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8年第2期 ID: 94825

[ 杨道麟 文选 ]   

语文教育过程的真善美

◇ 杨道麟


  语文教育过程是师生双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语文教科书为中介,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共同完成预定目标的统一活动过程,在整个语文教育理论系统中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这是因为语文教育过程在“导入→展开→终结”的“环节”中既能使语文教育不断地由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水平,又能使语文教育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因此,只有正确地认识语文教育过程,才能更好更快地塑造出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下面笔者试图从“语文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语文教育过程的现代特征”和“语文教育过程的优化途径”等三个方面分别论述:
  
  一、语文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语文教育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对象,而是一个多种要素复合并存、多种成分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根据马克思关于任何活动都有目标、手段和结果三个成分的原理,我们可以把语文教育目标、语文教育手段、语文教育结果作为语文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至于语文教育内容的选择、语文教育方法的运用等都可以包括在语文教育手段里面,这在语文教育界已达成共识。
  (一)语文教育过程的目标要素
  语文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首先体现在语文教育目标上。语文教育过程中的目标要素结构繁杂、领域宽广、层次幽深,促使人们努力追寻其序列之谜的最终解答。语文教育过程中的目标要素序列的确解,意味着语文教育过程中的目标要素体系的真正建构,意味着语文教育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现代化的实际开端,意味着语文教育独立设科的历史使命的圆满完成。因此,要使语文教育过程中的目标要素优化,语文教师就要多多考虑语言、文章、文学中的智育(真)、德育(善)、美育(美)在“导入→展开→终结”的“环节”中的具体实施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现代化等问题。语文教育目标要素在语文教育过程中虽是一种给定信息,但目标愈明确,则过程的组织就愈紧凑,收到的效果也就会愈明显。也就是说,语文教育过程应该有个明晰的由一个个“点”构成的“梯度”,即“语文教育过程中的目标要素序列”。这个“序列”究竟是怎样的?这些“点”究竟是什么?至今仍有不少学者在那里苦苦探究。学界周知,我国的语文教育过程中的目标要素,从古至今就没有一个完整的而又科学的序列。这多么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来探究啊!这个序列,阎立钦在其主编的《语文教育学引论》中称之为“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的主体序列”,列出六个序级:第一,字级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第二,词级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第三,句级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第四,段级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第五,篇级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第六,册级语文学科教育目标。这是六个序级,后一个序级开始了,前一个序级似乎不一定结束(字和词的关系,在一个人的语言发展中,情况比较复杂一点。一个人应该是先学口语的词,后来才学书面语的字)。而且在同一个学习阶段里,阅读、写作、聆听、说话等方面的发展并不是齐头并进的,而是呈交错状的。每一个序级都排出一个序列,多线并行,或者各个序级互相照应着排出多层的序列,就像是音乐中的交响曲。
  (二)语文教育过程的手段要素
  语文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还特别体现在语文教育手段上。语文教育过程中的手段要素应该包括语文教育内容的选择、语文教育方法的运用等问题,但是在“导入→展开→终结”的“环节”中通常多指常规手段(教科书、教学卡片、挂图、图表、模型、标本和实物等)和电教手段(幻灯、投影、广播、录音、电影、录像、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等)两个方面。语文教育过程中的手段要素的目的是通过种种教育手段的优化选择,使语言、文章、文学中的智育(真)、德育(善)、美育(美)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效果最佳。比如教《故宫》、《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荷塘月色》、《长江三峡》、《记一辆纺车》等,可出示彩绘挂图;教《食物从何来》,可采用“植物→兔→狼→虎→细菌→植物”循环关系的异养示意图;教《核舟记》,可让学生看一下核舟放大模型;教《景泰蓝的制作》,可摆上一件景泰蓝工艺品;教《周总理,你在哪里》,可播放配乐诗朗诵录音;教《制台见洋人》、《孔乙己》、《渔夫的故事》、《威尼斯商人》、《项链》等,可演播漫画幻灯片;教《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可放映电视剧《红楼梦》录像片断;教《威尼斯》、《登泰山记》、《桃花源记》等,可组织学生看风光片;教《一次大型的泥石流》,可放映有关泥石流的成因的科学影片;教《阿Q正传》、《祝福》、《白毛女》、《纪念白求恩》、《雷雨》、《春蚕》、《龙须沟》等,可组织学生观看同名的影片等等。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教育手段,都要讲究教学的实际效果。不能讲时髦,赶排场,追求花哨,特别是像电视、电影、电脑等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电教手段,造价较高,语文教师更要在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使用,从而充分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语文教育过程的结果要素
  语文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最终体现在语文教育结果上。语文教育过程中的结果要素问题,从宏观上看,是在语文教育中如何达成塑造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即促使受教育者探索品质的养成、道德意识的觉醒和自由心灵的建构的问题;从微观上看,说到底就是如何使语言、文章、文学中的智育(真)、德育(善)、美育(美)的具体实施的结果与语文教育过程的目标要素接近与同一的问题。语文教育过程中的结果要素虽是一种输出信息,其主要矛盾应该是如何处理语文教育目标与语文教育对象——学生现实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因为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与语文教育目标如果本来就接近与同一,就断无进行语文教育的必要;换一个角度说,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假若达到了语文教育目标的要求,这一过程也就终结了。正是这一矛盾,贯穿于语文教育过程的始终,支配和决定着每一个细小的语文教育活动,规定和影响着语文教育过程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因此,在语文教育目标与学生现实发展水平的矛盾运动中,语文教育目标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处于支配的地位,决定着语文教育活动的方向。而学生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语文教育目标规定和制约着他们的学习活动。但学生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的发展水平与语文教育目标的接近和同一,归根到底是他们自身不断努力的结果,他们是矛盾得以转化的内因和根本动力。语文教育过程的实质就在于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法,在“导入→展开→终结”的“环节”中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尽快、尽好地实现语文教育目标与语文教育结果的接近与同一。
  
