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杂志上经常会出现用“窈窕”形容身材“苗条”的例子。先看下面几个例子:
“快给你的肠子洗洗澡吧!”窈窕的广告女郎,极具蛊惑力的宣传语,各类媒体强势轮播,近年来碧生源已然成为减肥茶的代名词。(《江南时报》2010年1月27日第27版)
颜小姐正值花龄,正是身材窈窕皮肤饱满的时候,可是由于眼睛形状不够好,外眼角有些下垂,从小到大她都无奈地被人笑称为有一双“八点二十”的眼睛。(《京华时报》2009年10月28日第C06 版)
她们的妈妈是一位身姿窈窕,爽朗可亲的人,名叫Elise。(《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11月28日第06 版)
以上几例,“窈窕”都与“身材”、“身姿”搭配,形容女性的苗条体型。《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经籍纂诂》:“窈窕,美容曰窈,美心曰窕。”扬雄《方言》:“秦、晋之间,美心为窈,美状为窕。”可见,“窈窕”一词,在古代主要用来形容女子的容貌美和心灵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这里,叠韵词“窈窕”也是指美好贤淑貌。
随着词义的引申,“窈窕”后来也指美女。如:
曲房有窈窕,空自事眉额。(宋·梅尧臣《邃隐堂》)
寰区万里,徧征求窈窕,谁堪领袖嫔嫱?(清·洪昇《长生殿·定情》)
《说文》:“窈,深远也。从穴,幼声。”“窕,深肆极也。从穴,兆声。”因为两个字都有深的含义,所以复音词“窈窕”也有幽深的意思。如: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窈窕九重闺,寂寞十年啼。(唐·乔知之《秋闺》)
直到今天,这一义项也没有消失。如:
窈窕曲折的湖道,串以长堤春柳、四桥烟雨、徐园、小金山、吹台、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玲珑花界、熙春台、望春楼、吟月茶楼、湖滨长廊、石壁流淙、静香书屋等两岸景点,俨然一幅天然秀美的国画长卷。(《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04月24日第06 版)
词汇是语言诸要素中最活跃、最易变的因素,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词义也会发生变化。不仅词义内涵和外延会变,义项也可增减。“窈窕”含有“苗条”之义,就属于义项的增加。当然,义项的增减并不是毫无理据。“窈窕”增加“苗条”这一义项,跟“窕”这一语素的涵义相关。“窕”在古代就有“间隙,不充满”和“轻,细小”的涵义。
《吕氏春秋·适音》:“不充则不詹,不詹则窕。”高诱注:“窕,不满密也。”《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天子省风以作乐,小者不窕,大者不槬,则和于物。”杜预注:“窕,细不满。”
现代女性以瘦削骨感为美,不以体型丰满为美,正是“不满密”的身材才用“窈窕”来形容。“苗条”一般是指女性身材修长柔美,而“窈窕”的语义更丰富,它不仅指外在的形体美,还兼有内在的气质美,所以人们现在多选用后者来形容年轻女子的内慧外秀。
由于语言自身发展的规律,词义的衍生和变化不可避免,对此,我们应该持宽容态度,理性对待。顺应语言发展规律的,当然欣然接受,反之则任其“自生自灭”。“窈窕”衍生出“苗条”的意义已经为人们所接受,至于“窈窕绅士”(如《窈窕绅士》《三枪拍案惊奇》《决战刹马镇》,孙红雷接连出演喜剧,“我在这部戏里很温柔,还有些懦弱,但是智商还是比较正常的。”《京华时报 》2009年10月14日第035 版)之类的说法能否长期站得住脚,则有待语言自身发展的检验。
[作者通联: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