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8年第8期 ID: 94264

[ 程文霞 文选 ]   

记李清照词的心灵历程

◇ 程文霞


  当你叩开文学的大门,走进诗词的殿堂,读到李清照的词的时候,你会发现她的词是在层层束缚之中,渐渐成熟起来的。综观李清照的词,可以看出词人自己的心灵历程:少女时代的无忧无虑,少妇时代的郁郁寡欢, 寡居时代的凄凄惨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压抑个性、戕害才华的时代,处在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阶段的宋朝更是如此。宋朝当时奉行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李清照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要在这样的社会争得一席之地,她所要受到的阻力是可想而知的。李清照是一个极富挑战精神的才女,她用词这种文学样式大胆地抒写女性的心灵,讴歌自己眼中的美。她不像一般的男性作家那样,着眼于美丽面容、苗条身材、优美体态的描写,而是从本质上来刻画女性,写出女性的喜怒哀乐。
  
  一、少女时代的无忧无虑
  
  李清照出生在“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名城济南,那里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地,也是稷下学坛旧地,文化气氛相对开放。其父李格非是思想开明的名士,当时以文名于世;其母为名臣王拱辰的孙女,“善作文”且“工词翰”,有很高的文学素养。李清照置身于文化气氛浓厚的书香门第,耳濡目染父母的人格教养与开明教育,加之济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大自然的陶冶,使她幼年就形成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的至情至性,天性自由活泼,率直刚强。她不像一般闺秀那样埋没于“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的琐碎家务,而能够自觉地在精神领域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并且能够像男作家那样无顾忌地从事文学创作,少女时即写出了“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的成熟老到的句子,一如时人王灼说:“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①。李清照所处的地域环境、家庭环境和自身条件相对优越,因而能够保有一个未被世风浸染的天然个性,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明显的不同于那种“养在深闺人不识”的一般女性。她不仅仅像古代男子一样,出外郊游,在秀丽的自然风景之中沉浸留恋,而且还能够用笔把自己的精神感受表现出来,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道词是李清照自在浪漫的闺中生活的写照。我们不难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夜幕将临,一个游玩归来,带着二分醉意的年轻少女,荡着小舟,四处张望着归路,眼前却始终一片朦胧,不留神间“误入藕花深处”,慌乱击桨中,“惊起了一滩鸥鹭”。这是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我们常见男子纵情山水,却几乎难以见到女性能够无所顾忌地表达这种感情,更少见女子记录自己纵情山水的经历。因此从本词天真率直、潇洒豪放、无所顾忌的开拓性形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李清照少女生活的无忧无虑。另一首词《怨王孙》,也是一篇郊游抒怀之作。内容重点不在赏荷,而着眼于全面咏赞晚秋湖上美丽的风光。暮秋时节,湖面上虽已是风凉水冷,但在词人笔下却丝毫没有零落萧条之感,而是一幅“无穷好”的湖光山色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无疑与词人的心境有关:快乐的人眼里,不美的东西变美了;而悲伤的人眼中,美的东西却会变得不美。可见李清照少女时代的生活是充满快乐的。
  李清照笔下的少女生活是欢乐活泼的,无忧无虑的,看不见丝毫封建礼教的阴影,而是带着更多的天然情趣。她笔下的少女情怀同样是美好纯真的,如《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通过对少女天真调皮的行为、心理的直接描写来表现少女的情怀。全词描写了买花、赞花,最后直吐痴情:欲与春花比美,要让情郎品评一下,自己与鲜花哪一个漂亮。“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写出了少女的心理活动,是率直与含蓄的和谐统一——口中说要与春花比美腻,心下又暗暗欲以春花添丽。另一首词《点绛唇》却刻画了一个不安分的少女形象:天真、调皮、贪玩,羞涩又敢于挑战。上阙与少女“荡秋千”尽情嬉戏的场面,下阙写外客来访,少女匆忙躲入闺中的一个忙乱的小场面。
  李清照在自己的词中刻画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少女形象,我认为是她自我亲身体验的抒写。在李清照出现以前,文学并非真正属于女子。无论男女作者,他们关于女性的作品中,很少有注意力集结于女性自身,往往是越过女性自身,把目光投射在某种对他们有用的东西上。如唐代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以新娘拜舅姑时忐忑不安的心情比喻自己对科举考试前途未卜的忧虑。名为描写女性心态,实为寄托男性的情志。这在文学史上比比皆是。而李清照第一次将自我作为抒情主人公形象袒露在读者面前,以自我及自我世界为主体,通过大胆坦率地抒写自我来完成自己对生命的感受,传达出她细腻真挚而又独特的女性情感与女性体验。
  纵观李清照的少女时代,我们读到的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因此,在她的性格中,礼教观念非常淡薄,但并不是说这种礼教束缚不复存在,其实这种束缚一直伴随在她的人生道路上。在“才藻非女子事”的封建社会,李清照大胆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曾遭到许多人的非议。李清照的《浣溪沙》中有这样的一句“月移花影约重来”,被视为不检点之语,以致许多文人都不承认是她的作品;而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却被男性社会默许。可见,李清照的道路是坎坷艰难的,封建礼教的规范处处在束缚着她前进的步伐。
  