  二、语文教育过程的现代特征
  
  语文教育过程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多因素的综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要凭借“言语作品”(文章、文学)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开发语文智力、实施语文德育、渗透语文美育,等等。简言之,就是语文智育、语文德育、语文美育统一的过程,即“求真”、“向善”、“崇美”交融的过程。因此,不能简单地用“认识过程”来概括语文教育过程的特征。
  (一)语文教育过程是“求真”的过程
  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的特点看,语文教育过程应该是一种以提高智能水平为目的的过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提高智能水平”时,应引导学生在“导入→展开→终结”的“环节”中挖掘课文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并从中着重探求“真”(语文智育),且对知识、能力、智力这三个方面予以充分考虑,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张力、寻求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就其知识的传授而言,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既要获得隐性知识,即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等语文知识,又要获得显性知识,即文章知识、文学知识等语文知识,这是语文智育的基础;就其能力的训练而言,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既要形成吸收能力,即阅读能力、聆听能力等语文能力,又要形成表达能力,即写作能力、说话能力等语文能力,这是语文智育的前提;就其智力的开发而言,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既要发展一般智力,即观察力、记忆力等语文智力,又要发展特殊智力,即想像力、思维力等语文智力,这是语文智育的关键。一句话,这一过程教师应该把练知练能、开启智慧等贯穿于语文教育的始终,从而使学生既能得到独特的认识,又能养成探索的品质。因此,在整个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语言、文章、文学中的智育因素,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从而使语文智育的功能得到更好更快地发挥。
   [##]
  (二)语文教育过程是“向善”的过程
  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特点看,语文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以弘扬人文精神为目的的过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弘扬人文精神”时,应引导学生在“导入→展开→终结”的“环节”中挖掘课文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并从中着重探求“善”(语文德育),且对思想、情操、德性这三个方面予以充分考虑,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张力、寻求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就其思想的净化而言,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既要确立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等主张,又要达成科学的世界观、共产主义的人生观等看法;就其情操的陶冶而言,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既要熏染正义感、荣誉感、友谊感、自豪感等情感,也要陶养志行品德、志向操行等操守;就其德性的涵养而言,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既要形成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等性格,更要磨练吃苦耐劳、顽强坚毅、奋发果断、知难而进等意志;等等。一句话,这一过程教师应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远大而崇高的理想、讲究健康而高尚的道德等贯穿于语文教育的始终,从而使学生既能获得精神的洗礼,又能觉醒道德的意识。因此,在整个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语言、文章、文学中的德育因素,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从而使语文德育的功能得到更好更快地发挥。
  (三)语文教育过程是“崇美”的过程
  从语文学科的审美性的特点看,语文教育过程还是一种以追求审美境界为目的的过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追求审美境界”时,应引导学生在“导入→展开→终结”的“环节”中挖掘课文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并从中着重探求“美”(语文美育),且对审美意识、审美因素、审美能力这三个方面予以充分考虑,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张力、寻求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就其审美意识的增强而言,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既要树立审美观念,即审美观点、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审美理想,又要健全审美心理,即审美感知、审美想像、审美理解、审美情感;就其审美因素的领略而言,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既要欣赏审美因素,即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又要鉴别审美范畴,即优柔美、崇高美、悲剧美、喜剧美;就其审美能力的提升而言,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既要生发审美感受能力,即审美观照能力、审美注意能力、审美通感能力,又要发展审美鉴赏能力,即审美辨别能力、审美颖悟能力、审美评价能力,还要激发审美创造能力,即审美质疑能力、审美替换能力、审美逆思能力;等等。一句话,这一过程教师应该把美的享受、美的体验等贯穿于语文教育的始终,从而使学生既能形成审美的素养,又能建构自由的心灵。因此,在整个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语言、文章、文学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从而使语文美育的功能得到更好更快地发挥。
  
