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1年第6期 ID: 134465

[ 周群彬 文选 ]   

引今以学古

◇ 周群彬

  【摘?摇要】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有着很强的继承关系,在学习古汉语的过程中,引入相关的现代汉语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古汉语知识。本文从词义、语法等角度论述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关联,并以此来促进古汉语的教学。
  【关键词】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词义 语法 数学方法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因而两者虽有不同,但又必然互相联系,在许多基本方面(如文字、词汇、语法、修辞、语音和诗词格律等)都有相近或相同的特点。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学习古汉语,阅读文言文,要把它和现代的白话文作品紧密地联系起来,以现代的白话文为基础来学习文言文。要恰当地把古今书面语联系起来,融汇贯通,把古汉语的学习置于比较容易理解的现代汉语的基础上,这样就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下面笔者举一些实例来具体说明这个问题。
  一、个别词义的推断法
  古代汉语的词义发展变化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不少词义的古今差异已十分明显,因而对这类词更是非观今以学古不可。例如:
  1.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2.学而优则仕。(同上)
  例1中“和”的词义是“恰到好处,适中”,不同于今天的“和平”;例2中“优”的词义是“充足,有余力”,不是“优秀”。
  对于有些虽沿用下来,但又比较生僻很少接触的词义,还可借助成语来进行推断,因为作为现代汉语词汇之一的成语,大部分仍保留着古汉语的原特征,可以说是古汉语词义的“活化石”。例如: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4.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
  加点词的词义分别与成语“不速之客”“日薄西山”中的相同。可见,借助我们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的词义,就可以帮助我们去推断文言文语句中的某些词义。
  二、数词与名词的搭配
  古汉语中,数词常直接加在名词前后。例如:
  1.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扇、一椅、一抚尺而已。(《口技》)
  当然,个别的也有数词和量词相结合之后才与名词搭配的。例如:
  2.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这两种情况可用现代汉语中的一“例”以蔽之,就是“一人一枝枪”。不过,在现代汉语中,数词一般不直接同名词结合,只有在文言格式和成语中,数词才直接修饰名词,例如“一针一线”“一草一木”“千山万水”“三心二意”等。
  三、偏义复词的学习
  古汉语中有不少合成词是偏义复词。例如: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在句中,“出”的意义已弱化,只起陪衬作用了,所以“出入”只有“入”的意义。
  对这些词的理解,可联系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偏义词来学习,如“忘记”只有“忘”的意思,“人物”只存“人”的意思,诸如此类的还有“国家”“质量”“窗户”“干净”等等。
  四、文言虚词中兼词的学习
  文言虚词中的兼词主要有“诸”“焉”“盍”“叵”“旃”等,它们都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其读音是所兼的两个词的拼合。例如:
  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句中的“诸”相当于汉语中的“之于”,句子的意思是“把它投放到渤海边上去”。
  它们作为兼词的用法有的仍沿用至今,如“诉诸武力”“诉诸法律”中的“诸”就等于“之于”,是代词兼介词;又如“居心叵测”中“叵”就等于“不可”。
  五、词类活用内容的学习
  (一)名词用作状语。古汉语可以不用介词而直接用名词作状语置于名词之前。例如: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其中的“斗”和“蛇”都是名词,但在句中作了状语,分别译作“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蜿蜒那样”。
  现代汉语中的名词一般须带上介词才可以作状语。时间名词则除外,如:
  2.我犤明天犦上北京。
  此外,有一些偏正式合成词中的名词仍存在古汉语的影子,如“函授”“笔谈”“日新月异”“南征北战”“狼吞虎咽”等,加点的名词就相当于状语。
  (二)古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相互活用。如:
  1.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例1的“罾”,是名词用作动词,译为“用网捕”;例2的“故”“新”,是形容词作名词,分别译为“旧知识”“新知识”。
  这也可用现代汉语中仍存在的用例来增强理解。例如:
  3.幸福着你的幸福。(《牵手》歌词)
  4.他呀,比阿Q还阿Q。
  例3中加点的“幸福”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4加点的“阿Q”是名词用作形容词。
  (三)古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使动、意动和为动用法。如:
  1.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例1的“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例2的“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例3的“死”: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而现代汉语中至今仍有着不少类似的用法,例如:
  4.触目惊心 大快人心
  5.先人后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
  6.以身殉职 逃饥荒
  例4中的加点词都是使动用法,例5中的加点词都是意动用法,例6中的加点词都是为动用法。这样联系起来教学,更显得方便快捷。
  六、宾语前置句式的学习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应前置;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应前置;三是以“之”或“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此外还有介词宾语前置的现象。如:
  1.沛公安在?(《鸿门宴》)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3.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4.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将它们还原成现代汉语语序分别为:“沛公在安?”“古之人不欺余也!”“唯瞻余马首”“微斯人,吾与(介词)谁(介宾)归?”
  这也可用现代汉语中仍存在的用例来增强理解。例如:
  5.何去何从?
  6.时不我待。
  7.惟利是图 惟你是问
  8.夜以继日 一言以蔽之
  这些例子分别与例1、2、3、4中的宾语前置情况一一对应。
  古今汉语其实是源与流的关系,教学中应看到彼此的联系。实践证明,按照这样的方式去教学文言文,不但学生兴趣盎然,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龙川县教育局教研室。

引今以学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