  二、少妇时代的郁郁寡欢
  
  公元1101年,年方十八的李清照和太学生赵明诚配成佳偶。妙龄才女,少年书生,志同道合,度过了一段恩恩爱爱的美妙时光,可现实并不为他们的永远欢聚大开绿灯,却恰恰常常掀动红灯的按钮。绵绵的相思,成了她郁郁寡欢的第一个原因。
  旧时代封建制度及伦理道德对妇女的束缚和压抑是极其残酷的,它们摧残妇女的情感、才华,以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在“女子无才便是德”、“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伦理禁锢中,妇女青春的激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爱情的正当追求都被统统无情地扼杀了。而李清照却才华横溢、感情奔放、锋芒外露,大胆地倾吐自己的情感,尤以刻画相思之苦见长。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相传是李清照初结缡时所作。赵明诚在婚后不久,即远出游学,“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②词人在没有丈夫陪伴的情况下,“独上兰舟”,把思念丈夫的孤独尽情地吐露出来。她急切地盼望,思念着丈夫,想象着天上飞过的鸿雁能给她捎来丈夫的锦书,以稍稍慰解自己的相思“闲愁”,于是便不惜等到“月上西楼。”字里行间充满着词人对丈夫深挚的爱。这爱的闲愁,即使被眼前的一点欢乐而稍解,旋又迅速地重返心头。可见词人对丈夫的相思之深。
  如果说《一剪梅》中的相思之苦是一份凄美,还不至于使新婚的少妇郁郁寡欢的话;那《凤凰台上忆吹箫》中,则淋漓尽致地传达出了这种离怀愁苦、欲说还休的相思所造成的郁郁寡欢: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慷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百遍阳关,也即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以“香冷”,“被翻”传神地表达出词人的愁情,以致“宝奁尘满”也无心拂理。词人发出“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的心声,痴想着楼前流水会对“终日凝眸”的词人表示同情,以慰藉她那苦苦沉沉的相思之情。“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词人心中越积越厚的愁情以及深深陷在愁海中的郁郁寡欢。
   [##]
  有人说相思是一份美丽,因为有相思,就说明这世界上还有让人牵挂、让人留念的东西,这就是人生存的火种。正因为有这粒火种,李清照才得以傲然屹立在风雨中,那怕她常常守来的是一份郁郁寡欢。
  理想难酬,是李清照郁郁寡欢的第二个原因。
  李清照渴望突破封闭狭小的家庭生活圈子而跻身社会。这种情绪虽未打出鲜明的旗号来说明,但却时时刻刻困扰着她,成为李清照生活中一个永远解不开的结。例如她的大量咏花词,绝不同于某些咏花词的单调勉强、生拉硬扯,而是赋予花以崇高的人格意义,寄托着自己理想与抱负。“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玉楼春》);“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以梅花喻自己的坚强高贵和与众不同,自视颇高;“逢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则是借咏桂花来象征自己人品才识的高超绝俗,洋溢着自主乐观的精神。最主要的是——她的词中常有事业无成、抱负不伸的慨叹:“如今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转调满庭芳》);“感风呤月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临江仙》)都是抱负未酬的伤痛抒发;“多情自是名沾惹”(《怨王孙》),则说出了她所有烦恼与不满的缘由:自我期望值过高而现实又无法满足智者的苦闷心灵。
  封建社会,是一个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李清照希望冲破封建社会对女子所设置的层层藩篱,走一条非传统甚至可以说叛逆的生活道路,注定是要落空的。千百年来形成的貌似合理的“男外女内”的生活分工规定不会因为她个人的抱负和强烈参与意识而有任何改变。李清照是聪慧的,她的雄心壮志没有因为她无法跻身社会而殒灭,她选择了文学这块天地,使无数的后来人读到了她高洁的志气、远大的理想以及壮志难酬的郁郁寡欢。
  无嗣的痛苦,是李清照郁郁寡欢的第三个原因。
  在封建社会,女性很少能拥有完整的独立人格。男女生理上的天然差别,使女性过早地被自然演化为奴仆的角色——所谓“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③,并始终奉行着“男外女内”的生活分工,成为家庭生育的工具。李清照作为人妻,同样有着传宗接代的职责。但根据记载,她无子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难想象,深居相府的李清照所面对的压力有多大;且不说外界对她的非议,单是家里公公婆婆的唠叨就足以让她难以抬头。但李清照没有倒下,她的文学创作一直没有停滞,可见李清照是一个坚强的女性。
  无嗣,对李清照而言,是一份无言的痛苦:一方面,她需要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来抵抗外界的压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极强的忍受能力,来忍耐没有孩子嬉戏在旁的寂寞。我相信,如果李清照拥有一儿半女,她的词里一定不会永驻愁情,一定不会让人总能读出几分郁郁寡欢。
  综观李清照的少妇时代,是一段悲欢参半的岁月。她与赵明诚既有情投意合的学海泛舟的快乐时光,又有同作“天涯沦落人”别居生活的郁郁寡欢。而尤其是后者,在她的许多词里都惟妙惟肖地刻画了这份情怀。虽然她的大胆直率与当时那个理学泛滥、爱情和人性遭到严重禁锢的社会极不合拍,但她依然做了一枝出墙的红杏。
  
