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阿Q正传》中,鲁迅塑造了阿Q这一性格内涵丰富的典型形象,本文对阿Q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全面的概括:他穷困潦倒、恶习成性、善于投机钻营、妄自尊大、虚妄的精神胜利。
【关键词】阿Q 典型形象 性格特点 精神胜利法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在《阿Q正传》里,鲁迅以巨大的艺术功力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这个典型形象的内涵丰富,性格鲜明。但阿Q究竟是个什么典型,却众说纷纭。人们看法的不一致,正说明阿Q性格内涵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深刻性。
我认为《阿Q正传》所映射出的是中华民族的多种劣根性和丑态,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穷困潦倒但又恶习成性
一方面,阿Q无田无地,也没有家,是农村的无产者,只靠出卖劳动力聊以度日,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几乎是凭着本能劳动和生活。但另一方面,阿Q又恶习成性,圆滑无赖。他喜欢赌博,沾染上了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阿Q又十分嗜酒。在专制黑暗的社会,酒是不属于穷人的,它的确滋润了老爷们的生活,但如果你是穷人,那么,对不起,它会一点一点吞噬你口袋里仅存的几枚铜板的。他时不时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口拙的,他就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与王胡打架输了时,就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了;对抵抗力薄弱的小D,则卷起袖口,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其轻薄。徐旭生和鲁迅讨论中国人的民族性,结果说中国人的大毛病是听天由命与中庸,这毛病大约是由惰性而来的。鲁迅回答他说:这不是惰性,而是由于卑怯性。“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以自慰,倘他有了权力,别人奈何他不得时,则凶残横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并不中庸。”
二、善于投机钻营
阿Q本来痛恨革命,等到辛亥革命大潮流震落到未庄,赵太爷父子都盘起辫子赞成革命,阿Q看得热眼,也想做起革命党来。但阿Q革命的目的,不过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于革命意义,实在是丝毫没有了解。所以一让假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门里去告他谋反的罪名,如让他满门抄斩。《华盖集·忽然想到》中说:“中国人都是伶俐人,也都明白中国虽完,自己决不会吃苦的;因为都变出合适的态度来……这流人是永远胜利的,大约也将永远存在。在中国唯有他们最适于生存,而他们生存的时候,中国便永远免不了反复着先前的命运。”善于投机似乎成为中国民族的劣根性之一。
三、妄自尊大
阿Q虽是极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加之进了几回城,就更加觉得自负了。“但为了城里油煎大头鱼的加葱和条凳的称呼异于未庄,他又瞧不起城里人了”。中国人以前动不动自称他的国家是几千年的文明大国,自己是轩辕的后代,神明的贵种,认为西洋人是野蛮的民族,毫无文化可言。等到一次次失败之后,就又说西洋人所依靠的不过是一流的船只和先进的武器而已,他们所拥有的不过是声光化电而已,谈到礼教伦常则何能及我们于万一?甚至于饱受西洋教育的辜鸿铭还说中国人随地吐痰和娶妾制度是一种精神文明。这和阿Q将自己头上的癞头疮疤当做高尚光荣的符号,当别人嘲笑他的时候就说“你还不配……”有什么区别呢?