  三、语文教育过程的优化途径
  
  语文教育过程的优化途径要以实现人的发展为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提供必要的条件。杜威指出:“一切政治制度和工业安排的最高检验标准,应该是它们对社会每个成员的全面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因此,语文教育过程只有实现教育思想的“准确把握”、教育理念的“范式转换”和教育“传统”的“现代”转型,才能实现人的发展目标的优化。
  (一)语文教育思想的“准确把握”
  语文教育过程的优化主要表现在语文教育思想的“准确把握”上。中国的语文教育在各种教育思想的交流、碰撞中融合,因而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全面育人的意识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意识以及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意识。首先是要树立全面育人的意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好语文(语言、文章、文学),而且还要育好人。如果从育人的高度出发,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和文化素养,从而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这是调动积极主动精神、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的最根本的一点。其次是要树立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意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抓住培养语文能力这个“牛鼻子”,而且还要抓住发展语文智力这个“牛鼻子”。也就是说,语文教育过程不只是传授给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过程,而且是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独具创造思维的语文智力的过程。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开发语文智力就是给学生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这是最节约时间、最有收效的做法。再次是要树立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意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眼睛不能只盯着几个“尖子”,而把大多数“丑小鸭”丢在一边;不能只重视几只“金凤凰”,而把大面积的学生丢掉了。我们语文教师决不能满足于一时一事的成功,而忽视了教育的宏观效果,忽视了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要确立培养全体学生的观念,要对学生全面负责,要让所有学生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为了使语文教育思想更加优化,语文教师在“导入→展开→终结”的“环节”中必须认真选择教育内容,并灵活运用教育方法,从而既激发各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又培养各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更促进各类学生养成探索品质(求真)、觉醒道德意识(向善)和建构自由心灵(崇美)。
  (二)语文教育理念的“范式转换”
  语文教育过程的优化也表现在语文教育理念的“范式转换”上。中国的语文教育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社会,因而多元教育理念并存的世界格局正在或已经形成。这就要求语文教育在固守自己的最宝贵的“传统”的同时,还要有着广纳百川的气度和兼收并蓄的胸襟。但是这种学习不是单向交流,不是照搬照套,不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渗透,不是排斥、否定我国的语文教育传统,而是一种语文教育理念的“范式转换”。阅读学的研究表明,同是阅读兴趣的培养,不同的国家就有不同的要求。美国人认为:使学生认识到阅读具有潜在的乐趣,既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又是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活动的作用。