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语中的委婉语折射出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和风俗礼仪。这些差异实际上反映了汉英民族在民族历史、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别。本文试图通过英汉委婉语的对比,探讨它们之间所具有的相同与不同的本质特征,语用动机以及它们所反映出的不同文化内涵。
一、英汉委婉语的定义
根据《牛津语用学词典》,英语“委婉语”(euphemism)指的是:word etc.used in place of one avoided as eg.Offe ive, indecent,or alarming。《牛津英语词典》对其的释义是:a mild or indirect word or expre ion su tituted for one co idered to be too harsh or blunt when referring to sth.U leasant or embarra ing。从中不难看出“委婉语”就是用委婉、优雅、动听、礼貌的词语代替直率、粗俗、刺耳、无礼的字眼。实际上,英语的euphemism源于希腊语,其前缀“eu”是“好”(good)的意思,词根“pheme”是“说话”( eech)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说好听的话”(comfortable words)。
汉语的“委婉”指的是说话时迂回曲折、含蓄隐晦,避免直陈某人、某事、某物,意在达到较好的语言交际效果。汉语委婉语广泛存在于汉民族的社会生活、言语交际和文学创作中,蕴涵深厚的社会文化积淀,表现了汉文化特有的封建等级制度和汉民族中庸和谐的传统观念。可以说,英语的“euphemism”与汉语的“婉曲”在语用动机和语用效果上基本相同。
二、英汉委婉语在语言文化上的相似之处
古今中外,“忌讳”都是产生委婉语的心理基础。人们想方设法避免使用有悖自己文化传统的说法。此外,出于礼貌和含蓄的需要,人们也会用婉转的说法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英汉语中涉及人体不雅特征和生理缺陷的委婉语比比皆是。例如,汉语中人们用“腿脚不方便”代替“瘸子”,用“双目失明”代替“瞎眼”,用“口吃”代替“大舌头”;英语中用physically handica ed 或disabled指肢体残疾的人,用imperfect hearing 代替the deaf,用visually retarded代替the blind,用mentally handica ed 表示retarded(弱智)。相比而言,英汉委婉语在语用动机上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相似,在委婉修辞上则反映了两者不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标准。
三、英汉委婉语映射了不同的语言文化内涵
3.1英汉委婉语的使用体现了不同的宗教信仰。
与东方伦理文化不同的基督教很早就在西方文明中扎了根,对整个西方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多数西方人自觉不自觉地信奉上帝。他们或多或少认为,上帝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在。他们认为基督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跟宗教有关的词语也被他们看作是神圣的。因此,基督教徒不敢擅自提及上帝或上帝的名字,即使是不信上帝的人也不愿使用触犯上帝与魔鬼的词汇,从而形成了一套涉及宗教与神灵鬼怪的委婉语。如上帝通常被称为:the Creator,the Maker,the Super Being,the Almighty,the Eternal,the Savior,King of kings,Lord of lords,the Light of the World,Sovereign of the Universe,Our Father,等等。英语中与死亡有关的委婉语有to leave this world,for the next one,to ascend to the Western Paradise,to go the way of all flesh ,to meet the great leveler,go to heaven,be with God等等。一些能够引发宗教联想的词语往往也改头换面,如oh God(天哪!)改为God blind me (哎呀,糟了!)for Christ's sake 或改为for goodne sake or for crying out look (看在老天爷的面上);Go to hell(见鬼去吧!)则改为Go to blazes;Damn it (该死)则改为Darn it (Damn 原来是“上帝罚下地狱”,这一诅咒语中的动词,牵涉到上帝,故避用之)。为了避免直呼其名地提到魔鬼,一般也都用委婉的词语,如“撒旦”(the Evil one 坏人,the Goodman 好人),“魔王”(the Gentle man black 黑衣绅士)等。
中国人素来也对鬼神敬而远之,虽然没有形成发达的宗教文化,但从对中华民族影响最大的两大宗教——道教和佛教来说,其中也包含了不少的委婉说法。道教(Taoism)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源自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它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又源远流长的一种宗教形式。主要论述道教生死观的庄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认为生死本是持续一体的,人应顺从命运。因此庄子主张清净无为,甚至对丧葬也持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这种达观、淡泊的生死观在道教“死亡”的委婉语中得以充分体现。如死亡被冠与仙逝(die;pa away),登仙(become an immortal),驾鹤西游(ride away on the crane to Elysium)。此外“羽化”、“飞升”、“成仙”、“登遐”、“升遐”、“仙游”、“遁化”、“气散”、“归道山”、“跨鹤登仙”、“乘鹤仙去”等也被用作死亡的委婉说法。