四、精神胜利法
阿Q非常穷,穷得只剩一条裤子,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他的可悲却主要还不在物质生活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侮他,可他却都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这里的关键,是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阿Q主义,这是阿Q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
精神胜利法,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欺自慰的方法,在想像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仔细分析起来,阿Q这精神胜利法是包含了好几个因素的。
首先是自夸与“自尊”。阿Q很穷,但却常常自夸:“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了。”“我的儿子会阔得多了!”他用架空的吹嘘,求得精神上的满足。除做工外,没有人记起阿Q,但当别人说“阿Q真能做”时,他不想想自己牛马一般的生活,反而感到很高兴。阿Q有缺点却怕别人指出,例如头上生着癞疮疤,他便忌讳“癞”字。碰到“犯讳”的事,他从不相让,甚至大打出手。吃了亏,他又改变反抗的方式,变成“怒目而视”,甚至盲目自尊地报复道:“你还不配……”,仿佛他头上的癞疮疤倒是一种高尚光荣的标记。及至“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成了事实上的失败者,他又替自己找到了“胜利”的依据:“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其次是懦弱。受了欺压,不敢真刀真枪的反抗。再次是自卑与自欺。当人们揍他时,就只有作自我辟解,而这辟解的唯一方法,就是对现实闭上眼睛,用想像的胜利来安慰自己。当“精神胜利法”被识破以后,闲人们抓住他的辫子逼着他说“人打畜生”时,他连忙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吗?”但闲人们并不放,仍旧让他在就近什么地方碰五六个响头。他挨了打,受了辱,但立刻又想起自己是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状元不也是第一个吗?于是他又觉得胜利了。这种以“自欺”为特征的满足,是一种麻醉了的自我安慰。再就是健忘。他向吴妈求爱惹下大祸,遭到“打骂之后,似乎一件事也已经结束”,又开始忘却了。甚至在游街示众要被杀头的时候,他也没有觉悟,以为人生天地之间本来就免不了这样的。如果不健忘,自欺的效力就不能维持,只有借着自欺迅速忘却恼恨的直接原因,心境才能恢复平和,阿Q也才能重新高兴起来。最后是愚昧无知、麻木不仁。例如他竟至于和王胡比赛捉虱子。阿Q以虱子多而大为光荣,以虱子小而少为耻辱,愚昧到美丑不分的地步。当他赌钱输了以后,连打自己两个嘴巴,仿佛被打的是别人,立即转败为胜,心满意足地睡去。这就可以看出,贯穿这种精神胜利法全过程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奴性。在阿Q的恼恨中,本来是包孕着反抗的萌芽的,但这萌芽要长大,却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恼恨必须进一步发展成为憎恨和报复的冲动。可现在阿Q却把这恼恨改变为自我欺骗的动力,这就泯灭了反抗的可能。所以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被压迫者身上最不可救药的一种精神病态。概括地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夸耀过去,幻想未来,盲目的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对屈辱的健忘和向更弱者泄恨。“精神胜利法”使得他不能正视自己的地位,安于屈辱的奴隶生活和命运。
五、潜在的革命性
阿Q也有反抗的要求,特别是在发生了“恋爱悲剧”,被敲诈得只剩下一条裤子,人们都不再用他做工,生计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但他认不清反抗的对象,也不知该怎样去反抗,只能找小D去打架,并沦为小偷。阿Q的这种反抗要求,在辛亥革命中得到了发展。小说的最后三章,集中描写了辛亥革命给未庄带来的影响和阿Q的表现及命运。阿Q并不了解革命,并且由于传统思想的毒害,对革命“深恶而痛绝之”。但由于革命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那样害怕,他便神往革命,要求参加革命了。阿Q出于阶级的本能,把自己的命运与革命紧紧联系在一起,兴奋地上街大喊:“造反了!造反了!”他以为革了命,便一切都会如愿以偿:“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革命使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扬眉吐气。然而,他分不清革命的对象和朋友;想革命,却去投靠假洋鬼子,结果,空欢喜一场。假洋鬼子“不准革命”,阿Q走投无路,最后做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勾结的牺牲品。阿Q被抓走、监禁、杀头,但还是精神上的胜利者。他并不因被抓而苦恼,而是“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倒是画押时唯恐画得不圆,并为自己没有画圆而懊恼。但又转念:“孙子才画得很圆呢!”被杀前游街时,他还喊着:“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精神胜利法”竟然伴随他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鲁迅曾对怀疑阿Q是否能够参加革命,是否有两重人格的说法作过明确的回答:“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运命,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
阿Q是个贫苦农民,一个被压迫的劳动者,在一定条件下倾向革命是可能的。尽管他的“投降”革命党还搀杂着对“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报复心理,但还是应当肯定其中某些合理成分,更何况他主要快意的是“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在对待革命态度上,他和赵太爷、假洋鬼子的态度有着根本的区别。
阿Q是受压迫深重的流浪雇农,在现实生活的逼迫下产生了改变自己命运的要求,但是严重的“精神胜利法”阻碍了他清醒的认识自己和认识现实,防碍了他走向真正的反抗道路。他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民的一个典型。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