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摇要】高中语文学科作为同时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是要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笔者希望通过多渠道的个人的思考和探究,能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与“法”,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课程 生态课堂 生活语文
高中语文新课改正在火热进行中,课改之路怎么走,每个高中语文老师都在或积极思考,或摸索实践,而笔者的回答是,打造生态课堂践行生活语文,意即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要走生活化的道路。
一、论题的提出与概念的界定
我们从大量的现实和有关的调查中发现这样一个现实: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学生厌学情绪较浓。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课堂或作业中,遗憾的是,这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的。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证明某种结论、巩固某一记忆时,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而此时此刻的生活事实,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实,他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而要让他再写出这种生活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面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上述现状,笔者认为,我们在教与学中自觉地意识到:不熟读背诵课文,经典语言材料就吸收不了;不扩大阅读,就不可能扩大知识面;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直接的和间接的阅读,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实质的提高,写作就会无病呻吟,抒虚情假意。因此,要使师生共同清醒地意识到要改变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论题中还有几个特定的概念必须交代清楚。所谓“生活化”,其特定内涵包括课堂教读、课外历练两个层面:课堂教读层面要求教师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依情据理引导学生结合他们自己的生活阅历走进作者的生活和作品内的生活,进而从作品、作者、读者、现实等维度更深刻地体验、感悟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的理由。课外历练层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下学会用眼看“语文”,用口说“语文”、用耳听“语文”、用心感悟“语文”、用手历练“语文”,学会把读写、听说、积累等语文学习和探究行为生活化,真正养成良好习惯,并在生活化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培育思想,提升境界,健全人格。“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只有经过体验,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所以语文学习中,我们不是要把别人的文字化为自己的生活,而是要借体验把生活化为文字、感受、理解,从而达到主动地吸收、自觉地获取。让学生从生活体验积累中上升到生活体验的实践。
二、理论基础与探究目标
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须集中精力从事那些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这些理论告诉了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论题正是想探讨这个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运用。
“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论题的探究目标就是要让教师努力研究改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并要在解放教师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与阅读精品中吸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积累,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
三、践行内容与操作程序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课堂教学生活化。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化语文”。语文这一门学科是最富内蕴和思想的,是最富有灵气与诗性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真正的语文教育决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和课堂,而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
第二、阅读教学生活化。阅读课上,教师要善于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尽可能地使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的心灵能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同时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作文课上,不应只讲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有意识地去体验生活,这样他们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教师还可设计一些关于“关注生活、感受生活”的作文课,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让学生写观察作文,有意识地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写作素材。
第三、作业训练生活化。教师的训练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所用的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语文教材内容上涉及到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科技等知识领域的方方面面,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探究、体验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语文课外作业:查阅资料、专题调查、研究报告等。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去研究身边的生活,做在生活中学习的主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既有益于教会学生学语文,更有益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从而实现“教”和“育”完美统一,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将生活及时纳入课程和课堂中,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更加贴近。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