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应该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衔接,实现学生知识和心理的平稳过渡,保持和强化学生已有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发展符合高中语文教学要求的学习方法,最终建立起符合高中语文教学规律的学习机制,从而让学生在高中起始年段尽快适应高中语文教学,保证学生语文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教学衔接 初中 高中 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
一、什么是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所谓“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是指保持和强化学生已有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发展符合高中语文教学要求的学习方法,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教学规律的学习机制。让学生在高中起始年段尽快适应高中语文教学,保证学生语文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进行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探讨的必要性
由于初中属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受学生年龄特征等限制,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这就决定了中考语文试题大部分是知识型的,能力型的较少。有些学生可能考试分数较高,但科学的学习习惯尚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而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注重考查能力,学生如果缺乏灵活的思维迁移能力,就不能适应高中语文学习与考察的方式。
初中的考查,尤其是基础知识的考查,是以课本为依据,这种考查形式使学生把精力多放在对课本的死记硬背,考前的临时突击上,这与高中考查注重平时的积累,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相背离;初中的一些教学目标也造成了与高中教学的脱节,如初中的淡化语法,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结果学生在学习高中文言文时遇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学生对特殊句式的分析,给高中语文教学造成了许多困难。
三、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高一学生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对语文在高考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对语文积累性特点认识不够,对语文的投入比较少,或不够认真。
(2)存在不良的语文教学习惯:书写不规范,字体不工整,文面意识比较差,成绩好的学生比较突出。
(3)课堂听课效率不高,复习不及时。课堂讲过的一些内容,或已经训练过的内容,甚至反复训练的内容,还不能掌握。
(4)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还不够丰富,基础知识方面的选择题,错误率还比较高。
(5)阅读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面不够开阔,概括、分析、综合表达的能力比较差。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作文审题能力比较差,跑题现象比较严重。
(6)对一些题型还不适应,如仿写,改病句等。
(7)还没有主动探索属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2.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的教师对于高初中衔接的认识不到位,认为通过几节课就可以把这项工作完成,存在“速成”的想法;个别教师在进行初高中衔接时存在对初中课改认识不正确,总是有抱怨的思想;还有的教师存在重知识衔接、轻学法衔接的现象。许多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还比较陈旧,从客观上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教轻学、教学脱节,客观上阻碍了教学衔接问题的顺利解决。
四、对衔接措施的思考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以两条教育原则为依据:一是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1.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其衔接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初中教学的衔接,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对教师个体而言,首先要强化自觉衔接的意识,其次要善于分析衔接三要素即教材、课程标准,学生和教师自我,最后要注重衔接的科学性,变感性为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芜杂的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否为适应高中课程改革需要改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需要重新确认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新的教学方法的不同及其各自的价值。不是说传统的教法都不要了,而是在继承的前提下创新。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强化课堂教学质量意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排查初中知识“盲区”,强化初高中知识衔接的针对性
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一次摸底考试(难度不能太大,以免给学生一个下马威,造成学生厌学情绪,挫伤其积极性),排查知识“盲区”,“盲区”是指初中要求偏低或不作要求而高中需要或要求较高的知识或方法。对可能是初高中知识衔接中的漏洞进行摸底,让授课教师了解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的水平,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底子,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内容引出新知识,使知识衔接更有针对性。
3.研究初中教材,以旧带新
高一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特别是初三的教材。如,高一的第一单元诗歌阅读鉴赏,在初三我们学了不少的诗词,如《忆江南》、毛泽东《沁园春·雪》,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我们高一教学《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虽然要求不一,但从学过的诗词引入,不失为很好的过渡与衔接方法。
4.注重教法、学法的衔接
由于初高中教学的不同,初高中在目标要求上的侧重点也不同。初中更加重视学科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科知识体系了解的成分更多一些。而高中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同时还要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更何况高中还面临着一个国家的选择性考试——高考。因此初高中在教法和学法上必然存在差异。
(1)搞好宣传工作,使家长、学生都能够明了、清晰初高中的差别,同时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帮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2)高中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的学法,包括如何预习、怎样读书、记笔记、思考问题、考试方式的差别、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要求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除坚持初中养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外,我们觉得学生要多读多写多说多听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语文能力。
(3)稳定学生心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敢于突破框架,走出课堂,采用诸如文学知识竞赛,情境教学法,排演课本剧等形式去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高一学生感受到学校浓厚的大语文氛围。
★作者单位:贵州省仁怀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