,往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盘点必修三的教学,回首其间思索的过程,竟发现不少令自己不禁击节的设计。概括起来,就是借助探寻关键词的方法,来巧妙地切入文本解读。现不揣浅陋,略陈一二,以求教于方家。
何谓关键?借用陆机“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之语,可以理解为文本之中“居要”且“警策”之处。转用柯灵所喻,即文本的“关节处”与“结穴处”。抓住它,犹如庖丁解牛,能切中肯綮、游刃有余,又如“一着活棋,妙手成春”。
关键词暗示文体特征
《祖国山川颂》,作者以祖国为歌颂对象,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为赞美内容,采用片段式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热烈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于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从文本体式来看,这是一篇“颂”体。抓住“颂”字,按照什么是“颂”——“颂”什么——怎样“颂”——为什么“颂”的线性思路架构课堂,能巧妙解读文本。首先,补充介绍知识,明确什么是“颂”,引导学生积累“颂”体特征;接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归纳概括文本内容,即“颂”什么,梳理思路和文章结构;然后,研习文本,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弄清作者怎样“颂”,学习借鉴文本表情达意的方法与技巧,比如、片段式的结构、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综合使用多种修辞等;最后、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情感生发的缘由,探究为什么“颂”,深入理解文本主旨和作者情感,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抓住“颂”,就突出了文本体式特征,就能很好地把握重点,理解编者的意图,从而发现并建构文本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彰显文本主旨
《五人墓碑记》一文,作者主要叙述了以五义士为首的苏州民众抗暴斗争的经过,高度评价了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文章第五段)的“死义”精神,深刻阐发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重大意义。作者的着力点在于“义”字,通过叙述五“义士”的“义举”,倡导舍生取义的“死义”精神。抓住“义”字,即抓住了文本的关键。介绍背景,了解“义”士事迹,奠定情感基础;诵读课文,研习文本,感知“义”举;品味细节,感受“义”士形象;补充拓展(项羽、屈原的死和司马迁、文天祥的生),对话交流,评价“死义”精神。以“义”为中心,层层推进,由形象到抽象,逐步感悟文本主旨,辩证看待作者的生死观。
又如《指南录后序》,作者叙述了自己出使元营的经过以及南归途中经历的十八种险境。面临着是“求死以报国”还是“求生以救国”的生死抉择,作者做出了“隐忍以行”、“将以有为也”的选择,体现了作者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怀。如何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抓住文中的三个关键词“志”“死”“义”,即可突破。可以从研读作者写作目的(“将藏之于家,使来着读之,悲予志焉”),解读文天祥的“志”的内容切入,重点研习“18种险境”、“22个死”、“2个义”,引导学生开展对话交流,体会作者求生的艰难,感受其爱国情怀,讨论并评价其生死观,主旨问题自会迎刃而解。
再如《肖邦故园》一文,安排在“祖国土”这一专题的第一板块。这一板块主要表现对祖国的热爱,梳理人与祖国的关系。这篇文章在内容上大都描写肖邦诞生地波兰热那佐瓦沃拉的自然景色,但主题却在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上,在肖邦的爱国情怀上。文本通过探讨肖邦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成长与艺术创作,深刻阐明祖国对于一个人的价值。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波兰是肖邦音乐的灵魂;反过来,肖邦以及肖邦音乐又成为波兰民族精神的体现。祖国与个体具有这种双向的意义。要引导学生理解编者的意图,发现文本的价值,不妨从体现这种关系的两组关键词——“源泉”与“清流”、“纽带”与“支柱”——切入来解读文本。抓住“源泉”与“清流”,通过品味“蔚蓝的色调”、“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等词句,讨论肖邦成为音乐家的原动力等问题,筛选归纳肖邦对故园的怀念、眷恋等具体表现,就能体会到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意义,即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是“渊源”关系,也就是说肖邦故园是肖邦音乐创作的“源泉”,是“他的音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流”。抓住“纽带”与“支柱,通过品味“我听您的音乐,总感到是在同您促膝谈心”、“藏在花丛中的大炮”等词句,讨论归纳肖邦故园发生的变化,就能体会到肖邦、肖邦音乐、肖邦故园对祖国的影响与意义,即肖邦音乐逐渐渗进每个波兰民众的心里,成为连接波兰民族的“最坚强的纽带”和“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波兰成就了肖邦,肖邦、肖邦音乐凝聚了波兰,这就是祖国与个体之间的双向意义。
关键词凸显人物形象
