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96003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词语问题

◇ 崔 勇


  很多东西只有失去之后,人们才知道它的可贵,比如诗和诗人。一九八九年,中国诗坛上失去了两位重要的诗人:海子和骆一禾。围绕着诗人之死,在这一年后,有很多人说了很多话,两位诗人的生前好友诗人西川在后来很忧伤地预言了“海子神话”的出现。一九八五年骆一禾在他的诗论《春天》里说:“人值得说的东西并不多”,但有一些东西我们还是必须说,比如诗和诗的事情。下面我要谈的就是海子的诗歌。
  海子在《动作》(《太阳·断头篇》)这篇诗论中说:“诗有两种:纯诗(小诗)和唯一的真诗(大诗)。”我想,海子的诗歌就可以按照诗人自己为诗歌所制定的标准,分为两类:大诗和小诗。海子似乎不太愿意称自己的诗为史诗,虽然,他曾经说过要“考虑真正的史诗”,我不知道海子是否已经十分完整地将史诗与大诗之间的区别考虑清楚,但显然海子对过往的史诗的写作者的写作状态是否达到他认为的“死里求生的过程”持有异议。
  一九八七年后,海子用他生命中最后的辉煌去写作他的大诗——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七部剧》。海子热爱太阳,犹如他曾经赞颂过的追日的夸父,但正如夸父一样,追日的结果只能是化为一片桃林,海子追日的行动在最后也显现了抒情的性质——幻象。海子的小诗中有许许多多的“桃花”意象,在《海子诗全编》中,编者西川似乎是有意将六首“桃花”诗放在一起,提醒人们对海子诗歌中这个重要的意象的注意。在我看来,海子的“桃花”抒情所显现的不仅仅是诗人的“追日形象”,而是“朝霞图景”。在《诗学:一份提纲》中,海子特意将朝霞与他的幻象抒情作了交代,我们也可以轻易地由“桃花”进入“朝霞”。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认定海子并未能直接接触太阳的灼热,而只是停留在朝霞的绚烂之中。他只是一个追赶太阳的王子,而并没有成为他所企盼的“太阳王”。这一点在海子的大诗写作中所显现的力不从心感中也可以体现。这种“力不从心感”在臧棣的表述中为“他更沉醉于用宏大的写作构想来代替具体的文本操作”。在我看来海子敬佩的还是那些诗歌王子们,叶赛宁、荷尔德林、雪莱才是他的同类,而那些为王的——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只是他的写作目标。正如骆一禾在《冲击的极限——我心中的海子》中所说:“海子的诗不是一种终结,一种挽歌,而带有一种朝霞艺术的性质。”但这种“朝霞艺术的性质”显然与海子的“太阳叙述”时有冲突,这当然会给他带来庞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恰恰给海子的小诗写作带来了动力,一九八七年后的海子抒情小诗干净而感伤大约与此有关。
  但海子抒情的核心却是“黑夜”。在诗人最后的抒情《黑夜的献诗》中,诗人吟唱道:“黑夜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海子钟情于黑夜。黑夜的品格来源于“遮蔽”与“敞开”的对立统一。当太阳落下,黑夜来临,所有的一切都被遮蔽,黑夜有遮蔽的面目,但这种遮蔽又带来了另外一种敞开。黑夜的遮蔽性质有一种神秘的内涵,我们无从知晓在黑暗中有什么存在于周围,诗人里尔克言:“有谁无端的在夜里哭,哭谁?”神秘的未知世界又常带来恐惧,而这种恐惧又使得黑夜具有了呵护的性质。诗人萨福诗“暗夜啊,白天所带走的一切你全带她回来/羊群归圈,孩子们幸福地躺在母亲的怀抱里”就体现了黑夜的这种母性的温柔。由此,黑夜的呵护本能在诗歌中又有了一个具体的意象——“子宫”。“子宫”有呵护的性质,又孕育着生命,在海子诗歌中“子宫”意象的出现是与“黑夜”一致的。同时,黑夜的神秘又会给人带来探寻的欲望。探寻的方式是吟唱或倾听。在此,“黑夜”与“远方”具有同构的性质,这一点在《黑夜的献诗》中就有体现,即“远方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随着“技术白昼”时代的到来,人类的精神家园大面积地流失,诸神隐退。当尼采言“上帝死了”,那“一堆破碎的偶像,承受着太阳的鞭打”(艾略特《荒原》句)。世界之夜到来之后,我们该如何探寻诸神的踪迹,海德格尔在《诗人何为》一文中说,“作一诗人意味着,去注视、去吟唱远逝诸神的踪迹”,而“我们其他人必须学会倾听诗人的言说”。所以,从倾听这个角度上说,黑夜又隐含着尊崇,这是一种对诸神的尊崇,对家园的尊崇。围绕着黑夜的遮蔽与敞开的对立统一,在海子诗歌中又有许多与“黑夜”相对应的词汇,比如“大海”。“大海”亦具有“黑暗”的本质,大海与黑夜一样广阔,孕育着神秘,它不是让你遨游的,而是要你遵从与倾听。面朝大海带来的就是对黑夜的尊崇与倾听。
