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1年第2期 ID: 134162

[ 金强 文选 ]   

语文教学应“知舍善取”

◇ 金强

  【摘 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内容的庞杂,而课堂教学时间十分有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关键词】教学内容 取舍 原则 方法
  
  从事语文教学已经有些年头了,但在教学过程中却依然困惑不断,比如一节课下来,总是患得患失,老感觉少了点什么,甚至挖空心思,非要找上一点,待下节课补上去方心安理得。可是,自以为考虑周全的我并没有看见学生们表现出收获的喜悦。相反有些同学百无聊赖的样子让我知道补充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多少意义。
  花不剪难免芜杂,树不修多有庸枝,看来课文的知识点也需大加提炼、要敢删敢剪。前些日子学习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抛却以往的教法,没有介绍作者,没有说写作背景,只让大家来探讨诗歌中深沉的博爱之情,结果同学们个个踊跃,并且很喜爱这个主题,很多同学在谈自己见解的时候联系到海子的生平经历及他的生活和理想等等。一节课下来,同学们意犹未尽,效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事后我意识到自己低估了同学们,有些东西我完全可以放手。其实再周全的考虑也难免有疏忽,索性大胆取舍,抓住主线,攻其一点,讲出个性。
  再说,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下,语文教学容不得我们不去大胆取舍。
  首先,现在高中课程的量非常大,拿苏教版语文教材来说,有五本必修加若干选修组成,每个学期在有限的时间要把所有的课文全都讲一遍是不可能的,且不说有些课文可以让学生自读,就是精讲课文我们也没有必要教授得面面俱到。每册课本上课文众多,每课选择一个重点,叠加起来就是一个有体系的整体。如果每篇文章都是作者简介,课文背景,内容解说,艺术特点……势必造成课文知识的交叉,教师虽然出了力,效果并不会多好。
  其次,课堂教学的取舍有利于训练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如果我们只通过高强度、高密度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铺天盖地、密不透风的知识灌输的话,那么除了炫耀一下自己良好的知识素养之外,将一无所获,而且必将给学生带来严重的伤害。选取主要问题,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我想他们会擦出思想的火花。教学中过于“实在”,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只有把握教学中的弹性空间,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使他们能自主、自愿地去思考、探索,从而养成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
  再者,课文教学切忌冗繁,如果“抓大放小”,那么教学目标就容易达成,教学重难点就能很好地被突破。并且,由于教授课文时主次分明,脉络清晰,学生也会容易接受,且对于知识点会印象深刻。
  能取则取,该舍就舍,没有了瞻前顾后,反而会让我们彻底放开手脚。当然在此,取舍的原则也是很重要的,好的原则才更有利于我们进行准确的取舍,针对这个问题我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设定课文教学的主要方向时一定要关注教育对象——学生。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层次,考虑他们的认知特点。如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篇文章,我们就不能把教学的主要方向设定为“理解海子为什么要去自杀”,而是要去感受海子的赤子之心,让学生们懂得博爱;学习《我与地坛》就不能把解决重点放在“理解史铁生的生死观”上,要让学生好好体会文中所表现的自强及浓浓的母爱。做梦的年龄还是让他们生活在纯净的世界中吧,黑暗面的东西还是少让他们接触。另外太玄乎的东西最好还是需要回避的,缺乏人生阅历的孩子对于这些肯定是一片空白。总之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忽视了这点,再高明的目标方向都只能是无根之花,虽美但缺乏成活的土壤。
  第二,关注文体特点。不同体裁的文章有着不同特点,我们突破的重点自然也就有了差别。是诗歌,我们就着重关注语言和情感;是小说我们就重点留意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是戏剧,那么我们就在矛盾冲突上多下点功夫。写景类文章我们要多探讨写景特色,感受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美;叙事类文章那就去把握叙事方法,感受那精心动魄的曲折情节;记人的文章就要注意人物的个性,感受他身上所体现的美与丑。文学类文章我们就重点欣赏其艺术性,实用类文章我们就学习文体要求,领略其写作方法,以其实用性为中心……如我们在教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索性就让学生去感受其中的美,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去体会语言美、意境美……而学习曹禺的《雷雨》时我们何不去以戏剧中复杂的冲突为中心呢。阶级的矛盾、情感的矛盾、家族的矛盾、人性的矛盾……,凡此种种已经能很好地解决文本的重点了。
  第三,彰显文章个性。很多文章虽然体裁相同,其他方面也有诸多相似点,但不同的文章却有着各自的个性,甚至同题之文也会迥然不同,同样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和俞平伯的文章,读来感受明显不同。由于不同作者有不同的气质及风格,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客观原因,文章自然也就流露出不同的情调,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准“文眼”,重点突破。同为写人叙事类文言文,如《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就可以确定不同的教学主线,《烛之武退秦师》中外交辞令的艺术性应是重点,《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可以关注人物形象和斗争技巧,而《鸿门宴》在情节悬念迭生上要明显强于前面二篇文章。三篇文章各有侧重,这样做就避免了教法的单一和雷同。
  第四,和其他知识的关联性要强。课文的教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取舍中抓主线并不是要孤立的仅仅解决某个主要问题,一定要注意在解决该问题的同时,能顺便带出其他问题,这样才能有主有次且知识体系相对完整。如艾青的《北方》,我们可以围绕“北方是悲哀的”这条主线来学习课文。谈“为什么会悲哀”,我们就可以带出诗歌的创作背景;谈“悲哀的表现”,我们可以关注诗歌中的场景描写;谈“作者如何面对悲哀”,又可以让同学们感受诗歌中作者的情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高淳高级中学。

语文教学应“知舍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