  三、寡居时代的凄凄惨惨
  
  “靖康之变”,金兵入据中原,北宋灭亡。世局动荡,加上赵明诚病故,李清照被迫从闺房和书斋中走出来,踏上了逃亡流徙的道路。她一身承受着国破家亡的双重痛苦,流落江南,开始了凄凄惨惨的晚年生活。
  正如杜甫诗中所云“屋漏又逢连夜雨”,国破家亡的惨祸使李清照的整个精神面貌发生了改变。她痛苦、忧郁,心头整日笼罩着愁云,她比一般人更深入地体会到那份真切的愁苦情怀。而难能可贵的是,她将这份愁苦情怀合着时代的节拍升华了,在抚今思昔之中,自然而然地抒发了家国之恨或夫亡之感,爱国情怀跃然纸上。在这类词中最为有名的一首是《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南宋小朝廷偏安杭州以后,置爱国志士与广大人民收复中原故土的强烈愿望于不顾,“直把杭州作汴州”,过着柔歌曼舞、纸醉金迷的生活。就在“遗民泪尽胡尘里”,年复一年地“南望王师”的国难之中,统治者却试图制造出一种“中兴”、“和平”的假象,在临安城内张灯结彩,庆祝元宵节。李清照不禁触景生情,遥对故国江山,追忆当年汴京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写下了这首情辞凄婉,感情哀绝的词。灯节晚会的华灯笑语,驱不去词人内心流亡异乡的惆怅,它只能引起词人对金兵铁蹄踏下的故国、故都、故乡的更深切的怀念。一声“人在何处?”,把词人心中深挚而强烈的故国之思、家亡之痛以及漂零落魄的离乡之恨都倾泄了出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词人谢绝了酒朋诗侣的邀请,独坐帘内,孤灯只影听帘外笑语喧哗,独自咀嚼着国破家亡人去的苦涩和悲凉。
  失去挚爱的李清照心里很清楚,找回丈夫,是没有希望的;而找回故国,却不是完全没有希望。只有找回故国,她的晚年也许还可求得一份凄惨之中的宁静。因此李清照无时无刻不怀念着故国:“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无时无刻不在寻觅、追忆着住昔:“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蝶恋花》),“物似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等等,无一不表现词人饱经忧患,历尽折磨后对于故国旧家的眷恋之情,深沉而凄婉。
  被为“情景婉绝,真是绝唱”④的《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心路历程的一个总结,集中反映了她南渡以后自己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李清照痛苦的内心独白。“寻寻觅觅”,描绘出词人整日若有所失,执着而急切地要把丢失的东西重新找回来的焦虑难平、坐卧不安的心情。然而,一切都消逝了:那归来堂烹茶猜书、笑声洋溢的日子;那繁花压枝,把玩古人真迹的晚春;魂牵梦萦的故国,恩恩爱爱的夫君……这一切到哪里去寻觅啊!在凄风苦雨的秋日黄昏,在乍暖还寒的暮秋时节,晚来的寒风、南来的雁字、憔悴的黄花…无不触动词人凄凄惨惨的心弦。
  在那家破人亡、灾难接踵而至的年月里,李清照还遇到过两件不幸的事:其一是被人诬为有通敌之嫌,犯了所谓“玉壶颁金”之罪;另一件事,是李清照改嫁张汝舟的百日婚姻。由此可见,即使是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孤苦无告的艰难处境中,李清照也始终摆脱不掉封建礼教对她的精神迫害。
  综观李清照的寡居时代,只一个字:惨。当然,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李清照寡居时代的词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流淌着新鲜的血液,使她从个人狭小的心灵世界走入时代社会这个大舞台,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这是李清照词成熟的写照。
  
  尾声
  
  总的来看李清照的词,是局限在个人生活的天地里。她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痛苦、忧愁、悲哀和理想,形象地展示了自己的心灵历程,概括地反映了自己所走过的人生道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的女子,是怎样被禁锢在寂寞深闺和萧条庭院之中,逐渐消磨掉自己的青春韶华;我们又可以看到,封建的生活准则和狭隘的生活天地,怎样使她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女,变成一个郁郁寡欢的少妇,变成一个凄凄惨惨的寡妇;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国家衰亡,中原沦丧,迫使她流离失所,最后在愁苦不堪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读了这些词篇,我们会从中感觉到封建社会对一个有才华女子精神压迫之惨重。它启迪我们去认识个人命运和社会制度、时代生活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帮助我们了解封建社会的病态和罪恶。
  
  注释:
  ①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②元代伊士珍《琅环记》
  ③《礼记·郊特性》
  ④明代茅英《词的》
  
  参考文献:
  ①侯建、吕智敏主编 《李清照诗词评注》 山西人民出版社
  ②张毅主编 《宋代文学研究》 北京出版社 2001年12月第1版
  ③李平收、张耕主编《唐宋词三百首》 华东教育出版社
  
  程文霞,广东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记李清照词的心灵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