  由此我们进入海子的那首一九八九年写作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首先我们必须认定这首诗歌的抒情背景来源于“朝霞图景”。所谓“桃花开放/从月亮飞出来的马/钉在太阳那轰轰隆隆的春天的本上”。“桃花开放”,春暖花才开啊,而春天在海子抒情中是直接与太阳钉在一起的。离开这一前提,说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当然就会成为笑话。要知道诗人的抒情小诗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诗人感受到太阳的灼热之后与他的大海的交谈,就像俄国诗人曼杰斯塔姆那句诗所言说的那样:“前面是痛苦。后面也是痛苦——上帝啊!请你过来坐一会儿,请坐一会儿,和我说一会儿话。”早在一九八八年,在长诗《太阳·诗剧》中,海子就已言说:“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我还爱着。虽然我爱的是火/而不是人类这一堆灰烬。”从海子生前所留下来的有限的日记和他的生前好友在他死后对他的纪念文章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九八七年之后,海子就已经体认了自己作为一个诗人的位置,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四日,海子在日记中说:“以全身的血、土与灵魂来创造永恒而又常新的太阳,这就是我现在的日子。”(11)很难想象这颗高贵的灵魂会屈服于尘世的幸福。
  诗歌第一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们首先碰到的是“明天”这个词。“明天”是永远不可到来的,明天的魅力就在于你永远追逐却永远追寻不到。她与“今天”相对,“今天”立于此岸,与我们的肉体相连,而“明天”则有一种彼岸的性质。今天与明天的对立,实际上就是此岸与彼岸的对立。从这个意义上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提供了一种彼岸的思维模式,彼岸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对此岸的关照。没有彼岸的关照,此岸的存在是存疑的,或者说,放弃了彼岸的此岸是不明之物。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明天”的幸福在此也具有一种先验性。那么此岸的幸福就在于对彼岸的抒情,此岸的幸福也就在于对彼岸的“倾听”,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而“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对诗人来说也意味着幸福只存在于彼岸。既然幸福存在于彼岸,则此岸所承受的就是幸福的根基,它必然是沉重的,因为幸福是一种上扬之物,诗人所需要的就是对此岸苦难的承担,并且保持一种孤寂的状态。
  诗歌接着说“喂马、劈柴、周游世界”。“马”所提供的信息是“远方”,而“远方”这个意象在海子诗歌里,比比皆是。同样,“远方”也具有彼岸的性质,它与“此处”相对。在上引海子诗歌《黑夜的献诗》里,诗人将“远方”与“黑夜”相对应,说:“远方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一如说“黑夜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喂马”意味着喂养着“远方”的精神。马属于远方,而“柴”是“火”的根基,而“火”与“远方”是一致的,“劈柴”就是“喂火”。“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所构筑的是对远方的抒情,诉说着诗人的“游吟”情怀。而紧接着的诗句“关心粮食和蔬菜”则体现了诗人的“乡居”情结。“游吟”和“乡居”和谐而统一,聚集在诗人对彼岸的体认之中,或者我们也可以说“游吟”和“乡居”传达出的是诗人对那早已逝去时代的吟唱。当然我们也可以从诗人的这种“游吟”和“乡居”情怀中看到他所敬佩的诗歌王子叶赛宁的影响,无疑对乡村的共同体验接通了海子与叶赛宁。所谓“这是一个黑夜的海子,沉浸于冬天,倾心于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12)
   [##]
  而“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所提供的则是“建筑”,而此“建筑”则是以“诗意的栖居”为前提。“建筑”在于安顿灵魂的居所,“游吟”在于安顿“诗神”的居所,这所房子就是诗人建立的神庙。而“大海”所提醒的仍然是“远方”,同样也提醒着面对“大海”时的“孤寂”,一如前面我们所大力阐释的“黑夜”此一海子诗歌中的抒情核心。“春暖花开”则为我们出示了“面对”之后的敞开。它澄明、自在、充满生机。也是因为“春暖花开”也使这首诗歌的抒情获得了海德格尔所说的“敞开”的意蕴。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的是诗歌第一节中两个“从明天起”所构成的复沓,在某种意义上,诗人是在强调:游吟、乡居和建筑来源于对彼岸的关注。
