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6期 ID: 136597

[ 金亦挺 文选 ]   

关注教学预设的有效视角

◇ 金亦挺

  教学预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在预设教学时应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出发,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从文本的解读、动态生成的教学观等视角进行思考和预设,以期在课堂上能实现高效地教学。
  一、从文本的解读关注教学预设
  语文教师高质量的文本解读是确保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第一要素。围绕专题模块的主题,确立与文本价值一致的价值取向,根据文本的特点选择切入文本的最佳途径,是教学预设中最应关注的要务。
  1.以文本价值的守护者来关注教学预设
  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文本,贴近作者,准确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而文本的解读需要老师正确的价值引领。任何文本都是一定历史与时代的产物,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必须要顾及作者当时特定的背景及作者的心境、感情,编者选材的意图,只有依据作者和主人公的时代背景确立文本的价值取向,在价值取向允许的范围内解读文本,才能体现文本的真正价值。曾在县教坛新秀评比课上听到一位老师这样确定《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文本价值取向。
  片段一:
  教师通过对诗句中意象的把握和感悟,让学生在诵读中领悟了舒婷这一代知识分子面对十年浩劫而所表现出来强烈的爱国之心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引进舒婷2002年在上海与作家陈村的一段对话。陈村谈起她的这首代表作,他说:“你现在还有什么感想?”舒婷说:“这不能读,受不了,受不了。”
  接着老师就引领学生们一起探究原因:舒婷说“受不了”,为什么呢?
  生:其中一个原因是抹杀了历史的灿烂,过分渲染了现在,延长了苦难史。
  师:诗中还有哪些“受不了”?
  生一:我是你的……沸腾的我。
  生二: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
  师:这些诗句过分强调了个人的付出。人不应牺牲个人的幸福。毕淑敏说过,人最大的不幸,是个体的牺牲和沦陷。……
  反思:《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一种深情。此诗作于1979年,“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
  我们要传达课文的价值取向离不开对作者创作本意价值取向的探求。当然,作者的价值取向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特别在今天,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随之发生急剧的变化。阅读前人的作品,对作者的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异义和碰撞。这是很正常的,体现了阅读的本质,即历史性读物总是在不断更新的阅读中生成永不完结的意义。但是,教师在定位课文的价值取向时,必须明确通过本文的教学,要向学生传达什么信息或培养什么情感,教材编者把它选入教材时想用它来实现怎样的语文“教学目标”。那么这节课中教师是把它作为一首爱国诗来体现呢,还是把它作为一首不成功的诗作来做反思呢?教学此诗的目的是体会作者真挚的爱国情感,还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批判思维的能力?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作品是否可以用当下的思维及眼光来解读?面对文革洗劫之后的国家,作者急切盼望祖国强大的情愫,那种甘于奉献自己一切的精神难道不是当时一代热血青年的写真吗?文本价值错误的预设定位,导致学生思想的无所适从,进而失去了教学要达到的育人目标。因此,教学预设时教师是文本价值取向的守护者。
  2.从专题主题和文本内容的和谐交融关注教学预设
  教师在微观细读与宏观把握文本的基础上,需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来考虑教学思路,对文本作教材化、教学化处理,设计问题,为教学寻找到一个支点。取舍与鉴选的依据就是单元专题的主题、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设定,从中找到学习课文的最佳切入点,进而实现文本解读向教学预设的有效转换。
  片段二: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笔者在处理课文时,将“感受老王不幸的命运,把握老王忠厚善良的性格特点,理解作者作为知识分子对底层劳动者的同情和关爱之情。”和“作者对老王内心的复杂感情”作为教学的难点。为此,笔者预设了四个环节:一、说说老王的命运及老王的为人表现;二、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受感动的情节、给你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并说说感受;三、理解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怍之情;四、和自己对话,说说自己身边的老王。
  从学生的反馈效果来看,学生并没有真正读懂老王的高尚人格,感受不到老王品质的善良淳朴,只觉得老王可怜,值得同情。相反,对杨绛一家的善良有着更深的印象。杨绛的“愧怍”虽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悲天悯人,而这一内容与专题主题“底层的光芒”有何关系?学生茫然。
  笔者及时调整了课时,重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了突破性目标预设:从具体语言中感受老王的真情善良淳朴,理解杨绛与老王形象在文中的地位关系。学生经过文本的细读,从具体语句中品味出他朴素行为背后的真情,真切体会到了老王是用自己的真心来感激作者一家的,哪怕是病危时刻还送来珍贵的香油和鸡蛋,老王的真情善良在学生的心里树立起来了。这是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突出的教学重点。而杨绛的愧怍,不仅仅显现她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悲天悯人,更是通过自己的忏悔来凸显老王高尚人格的。引领学生探讨时,笔者提醒学生关注杨绛写作本文的年纪,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为何74岁高龄的杨绛内心经受不安与愧怍呢?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生活细节加以解释。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从杨绛对老王的表现中明白了,杨绛一家的行为与老王的真情相比,其实差得太远了。几年过去了,正是杨绛内心深处的自责和内疚,记忆越深,就越说明老王的品质对她影响越深,反衬出底层的、不幸的老王心灵的高贵,给作者所带来的挥之不去的自责。
  反思:任何课文不仅有其文本固有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同时还有独特的“位置”意义——它总是置身于某一特定的人文内涵和专题情境之中,为所在专题的主要建构目标服务。重视文本的“位置”意义,就是强调文本解读的基本定位。这一专题的两篇文章《品质》《老王》都是反映社会底层劳动者品质的,属于“号角为你长鸣”这个基本的人文命题。尽管学生可以对文本作多角度的解读,但教师在教学的预设中必须紧扣专题主题,明确教学目标,以目标引领教学内容的选择。挖掘文本中人物身上的闪光点以及对社会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依此来处理教材,组织教学。否则,可能就会迷失教学的方向,与编者的意图南辕北辙了。《老王》这两个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立,考虑了专题主题、教学目标和文本内容的和谐交融,抓住了重点与难点,这样的预设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以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关注教学预设
  新课标指出,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虽然新课程非常关注并提倡课堂动态生成,但我们必须明确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绝大部分取决于教师专业化的“预设”,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灵活地捕捉,调控生成。我们的预设要留有空白,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体现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同时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并给自己预留一个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能够很有把握的接受并进行课堂生成。所以我们应当为生成去寻求灵活的预设,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预设促进有效的生成。
  1.质疑探究式的预设
  质疑教学是一种很好的弹性预设的教学方式,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教学行为随着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灵活变化,不断产生新的兴奋点和生长点。

关注教学预设的有效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