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2年第1期 ID: 133763

[ 姜玮 文选 ]   

“反弹琵琶”,寻觅现代文复习的“蹊径”

◇ 姜玮

  【摘 要】高考现代文阅读赋分比重仅次于作文,约占全巻分数的四分之一。现代文阅读复习,老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多,学生做题多,而最终的失分率为全巻最高或较高。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已经成为现代文阅读复习的症结。似乎只有费时费力的过程,而没有瓜熟蒂落的结果。怎样让学生看得清楚,学得明白,这正是现代文复习解决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语文高考 复习备考
  
   一、我的困惑
  每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文章读了一篇又一篇,题目做了一遍又一遍,答案讲一套又一套。一切似乎围绕着考纲和考题来进行复习,领着学生做题对答案。作为教师的我也心安理得,总觉得相似的题目已经反复做了,考过的题都讲了,学生应该可以应付考试了。
  而每次检测时,我还是发现学生的现代文阅读题失误依旧。每年高考的现代文部分得分总是让人大跌眼镜。以2011年江苏高考中文学类文本阅读《“这是你的战争!”》为例:除却零分题,第11题4分,均分2.92分;第12题4分,均分2分;第13题6分,均分3分;第14题6分,均分1.8分。卷面总计20分,总均分9.72分。可见虽然每年考查内容都大同小异,但失分较多的仍然是现代文阅读部分。
  复习时间不可谓少,做的题目不可谓少,师生的努力更不可谓少,但为何每届学生都会重蹈覆辙呢?山穷水复疑无路,现代文复习之路充满迷雾。
  二、穷则思变
  我们的现代文阅读复习的瓶颈到底在哪?从学生的答题情况与学生的反馈来分析,主要是学生读不懂文章,答不准问题。因此,我重新调整现代文复习思路:通过解剖一只麻雀,了解五脏六腑。
  先授之以鱼,然后再授渔。反弹琵琶,重新确立复习方法:先选择典型材料,包括《考试说明》中示例的几篇现代文阅读,详细讲析,然后把答案及文中索引、分析,一同印发给学生,带领学生彻底明白现代文阅读的选材、命题、答题的思路,从而摈弃题海战术。
  另僻蹊径,柳暗花明,现代文阅读复习似乎找到了一条捷径。
  三、具体做法
  以小说散文为主,了解文体特点及解读思路,以高考现代文阅读为训练材料。通过分门别类的归纳整理,督促学生积累现代文阅读的理解、答题方法及实例,从而帮助学生逐渐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一)帮助学生储备知识
  1.散文特点及阅读注意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对生活的自我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综合形式与内容,可见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散文阅读一般方法:(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4)品味散文的语言。
  小结:由言及境的开掘;由事及义的联想;由景及情的揣摩;由情及旨地体味;由法及文的分析。
  2.小说特点及阅读注意点
  小说是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具体描写,用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通过人物的外貌、对话、行动和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或性格;二是要有一定的故事情节,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细致描写,表现复杂的矛盾冲突,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在情节的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的变化;三是描写具体的社会环境,以表现人物和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用来烘托人物,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作者总是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所处的时代,寄寓他所领悟的生活真理。而读者也只有通过人物形象的认识去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
  小结:从解读故事到理解人物;从体味细节到把握情节;从分析主题到欣赏技巧;从理清线索到明了结构。
  (二)帮助学生读懂文章
  读懂文章是解答问题的前提。高考试卷中的文学作品鉴赏一般以散文、小说为主,并且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给阅读理解带来一定的障碍。所以在解答题目之前,必须先排除障碍读懂文章。
  1.看结构层次。不管什么文体的文学作品,都有一定的层次性。散文,要读懂作者的情感、情感基调;围绕情感线索作者叙写了哪些人、事、物。小说抓住三要素。
  2.看表现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渲染、衬托、铺垫(设伏笔)、象征、对比、比喻、拟人、引用、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等。阅读时,要识别作者所用表现手法。如:渲染是为了烘染某种氛围、人物心境;衬托有正衬与反衬之分,它们分别衬托什么;铺垫给下文情节产生的必然以一种暗示;象征是利用景物的特征或隐含内容来象征人的品性、节操;对比是为突出某一方面的特点;比喻是为了描写得形象生动,叙述中便于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利于读者理解文章。
  3.看重要的词、句。作者在行文中往往运用了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词句,或在行文结构上能起到一定作用的语句,或在抒发情感时、描写景物时使用一些带有明显情感基调、景物特点的语句。在词语方面则应注意能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能表现作者主题思想的词语,能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能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有比喻借代反语等意义的特殊词语,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含有别种意项的词语等;在语句方面应特别注意语义比较含蓄利于发挥的句子,表现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文眼,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句子,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比较容易理解错误的语句和难以理解的比喻句等。它们都是命题的对象,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读懂行文中重要的词句。
  (三)弄清题目准确答题
  在以住的复习中,常指导从“考点”的角度逐一指导阅读训练,从“阅读”的角度指导学生阅读训练。我尝试从“命题”的角度归类来指导答题,即以审读题干为起点进行阅读,因为题干中至少包含了四个信息:答什么、怎么答、答多少、在哪里找答题的依据。从这里入手,可以迅速把握命题的方向,抓住命题的关键,使答题更快捷,也更准确。
  下面以现代散文阅读试题为例,谈谈对“命题归类答题”作的一些探讨:
  1.如何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或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如何理解文章标题?为什么要以此为题或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一是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从所在及相关语句中去寻找答题的依据。二是要注意词语的多义性,如虚实义、双关义、象征义、比喻义等,还有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等,必要时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答题。鉴赏所用词语,要从词语的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等方面着手赏析其妙处。
  文章标题的理解或赏析,一般来说重点也是对词语的理解,即使是短语,也要从理解词语着手。同时要掌握标题的意义和作用:①有的标题作为“文眼”有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的作用;②有的标题从结构上看有文章线索的作用;③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④有的标题有比喻作用;⑤有的标题有虚实或双关两层含义。因此,理解或鉴赏标题时,一是要分析词语,二是要注意修辞,三是要注意虚实,四是要联系全文内容和结构,五是要结合文章主旨和背景。
  2.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赏析。

“反弹琵琶”,寻觅现代文复习的“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