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古诗词鉴赏中,关于抓住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有助于我们对古诗词内涵及情感作出准确的判断。本文分别对古诗词中的动词、修饰词及意象组合名词等语言形式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总结了一些相应的鉴赏方法。
【关键词】古诗词 语言?摇动词 修饰词
古典诗词鉴赏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能力层级要求较高的一道题。高难度,同时高分值,对同学们的表述能力要求也很高。平时训练中,一些同学一见诗歌鉴赏题便避而不答,另一些同学即使读懂了诗歌,也往往因表述不完整,不能得到较高分数。这样就导致许多同学对诗歌鉴赏题望而却步。
这里将就这个问题谈谈诗歌鉴赏题尤其是语言鉴赏题答题时的一些规律性技能。
一、动词
例1.春山夜月(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这首诗第二联特别为后人传诵,这两句中,又有两个字用得特别妙,算得上是诗眼,试问是哪两个字?其妙在何处?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这两个字很容易分析出是“掬”和“弄”,但这两个词使用的妙处需仔细把玩这一联内容方可知晓。
首先分析句义,用手掬起水,那月便清晰在手中,可见诗人是描写泉水的清澄明澈能照见月亮;品玩欣赏花儿,花儿的香气便溢满全身,是写山花香气馥郁。其次便能揣测出诗人写这两句不仅写了景,而且写了人,勾勒出了物与人和谐的画面,营造出清幽可人的意境。最后便参透本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山夜月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到这里,这两个词使用的妙处就非常清楚了。
我们从这一题中,领悟出了一种做题的思路,那就是:先分析字义和句义,用形象的语言把句义描述出来;然后再揣摩诗人营造的意境;最后把握全诗的主旨感情。只要围绕这三个方面答题,就会有思路,表述也就全面了。
这个答题思路是否正确和全面呢?我们再看下面两首诗。
例2.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冷清清的落照,只剩一树柳弯腰。试分析“剩”字使用的妙处。
孔尚任的《哀江南》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典范之作,通过秦淮名妓李香君和复社文人侯方域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反映南明覆灭的历史悲剧。
首先分析句义,“剩”有“残存残余”之意,“只剩一树柳弯腰”令人想到昔日之繁华,“剩”的时间性,表达了一种昔盛今衰的变迁感。再看意境,胜景不在,秋水长天,人烟稀少,夕阳残照里,只剩一树柳弯腰,营造了一种凄清冷落的气氛。最后诗人的感情就非常清晰了,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深切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由此看来,古诗鉴赏涉及炼字、用语巧妙之题时就可以按照这样一个思路作答:
字义﹝句义﹞——意境——感情。
例3.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任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咽”“冷”。
首先分析句义,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再看意境,“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表现出诗人向往恬淡宁静的生活情趣。
二、修饰词
例4.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试分析“忽”字的表达效果。
先分析句义,此闺中少妇本是精心打扮一番,兴冲冲地上得高楼欣赏春光,忽然望见与夫婿话别之地,顿时想起当年离别情景,当初是杨柳青青,二情依依,而今只剩她一人独上高楼,怎不教人平添一袭新愁呢?再看意境:一“忽”勒出这位少妇思夫的哀伤情感,“忽见陌头杨柳色”便营造出了一种哀怨的氛围。最后看情感,自然就抒发了登楼后的怨悔之情,“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一“忽”字就完成了少妇的情绪上的几个变化,由先前的兴致冲冲到后来的哀伤再到最后的怨悔、兴致全无。这个“忽”字功劳不小,把这位少妇情绪上的变化勾勒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三、意象组合名词
例5.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元曲描写了那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感情?
十八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瑟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枯藤老树昏鸦”的荒凉景象,“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暖气氛,从正反两个方面牵动着游子的愁肠,引起他无限乡思。
以上规律只提供了一种答题的思路,心中有它,不会导致答题无章法,但要用得灵活,切不可凡题都生搬硬套。具体来说还是要多做训练,在实践中总结自己的答题方法,只要方法得当,古诗词鉴赏就不会再是失分点,而会是一个新的得分点。
作者单位:河北省海兴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