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极言“现代”的现代汉诗写作中,一位叫“古马”的诗人,将自己最具代表性的一部诗集,取名为《西风古马》,显然是刻意而为的。它既表明了诗人不免矜持而充满自信的一种姿态,又表明诗人正是想通过这种“不合时宜”的命名或者自许,告诉他所身处的时代,他执意要奉送给历史的,是怎样特别的一份礼物——西风,西部,古马,古歌,种月为玉,“饮风如酒”,“我行其野”,叩青铜而抒写,那些“眉毛挂霜的灵魂们”亘古不变的诗心、诗情与诗性生命意识,并由此提示:诗,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找回。
(写下这样的开头,在同处西部的西安,夜已经挂霜,点燃一支烟,我对自己说:今晚,我要在“先锋诗”的外面过夜,听西风中的古马,在唱些什么……)
研读古马的这部诗集,我首先注意到其中一首很一般但又很特别的诗:《我梦见我给你送去葡萄和玉米》。此作不是古马的诗风所在,甚至连题材都远离整部诗集的取向,似乎是偶然而为的一次习作,但却在不经意中透露了诗人在“西风古马”的意旨取向中,其潜在的创作心理机制。诗不长,却完整而富有戏剧性地叙述了一位“寻上门的乡下亲戚”,带着“粘带泥土的不安的根”,为身居现代化都市中的友人(或亲人?)送去“西域的葡萄”和“匈奴人在向阳的山坡上种出的玉米”的情景。事是虚拟的,是“我梦见”中的事,但因此而更显真实而迫切。关键是这虚拟情景中对送礼人心理的刻画:在两种身份(乡土与都市、传统与现代)即两种生命形态的对峙中。“我被你紧张盯着的双脚”,有“看不见的根须/在你客厅的地板上寻找裂缝”(多么细腻的捕捉!)。尽管如此,执意的“送礼人”依然要借诗人之口(当然,实际上是诗人借“送礼人”之口)喊出那久藏于心底的“执意”——“就像闪电穿透了乌云/它们急切穿过水泥和一切隔阂//扎进你心灵的沃土/请你啊接受远比这些葡萄和玉米丰盛的东西”!这里的“它们”,是“青铜之声”,是“生命之霜”,是“身体里的铁”;是“青山口/一枝喇叭花年年吹红/娶进嫁出的都是云烟”(《青山口》),是“渠水汩汩/一棵白杨追着/星光的羽毛,漂流/在村子外面”(《鸽子》),是“一粒沙呻吟/十万粒围着诵经”(《敦煌幻境》)……总之,是我们在所谓的成熟中走失了的某些东西,是我们在急剧的现代化中丢失了的某些东西,是我们在物质时代的挤压中流失了的某些东西,如今,被一位敢于“原在”的诗人,一位在西部“原在”的诗人,一一执意地“找回”,并“不合时宜”地奉送给他所身处的时代,而等待着时间的认领。
——这便是古马,“西风古马”,经由他的“执意”,在有效地找回了“西部诗”的真义的同时,也有效地找回了当代诗人的位置。“世界将由美来拯救”,西部的美,在古马的笔下复活并重新命名,为贫血而单调的当代诗歌,注入铁的沉着和月的澄明。而这一切,在古马这里,却显得异常低调,表面的矜持后面,甚至还保留着几许羞涩,西部汉子的矜持与羞涩。这个执意的“送礼人”,清醒地知道自己“不合时宜”,却无法放弃“用诗的牛角,对人性中最本质、最原始的事物吹奏低音的关怀”(古马《创作自述》)。当然,他也因此与浮躁的时代拉开了距离,并为自己留下了恰切的位置,同时,也为所谓“西部诗”留下了恰切的位置。
