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1年第2期 ID: 134221

[ 李素环 文选 ]   

诗词阅读鉴赏解题方法探寻

◇ 李素环

  【摘 要】在解答诗词鉴赏题时,除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外,还应注意诗的标题、内容、注释及题干的要求,把这些显性的内容融入到答案中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答题方法。
  【关键词】诗词鉴赏 标题 内容 注释 题干
  
  诗词鉴赏是高考中一道常考的题型,如何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是我们考生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鉴赏诗歌要从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入手,这几种方法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提出的,很多人在谈到诗词鉴赏这个问题时也提出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的观点。我也十分赞成这些观点。在高考的时候,如果考的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诗人作品,那么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肯定能用得上了。但在高考的时候,也可能是我们大家不熟悉的作家,那我们一再讲的知人论世鉴赏方法就会无用武之地了。那怎么办?我认为,还必需注意以下这几个方面。
  首先,利用好试卷上现有的材料,因为试卷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这些信息可不是可有可无的,对我们解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已知的信息就好像数学应用题中的给出的条件一样,在解题过程中每一个条件必需用上,如果用不上,那么你解的结果可能就是错误的。
  诗歌的标题你不能不注意。诗歌的标题包含了作者要写的内容、态度观点或寄托的思想情感。全国一卷《咏素蝶诗》中“咏”是歌咏、吟唱的意思,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素蝶”显示了诗歌描写的对象和内容。全国二卷《梦中作》中“梦”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新课标卷《雨雪曲》中“雨雪”告诉我们诗歌写的内容和环境。标题中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我们在鉴赏诗歌要抓住这些重要的信息,不要落下这些信息。
  诗歌的注释你不能不注意。全国一卷《咏素蝶诗》的作者刘孝绰、新课标卷《雨雪曲》的作者江总我们不熟悉,注释给我们介绍了作者所处的时代及经历。全国二卷《梦中作》的作者欧阳修我们大家较熟悉,命题人给我提供了此诗的写作背景,这让我们在鉴赏时可“知人论世”。
  诗歌的题干你不能不注意。《考试大纲》指出诗词鉴赏中考查的是两个考点: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要对这些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熟记于胸,但也要把试题的题干要考那个知识点作出准确的判断。全国一卷“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考查了诗歌的形象、内容。“是怎样描写的?”考查了表达技巧。“这首诗有什么含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考查表达技巧。明确了每道题要考查的知识点,那我们就能有针对地去作答了。
  诗歌的内容你不能不注意。对诗歌的鉴赏当然是对诗歌内容的鉴赏,离开具体的内容就谈不上鉴赏了。在鉴赏时由于有部分考生认为自己读不懂诗,其实作者在写诗歌时总有特定的背景(或主体),在这个特定的背景下,把作者描绘的意象(这些意象有时跳跃很大)通过我们的联想和想像贯穿起来,这些意象表达的意思都指向了一个主旨,并与这个主旨结合起来思考,那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就基本到位了。比如全国一卷《咏素蝶诗》围绕“咏素蝶”这个话题,对素蝶的活动展开了描写,把这些活动与作者的经历结合起来,再加上咏物诗的特征,诗歌的用意就明白了。试题也就不难回答了。
  其次,在回答这些考题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到标题、内容、注释、题干在回答问题时的相互关系。在全国一卷中回答“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把题目中的“咏”、内容中的素蝶活动过程及尾联、注释中作者“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题干的要求综合考虑在内。可知作者借素蝶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尾联希望得到别人赏识的愿望。参考答案为: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在解答问题并综合考虑到上面提的几个方面的时候,其实你并没有离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等鉴赏方法。只有你在解题过程中心中时刻装着这些方法,并且也感觉到了这些方法在思考问题时的确运用上了,那么你就离成功的解答不远了。
  更重要的是学好课文中的诗词,特别对课文中出现的诗人作家,对他们的生活时代,作品的内容、风格有个深入的了解。近几年高考诗词选题的范围越来越宽,但并不是无章可循。课文诗词的选择涉及到我国古代诗词发展各个阶段,我们还是要以课文学习为主要对象。这对出现与课文相同时代的作品,不管他考到那个时代的作品,我们都可以以已知推未知。同时也要阅读一些课外的诗词鉴赏,特别是唐诗宋词鉴赏,这对我们做高考鉴赏题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单位: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

诗词阅读鉴赏解题方法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