英国人提出:为了汲取信息,为了满足兴趣和享受愉悦,或者为了扩充经验和见闻,而应该努力使学生成为一个自觉的读者。加拿大人强调:作为一种娱乐消遣性活动的阅读,使学生认识到阅读作为一种精神享受的源泉和一种信息的源泉是有价值的。日本人要求:指导初中学生阅读必要的报纸、杂志和当代文学作品,使他们从阅读中获得乐趣,养成阅读习惯。阅读是一种文化享受,读者应该从中品味到欢快与娱乐。在这方面,法国、德国、中国都没有提出相应的要求。为此,我们可以借鉴美、英、加、日等国的经验,但是应该做到“洋为中用”,以开拓我们的视野。我们是发展中的国家,由于阅读的读物有限,阅读的环境有限,阅读的时间有限,因而不可能像美、英、加、日等国那样,来广泛推行娱乐化的阅读。域外的语文教育理念虽有助于中国的语文教育“优化”,但是语文教师必须在“导入→展开→终结”的“环节”中对域外的语文教育理念进行改造,并力求实现域外的语文教育理念的“范式转换”,以便更好更快地提高和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真善美的语文教育。
  (三)语文教育“传统”的“现代”转型
  语文教育过程的优化还表现在语文教育“传统”的“现代”转型上。中国的语文教育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优秀的“传统”。这些“传统”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是有少数学者还在用简单的二分法来漠视“传统”的当代价值。“传统”之于“现代”是一组相对的概念,“现代”是建立在“传统”之上的,“现代”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没有“传统”就不可能有“现代”,今日的“现代”就是明日的“传统”。如新世纪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性学习”,乍一看来,似乎很新颖,其实,1941年胡适等人在《六年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草案》中就有“研究”一项内容,且规定研究文字学、文体学、文章学、文学流变等内容。由此可见,“研究”与“综合性学习”是明显存在一定联系的。又如新世纪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口语交际”,似乎也很时髦,其实不然,1923年叶圣陶、胡适在《新学制初中国语科学程纲要》中就明确地指出:国语课要包括“演讲学”与“辩论术”。显而易见,“演讲学”、“辩论术”与“口语交际”也有着内在的联系。认识“传统”也正是为了发展“现代”。语文教育在发展“现代”的过程中曾经排斥、否定过“传统”,是今非古,我们为此付出了一大笔高昂的学费,消耗了几代人宝贵的青春。更有趣的是,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迎接新千年大会上,学者们提出要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问题,人们需要把目光投向中国的两千五百年前的古代,要向孔夫子学习。这对漠视传统的人无疑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基于此,语文教师在“导入→展开→终结”的“环节”中不仅需要批判地继承“传统”,而且更需要在吸收“传统”的精华中力主“创新”,并努力促进“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为更好更快地构筑举世闻名的真善美的语文教育大厦添砖加瓦。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过程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的体系,是若干年来语文教育理论界研究的重大课题。语文教育过程作为一种存在,是许多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这个过程包括语文教育目标、语文教育手段、语文教育结果等三个基本要素和语文教育的“求真”、语文教育的“向善”、语文教育的“崇美”等三个现代特征以及语文教育思想的“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理念的“范式转换”、 语文教育“传统”的“现代”转型等三个优化途径。语文教育过程是通过“环节”展开的,过程的基本要素、过程的现代特征、过程的优化途径等也是经由“环节”才能得以参与到过程之中并在过程之中予以体现的,从而更好更快地把学生塑造成为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因版面所限故参考文献从略)
  杨道麟,男,高校教师,现居武汉。
  

语文教育过程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