  诗歌第二节中出现了“通信”,此岸与彼岸的联系在于“通信”,从某种意义上说,“通信”在现在这个“技术白昼”时代就具有一种古典情怀,“通信”也意味着彼岸对此岸的关怀。“通信”需要“信使”,而诗人就是沟通此岸与彼岸的“信使”。在诸神已逝的时代,要寻找诸神的痕迹,就要倾听诗人的吟唱。在希腊神话中,诗人被描述成被逐下天堂的神,他熟知天堂的幸福,也深知人世的苦难,诗人的灵魂奔忙于天地之间,他们吟咏的诗歌总有对天堂的怀想和对人间的苦难的悲音。就像诗人济慈所言“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比我们更高尚/除了那些将世界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苦难并日夜不安的人”。诗人的职责就是预言天堂的幸福,吟咏大地的苦难。
  通信的对象是“亲人”。“亲人”拥有尘世的内涵,居于尘世之中,它提示的“亲情”告诉我们,诗人必须有一种“尘世关怀”,必须承担亲人的苦难,“告诉他们我的幸福”。而“我的幸福”在于“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在于“关心粮食和蔬菜”,更在于“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告诉他们我的幸福,就是告诉“游吟”、“乡居”“建筑”的“天堂的幸福”在于彼岸,与每一位亲人通信就是要将天堂的声音传给尘世中的亲人。而在此“告诉”中又传达出诗人对大地上劳作的人们的关爱。在《民间主题》中,海子曾写道:“西望长安,我们一起活过了这么长的年头,有时真想问一声:亲人啊,你们是怎么过来的,甚至甘愿陪你们一起陷入深深的沉默,但现在我不能。……为你们的生存作证,是他的义务,是诗的良心。”(13)可以说,对尘世亲人的关怀是诗人海子的一以贯之的意识,也是这位来自农村的诗人的职责。
  接下来是“幸福的闪电”。闪电无疑是来源于天堂,它既具有划破夜空的能力,也具有惊悚的本质。我们知道,闪电的存在的背景是“黑暗(夜)”,在“白昼”中,闪电的存在是微弱的,由此,我们知道,“幸福的闪电”照亮的恰恰是此岸的黑暗本质,而此岸的黑暗本质来源于此岸的沉重的苦难。诗人在此告诉我们,幸福在彼岸,照亮此岸。幸福是什么?在《幸福的一日——致秋天的花楸树》中,海子写道:“幸福找到我/幸福说‘瞧,这个诗人/他比我本人还要幸福’”(14)。诗人的职责在于深味此岸的黑暗与苦难后,依存于天堂的幸福,他之所以比幸福还要幸福的秘密在于,他既深知尘世的沉重又知晓天堂的幸福。
  在诗歌第三节中,诗人首先吟咏道:“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温暖”接通的是“亲人”这一条线索,亲情所流传的就是温暖。亲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呵护。“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也提示了在此岸世界中,每一条河与每一座山的陌生存在的现状,河与山是未被给予温暖,不被人类所关爱。人类所关心的只是自身的历史,而非山河家园的历史,“技术白昼”带来的是人类自身的欲望的极度膨胀和山河家园的流失。“温暖的名字”昭示的是“诗意的栖居”所要求的关爱,关爱山,关爱河,关爱人类的家园。即所谓“万人都要将此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15)(《祖国》)。火所指的就是燃烧和温暖的本质。“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要求居于此岸的人们要记住山河乃人类亲人这一本质,人类的尘世生活需要温暖,只有在山河拥有了温暖的名字之后,此岸世界的沉重中才有山河所构筑的亲情的慰藉和诗意的留存。而“给”字则告诉我们,“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应由诗人来承担,一如诗人应与“每一位亲人通信”,让人类在尘世中获得亲情的慰藉和诗意的遐想。从这句诗中我们亦可以看到诗人关爱的本质,让山河拥有了人类温暖的痕迹。