二十世纪初,随着共产主义的发展,一些新的委婉说法出现了如“死亡”被委婉地说成去见马克思了(go to see Marx), 这一说法反映了人们的共产主义信仰,他们把“死”看作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
3.2 英汉委婉语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不同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伦理观念。
语言(包括委婉语)具有社会性和民族性,反过来,委婉语也如同一面镜子映射了中西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和民族心理。正如Hartwell所说,“Actually,euphemism provides us with much information on value se e in a certain culture。”(1982:317)。以下通过对一些中英常见委婉表达法比较分析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3.2.1 关于年龄
西方国家的文化模式属工业经济型,以个人主义为中心,注重独立和进取,不迷信特权和传统。因此,英美文化体现的是“轻老”的价值观和追求创新的精神。“老”是大家忌讳的词语,它意味着思想僵化、知识老化、迟钝、爱唠叨、固执、任性、怪癖等。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委婉语,如senior citizen,elderly people,golden ager,distinguished gentleman等被用来代替old。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由于人没有自己应有的独立个性,人的地位和价值在同等条件下是靠年纪来衡量的,论资排辈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因而以“老”而感到自豪,从而出现了大量相关的委婉说法,如古稀之年(a roaching seventy),华发(grey hair)。此外还有很多带有“老”的词汇,如:老师(teacher),老总(manager),老马识途(an old horse knows the way);老当益壮(become more energetic with age)等来表示尊重。
[##]
3.2.2 关于财富
在西方国家,崇尚金钱至上,贫穷会被看低,因此社会,媒体都避免直接“贫穷”二字,转而以`be badly off,be down on one's luck,be hard up for money,be le well off,be pinched,low income,indigent来描绘经济上的困窘。而“穷人”往往被称为have-nots,man of modest mea ,negative saver或negative privileged。比较而言,中国文化自古重士轻商,信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A gentleman takes as much trouble to discover what is right as a le er man takes to discover what will pay。)(《论语·里仁》1998:45)。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崇尚越穷越光荣,论及钱财会招人鄙薄,成为一种禁忌,因此不直接谈及,而用“铜板”,“银元”,“袁大头”,“黄货”,“干货”,“阿堵”,“孔方兄”等来代替。用“拮据”,“手头紧”,“手头不便”,“囊中羞涩”来表示经济困顿。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贫穷”不再被人们津津乐道,而被称作“有困难”have trouble 。“穷人”也被称作“低收入者”low income,或“弱势群体”below average group。
3.2.3.关于性
无论中国或西方社会,谈论性活动都是一种禁忌,人们会感到很尴尬。为了避免这种尴尬,汉语和英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描绘性事的委婉语。在西方社会,尽管性教育盛行,但除了在特殊场合一些与性有关的医学术语被使用外,人们不好毫无限制地滥用性词汇,而是使用一些委婉的说法,尤其是在正式场合。如性事会委婉地说成go to bed with,be in bed,do it,lie with,make it,make love,drop your pants,have relatio with,make out,play around with,等等。同样,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汉文化更是避讳直接谈论性爱,因而汉语里也包含了很多描绘性事的委婉语,如:同房sleep together,房事/过夫妻生活have sexual intercourse,干那事have it,风流韵事love affairs,发生关系have relatio with,上床lie with,吃豆腐flirt with women,露水夫妻illicit lovers,寻花问柳he promiscuous in sex relation。此外表达非法性事的还有以下说法:有外遇/婚外恋have another sexual relation,姘居/通奸su titute adultery,而英语中用to have an affair with someone,work late at the office,等等。另外,一般说来,西方文化对的性观念相对自由并具包容性,而中国文化对此却相对僵硬和保守,这也可以通过以下一些表达法体现出来。如:私生子/野种被西方人冠与Lover child/natural child(爱情之子/自然之子),情妇/姘头被冠与unmarried wife(未婚妻)。同居被冠与trial marriage/free love/married but not churched(试婚/自由恋爱/结婚但未去教堂举行婚礼)。色情电影被冠与bluefilms/x-rated films /pornographic films(蓝色电影/X级电影/生活知识)等。
谭洪英,女,福建工程学院外语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