(又是“西部”,一个随时被拉出来作各种填充的大词——仅就诗而言,在“西部”的名义下,有过多少暧昧不清的“填充”?先是“新边塞诗”,继而“黄土地诗”,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各种大同小异的名号,但其实质总难脱风情歌手与文化明信片式的套路,以至屡屡被纳入官方诗歌版图,成为其陈旧观念的最后一片“大牧场”。而真正的“西部”——她的灵魂、她的风骨、她孤迥独存的美,一直在期待着她真正的情人与歌手,为她留下真正能与之匹配的诗。于是有了昌耀,有了沈苇,有了叶舟,有了与她更贴近些的古马……)
是的,更贴近些——我是说,作为古马的“西部”,似乎更符合其本原的品性与质素。昌耀的高蹈,沈苇的宏阔,叶舟的迷醉,都不免过于强化了主体精神,而在古马这里,则是柔肠寸断式的眷恋和寻寻觅觅的歌吟,一种亲近而又疏离的客态抒情。在我看来,这正暗合了西部美的本质——西部之美,绝非昏热的想像或虚伪的矫饰可言,她只发自那些简洁到不能再简洁、原始到不能再原始的事物本身,而成为苍凉的美、粗粝的美、最朴素又最纯粹的美。在这样的美的面前,你可以作她的儿子,作她的情人,甚而成为她的奴隶,却很难成为她的主人——她的美总是那样平实而又出人意料,而她那远离现代喧嚣的洪荒的灵魂,又总是那样深沉而不可企及。对此,选择谦卑而非凌驾,醉心寻觅而非妄言,像一个“拾荒者”,在解密后的现代喧嚣中,找回古歌中的天地之心,在游戏化的语言狂欢中,找回仪式化的诗美之光,与“古道”有约的“西风古马”,从另一个向度贴近西部,为她奉献别样的诗章。
(“古道”,一个多么老旧而又可亲的词!“古道热肠”,“人心不古”,“古风依旧”,“古典情怀”……“古”是个好词啊,可人皆慕现代而此调久不弹。古马弹了,弹西部的古道、原道、人道、自然之道——但不是老调重弹,而是找回中的再造,是以现代意识和现代审美理念,作“西风古马”式的现代诠释。在这种诠释中,那一脉从未断流过的“古歌”,在新的吟咏中,散发出新的韵致和涵蕴。)
其实说“诠释”,并不准确,一词术语,怎能套住“渊源有自,踏雪无痕”(燎原评语)的“蹄印”。细读古马的诗,自会发现,处处可见“微言”之肌理,清峭而细腻,却少有“大义”之妄障,素直而玄秘。而更多的时候,这位诗人,这位以本初人性与自然之美为归所的歌手、情人和“拾荒者”,只是乐于“在青苔下面/青青地想”(《青山口》)。一句“青青地想”,活脱脱勾画出诗人的主体风神。这“想”,是“念想”,不是思想,而这“念想”才是诗的真义、西部的真义啊!
真的,对于西部,除了“念想”,你还说什么?她是已经完成的创造,只是常常被人遗忘;她是拒绝思想的诗想,只是常常被人忽略。在这里,融入便是发现,找回便是创造,聪明的古马,似乎一开始便深悟此道,方在低调的“念想”中,在“念想”式的贴近中,触摸到西部诗美的本质所在。
(“青青地想”,青青地咀嚼,看似青涩的语词后面,有青铜的音色,简明而沉着,有青草的呼吸,细小而深切……化大为小,以小见大,以精微见雄浑,以肌理示本质,以“一粒沙呻吟/十万粒围着颂经”的意味,青青地告诉你:在西部,神秘的不是想象,而是即目直取、以心换心的万般风物!)