  而“陌生人”在尘世中是陌生的存在,是不为人所关注的。“陌生人”的存在也表明在此岸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缺少的是关爱、亲情与温暖,有的是冷漠、隔阂与猜疑,一如诗人北岛在《回答》中所出示的“冰凌世界”和“千帆相竞的死海”。诗人在此对“陌生人”的祝福无疑来源对幸福的体会,“幸福的闪电”在这儿接通了此岸与彼岸。而诗人深知对于居于尘世中“陌生人”来说,“灿烂的前程”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就是来源于此岸世界的沉重苦难。所以,“灿烂的前程”所彰显的恰恰是尘世世界的黑暗本源。诗人能对陌生人的灿烂前程的祝福的前提就是将“世界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苦难并日夜不安”,将“幸福的闪电”显示给每一个尘世中缺少关爱的人。而“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是尘世中的温暖与亲情,是一种美丽的爱情传说。但在现实的世界中多的却是“有情人难成眷属”,因为在尘世世界中的爱情有太多的物欲的牵涉,也正因为如此,“有情人终成眷属”就成了尘世世界所追求的幸福。而“愿你在尘世中获得幸福”就意味着诗人承担一切苦难之后,人们将在尘世中获得尘世的幸福。
  而此时“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只愿二字所体现的就是诗人在承担尘世苦难之后的孤寂情怀,正所谓“当众人齐聚河畔高声歌唱生活/我定会孤独返回空无一人的山峦”(16)。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在最后这句诗中,诗人将第一节中“有一所房子”遗失了,我想这绝不仅仅是诗人的疏忽,房子的遗失意味着在尘世世界中诗人的流离失所。当诗人所建筑的那所房子如同一所人性的神庙存在后,尘世的幸福如愿降临,此时诗人必感到孤独,在此,诗人彻底弃绝了尘世的幸福,将自己交给了更大的背景:大海——这个“黑夜”。在《夜色》中,诗人唱道:“在夜色中/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17)
  由此,我们知道,在这首诗歌中,诗人在第一节中所抒写的是彼岸的存在对此岸世界的意义,“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和“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构筑的是一个完整的世界,“粮食和蔬菜”并不是像有的论者所说的那样体现了海子的矛盾。诗歌第二节接通了彼岸世界与此岸世界的联系,“幸福的闪电”所照亮的是此岸世界的黑暗。而诗歌第三节则实实在在地表明了诗人对尘世幸福的弃绝,更绝非像人们所说那样“表达了诗人对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
  评论界之所以出现一些对这首诗歌的似是而非的诠释,绝非是评论者的知识不够,而在于他们缺乏对诗人的体认,或者说,他们忽视了对这首诗歌的艺术品格体认。我想,我们应该记住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所说的:“艺术家和艺术品依赖于先于它们的第三者的存在。”而我们在诠释诗歌或其他艺术品时,也应记住他所说的“句子和物的结构都源于一共同的和更根本的来源”(18)。海子诗歌中的最根本的本源在于对“远方”的热爱。而“远方”即为存在,具有先验性。海子对“远方”的体认就来源于他对大诗写作的追寻,即他所说的,“我要把粮食和水、大地和爱情这汇聚一切的青春统统投入太阳和火”(19)。在《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一文中,海子在表达了对荷尔德林诗歌中“归乡”和“痛苦”的体会后说:“荷尔德林的诗,是真实的、自然的、正在生长的,像一棵树在四月的山上开满了杜鹃,诗,和,开花,风吹过来,火向上升起,一样。诗,和,远方一样,诗和远方一样。我写过一句诗: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20)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中,如果我们无视诗歌中与“远方”相关的意象,当然就会远离海子的抒情,就很难倾听到诗人的歌唱。
  
  
  ①⑥《骆一禾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②③④⑧⑩(11)(12)(13)(14)(15)(16)(17)(19)(20)《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⑤《后朦胧诗:作为一种写作的诗》,《最新先锋诗论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⑦(18)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
  ⑨转引骆一禾《火光》,《骆一禾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