《烛之武退秦师》主要记述了在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的情势之下,烛之武不计前嫌,临危受命,夜缒出城,游说秦伯,不费一兵一卒,使秦晋毁盟、自动撤兵的故事。“退”字可谓一字千钧,凸显了烛之武“义”“智”“勇”的形象,充分表现出人物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和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如何理解文本的内容价值?可以扣住“退”字设置问题,以此做牵引,带动诵读和文本研习,这一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山“退”师的?诵读研习1-2段,感受其“义”的形象(不计前嫌、顾全大局)。烛之武是怎样劝“说”秦伯主动“退”兵的?为什么能三言两语智“退”秦师,妙在何处?诵读研习3-4段,赏析并探究烛之武巧妙的说辞,感受其“智”和“勇”的形象,总结其以“利”巧攻心理、以“害”巧析形势、以“史”巧施离间的游说艺术,体会其语言智慧的魅力。
再如《品质》一文,这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文中写到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技艺的靴匠格斯拉,他宁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以此表现出底层劳动者高尚的劳动品质。故事情节简单易懂,但表现的人物的品质却是如此感人,作者也对格斯拉倾注了极大的悲悯情怀。因此,如何将底层人物的品质的光芒彰显出来,就成了本文学习的关键。不妨选取文章结尾处“他是个怪人”这句话的“怪”字作为突破口,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围绕“怪”字,筛选典型细节,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形象,研习人物性格;接着合作探究“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认为格斯拉是个“怪人”的理由,深入理解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深刻感悟从格斯拉身上折射出来的可贵的品质和耀眼的光芒;最后,知人论世,介绍作者和创作背景,在体会作者对待人物的情感语言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谈谈对这个“怪人”的看法,以此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关键词揭示文本内容
《谏太宗十思疏》这篇课文,是魏徵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主要内容是作者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换言之,“十思”揭示了文本的主要内容,是文本的关键词。教学时就不妨以此为突破口展开:什么是“十思”?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作者为什么提出“十思”?伴随着一系列问题的讨论探究,文本的理解逐步走向深入。先是重点诵读“十思”语段,结合注释理解文本内容;再辅以唐太宗与魏徵交往的实例,引导学生辨析,做到真正理解什么是“十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关键词(欲作高满乐,忧虑想恩罚)背诵“十思”内容;接着研习作者描绘出的“不言而化,垂拱而治”的政治蓝图,理解做到“十思”的好处;然后再回过头来诵读前两段,研习作者提出的人君当“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体会作者提出“十思”的原因和理由;最后针对“十思”的现实意义或学习“十思”之后的启示,开展对话交流,谈感悟与体验,借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类似的还有鲁迅的《拿来主义》,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文化遗产的问题上,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拿来主义”是全文的关键词,揭示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可以作为文本解读的突破口。不妨设计如下问题:什么是拿来主义?作者为什么说要实行拿来主义?怎样实行拿来主义?按照问题设置的顺序,先重点研习拿来主义的本质和内涵,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然后分组讨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危害,理解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再研习实行拿来主义的方法、措施(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探究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最后针对身边的文化现象,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拓展延伸,深化提升。
综合以上案例,不难发现,所谓关键词,表现为能暗示文体特征、彰显文本主旨、凸显人物形象、揭示文本内容等文本关键的词语。这些词语或镶嵌于文题之中,或蛰伏于文本之一隅,或张扬于文段之首尾。教者只要有发现的慧眼、探寻的精神和创造的灵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倘若此,自会体验到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妙境。试一试,如何?
[作者通联:江苏邳州运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