于是,我们才理解,在《西风古马》的开篇杰作《青海的草》一诗中,诗人何以这样起首——
二月啊,马蹄轻些再轻些
别让积雪下的白骨误作千里之外的捣衣声
和岩石蹲在一起
三月的风也学会沉默
是祈愿,是劝慰,更是认领和接纳。那缓缓舒展开来的语调,有一种让人心头发颤的韵律,如无名的乐音渗入灵台,淘洗,澄明,敞开,融入,然后领受“青青的阳光漂洗着灵魂的旧衣裳”……这首仅仅只有十行的小诗,却分明有着古往今来、地久天长、袖里乾坤般的境界,浸漫着平近而又修远的意绪,让人觉着整个青海、整个西部,尽在这十句之中的感受里了。这里的关键,在于诗句与诗意的比重。看是十行五节,但每一节都无一不是独立而自明的绝句与短章,散点分延,再收摄为一,便有了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文本外张力,弥散开来,余韵悠长。这种如前所述,以精微见雄浑、以肌理示本质的语感,已成古马的“绝活”。正是这种“绝活”,将古马与其他诗人彻底区别了开来,而不在于他都写了些什么。也正是从这种语感中,我们方领略到了另一种西部的诗性,更本原、更地道、也更难忘——(西部的诗、诗的西部,一匹执意要寻根问底的“瘦马”,终于重新找回了,你真正的风骨。)
[##]
一说西部,便要说“气势”,古马的气势是:“神从箱子里摸出一块红糖/神啊/万物都是你忽闪着眼睛的孩子”(《日出》);
一说西部,便要说“神性”,古马的神性是:“星空下的雪山/像一位侧身让路的藏人/让爱情走过”(《爱情青海湖•青海青》);
一说西部,便要说“灵魂”,古马的灵魂是:“青草叫喊的声音/孤寂的火/和空气融在一起/在白昼的心中完成着凡人的祈祷——”(《一座长满青草的空羊圈》);
一说西部,便要说“苍凉”,古马的苍凉是:“杨树尖顶的月/正被一把唢喇吹得下雪”(《雪月》);
一说西部,便要说“孤寂”,古马的孤寂是:“用落叶交谈/一只觅食的灰鼠/像突然的楔子打进谈话之间/寂静,没有空隙”(《罗布林卡的落叶》);
一说西部,便要说“缠绵”,古马的缠绵是:“青海湖/两只飞到远处去谈情说爱的白鸟/是我绕到她脖颈后面的双手”(《青海青》);
一说西部,便要说“生命感”,古马的生命感是:“一双花布鞋加快了/那条乡间小路的/心跳//蠢蠢欲动的虫子/竖起耳朵/谛听春雷”(《甲戌年正月廿五》)
在这样的语感中,古马写出了如此坚实直白而又直击人心的诗句:“流水是前程/石头是孤独”(《流水•石头》);在这样的语感中,古马写出了如此熨帖而峭拔的口语:“白杨树/村庄宁静的女儿/月光的姊妹//白天姓白/黑夜还叫白杨”(《白杨树》);在这样的语感中,古马写出了如此贴切而诡异的意象:“星星的眼/老天爷漏风漏光/漏一粒人影在路上”(《西宁组歌》);在这样的语感中,古马写出了如此清丽而惆怅的意绪:“月亮/用那只银碗/把自己端到什么地方”(《露宿草原》);在这样的语感中,古马会如此感受秋意:“叫声最亮的蟋蟀/秋天的玉/镶在我的帽子上”(《寄自丝绸之路某个古代驿站的八封私信》);在这样的语感中,古马会如此亲近自然:“穿着簇新的蓝/天空像是过年的孩子”(《午后的诗行》)——化天地之心为日常之物,化神性生命为俗世之在,“将前西部诗人喻象中辉煌的大太阳,收聚为少年手中一颗神奇的钻石”。(燎原•《追逐星光的羽毛•〈西风古马〉序》)。这“钻石”不通过什么去说明什么代表什么象征什么,而只是以自身晶莹而奇异的光芒,幽幽地折射出古往今来的西部,“那种盲目的拒绝一切的蓝”!
(无理而妙,妙在肌理,种月为玉的诗人,深得个中三昧!)
是以整部《西风古马》中,无古、无今、无传统也无现代,又是古、是今、是传统也是现代——乡土中国、现代都市、自然神性、日常风物,古典诗质、现代理念、民歌元素,意象、口语、明喻、隐喻、通感、复沓等等,经由“西风古马”式的杂糅通合,化为异质混成而别具一格的强烈的形式感。
具体而言,一是其诗句的“精”。精炼、精确、精灵古怪,且富于饱满细腻的肌理感。无论是叙述还是歌吟,古马都时时注意保持局部诗意的独在品质和良好弹性,有诗眼、有警句、有可独立品赏的韵味,不依赖于结构而存活。这种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在古马的笔下生发出异样的光彩,方得以以一当十、以小见大的审美效应,让人惊羡。故古马的诗很瘦,瘦成一把筋骨,不带半点多余的赘肉。作品多以碎片、断章组成,且许多诗中的精彩部分,均可分离出来成为独立自明的另一首诗。可以想见,如此构成的篇章,该有着怎样的局部张力与文本外张力,以及为人称道的那种“留白的不确定意旨”(梅绍静•《向你推荐古马》)。
其二,是其结体的“怪”。连得怪,断得也怪。似乎无联系的,硬是“连”在了一起。却又突然断开,另起一搭,不搭界,搭那内里的意蕴,看去突兀的断开中,萦绕起胡天胡地的联想。意犹未尽,却又断了,或戛然而止,悬在半道,出人意料,细琢磨,又觉断得有趣,断出了特别的味道,让你多一些“青青的想”、青青的咀嚼。在这种可称之为“古马体”的特殊形构中,每一行诗句都是明确的,得以质朴与酣畅,组织起来却平生一派无以名状的烟云,生发峭拔与诡异;现实化为超现实,肌理化为妙理,风物化为风情,有化为无,无中生有,“云揉山欲活”。“活”得是什么?说不清楚,只是觉着心里有什么在忽悠忽悠地萌动着,有如人到西部,那种什么都看到了又似乎什么都没看明白但又确实觉到生命中多了些什么东西的感受——而这,不正是诗的西部、西部的诗那亘古不变也无须变的本质所在吗?
(写到这里,作为一篇散论,我也该戛然而止了。却又疑惑:这算论吗?却又自释:这不算论吗?面对古马的诗,说到底,宁取赏析,不可过度诠释,或许,才能得到的更多。“蝴蝶干净又新鲜”,这样的诗句,到心里就扎了根,还要诠释吗?“森林藏好野兽/木头藏好火/粮食藏好力气”,种月为玉的诗人,藏好了老酒,喝就是了,醉就是了,还说什么?
是的,不说了,剩下的,让霜天的月去说吧……)
附:
古马的诗
□古马
青海的草
二月呵,马蹄轻些再轻些
别让积雪下的白骨误作千里之外的捣衣声
和岩石蹲在一起
三月的风也学会沉默
而四月的马背上
一朵爱唱歌的云散开青草的发辫
青青的阳光漂洗着灵魂的旧衣裳
蝴蝶干净又新鲜
蝴蝶蝴蝶
青海柔嫩的草尖上晾着地狱晒着天堂
青山口
青山口
一枝喇叭花年年吹红
娶进嫁出的都是云烟
爱啃树皮的小毛驴
把哪个朝代的书啃残了
把哪个出阁的姐姐遗忘了
青苔青苔石上长
驴儿驮不来姐姐
我就在青苔下面
青青地想
罗布林卡的落叶
罗布林卡只有一个僧人:秋风
罗布林卡只我一个俗人:秋风
用落叶交谈
一只觅食的灰鼠
像突然的楔子打进谈话之间
寂静,没有空隙
黄昏谣
小布谷,小布谷
水银泻进了麦地
和村庄隔河相望的坟墓
炊烟温暖而河水忧伤
离过去很近离我不远
黄昏,黄昏是
被白天砍掉了旁枝的
白杨
头戴一颗明星
站在乡间的土路上
水银泻进了麦地
小布谷,小布谷
收起你的声音
最后的红布
请死去的人用磷点灯
让活着的
用血熬油
忘记
谁来为我们计算我们决定忘记得付出的代价?
——塞菲里斯:《大海向西》
有一粒盐,不再去想和一条鱼结伴游走的
海洋
有一滴露水、一声鸟鸣、一缕阳光
真的可以淡忘与一个人或者一个世界相关的一切了
是的,一颗星正在教我忘记
教我如何独自摆脱全部的黑暗
但所有“一”让我忘记的并不都等于零
瞧,我描画的一棵洋葱
它能够说出你栽种在地球以外的水仙的品性
等待一个人送来树苗
树坑已经挖好
在我心上
绕过天狼星的山峰
一个送树苗的人
就要来临
树坑
就要喊出一个比春风更轻的名字
紧随我左右的黑暗
有着按捺不住的兴奋——
就要弯下腰去帮我扶直树苗
就要
把那个送树苗的人
栽种到我的生命当中
失眠
没有人,没有人在厚重的墙壁上
用手指画一扇窗,很小很小的
一扇窗
一只发红的灯泡
在我脑袋中
像烫人的眼睛整夜盯着我
但我摸不到开关
那个离开我的人
甚至带走了我所渴望的一点儿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