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教学所处的尴尬地位
1、对语文学科的轻视
社会、学校对语文学科的轻视。从理论上说。语文学科理应得到重视,但事实上,轻视语文学科的现象比比皆是。中考时出现同分现象,就参照学生的数学和英语成绩决定录取什么学校;特色班招生考试、重点学校提前招收考试往往只考数学和英语。
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轻视。从课内看,在中学诸学科中,重视语文这一学科的人少,关于语文学习有疑而问的人少;从课外看,花在语文学习上的时间少,参加各类语文辅导学习的人少。学生都知道语文考试不考课内教材,就以无所谓的态度学习教材内容。而面对语文测验结果,学生普遍有这样一种心态:这次做好了下次不一定好;这次做差了,下次不一定还差;学不过如此,不学也能应付。
教师对语文教学的困惑。语文的教与学没有等差。更看不出台阶。不同年级段的语文教学分不出高下。新教材中就出现预备班和高一学同一篇课文的现象,初一可以考初三的试卷也就不足为奇了。难怪不少人说,学生的语文水平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那教与学都属于无功之劳,真可谓困惑之极。
2、语文学科所承担的责任
由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把语文学科仆化为其它学科的“保姆”。不错,如果从语文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中理解,学生其它学科学得是否好,与语文能力是否高有一定关系。但语文课所以存在,主要不是因为它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而是因为它有它存在的独立价值,它对学生的发展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外,语文教学承载了太多语言之外其他方面的东西。语文教学不仅涉及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思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崇尚科学的精神;不仅要传承人类已有的文化与知识。还要立足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使原本属于语文自身应承载的阅读、理解、表达的那一份功能逐渐弱化,“听、说、读、写”等语文教学的主体部分正逐渐边缘化。而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德育渗透、美学熏陶以及思维训练等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构成,其结果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普遍不牢,基本能力逐步降低。表现为错别字连篇,不会写书信、便条,语言应用能力差。
3、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语文老师难当。第一,语文总是与政治道德等意识形态难舍难分。意识形态在变,语文也跟着变,观念变,教材变,方法也在变,而且语文总是变得最快的,要能够快速地适应这种变化,总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可能还很漫长,这给我们的具体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第二,我们从事的是母语教学,母语教学人们并不陌生,几乎凡是能断文识字的人都可以对语文发表意见和看法。而母语教学又责任重大,稍有风吹草动,就闹得满城风雨。这无形的给我们语文老师增加了心理压力。第三,语文教改是所有学科中最活跃的,意见观点最复杂,如果老师缺乏取舍能力,有时就会不知所措。第四,新课程带来许多新变化,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现在以学生为中心,过去以教材为本,现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过去重分析。现在重感悟。这一些新变化,要我们老师尽快适应,恐怕也需要一个过程。这些。都给我们语文老师带来困难和压力。
二、对语文智慧教学的认识
谈到语文智慧教学,脑中就浮现“返璞归真”四个字。语文课改热闹了一阵子,该还语文本来面貌了。什么叫“语文”?解放以前,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解放以后才统称“语文”。“语文”主要是从“国语”和“国文”中合并出来的。无论“语”也好,“文”也好,都是突出本国的语言,区别在于口头和书面,之所以小学称“国语”,是偏重识字和听说,中学称“国文”,是偏重阅读和写作,这是从认知的规律来划分的。所以统称语文,就是要对学生听说读写技能进行并重训练。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智慧应体现在教什么?怎么教?如何优化教学过程?
教什么?大而言之,就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小而言之,就是“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读书和写作能力。
怎么教?一是要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把“三维目标”渗透在每一个文本中,贯穿在每一个课堂教学的环节中。二是要注意学习方式,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是要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这是课堂教学的活力所在,机趣所在。
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果,它要求我们以减轻负担为标准,用最佳的形式、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组织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还要关注课堂教学行为。针对教师而言,主要指“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是为了不教,“用教材”无疑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智慧教学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下面我主要谈谈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来实现语文智慧教学。
三、语文智慧教学的有效实施
1、有效进行新课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学导入如周桥粱,联系着旧知与新知;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一个精彩的导人,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预示着整节课的成功。
好的新课导人应是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的五花八门与文体的各式各样决定了语文新课导人的形式多样;好的新课导人应讲究时效性,要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导入主要为后面教学的推进服务。因此时间一般以3到5分钟为宜。
①解析标题,直奔主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包含丰富的信息。是学生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教学《登泰山记》,我从文章标题引人,引导学生捕捉标题的重要信息。通过读标题,学生很快明确:这是一篇游记,重在写泰山的景色。把握了游记这一文体后,我因势利导,进行追问:既然是游记,那么。学习本文,首先要把握作者游踪,请找出作者的登山路径。通过引导。学生迅速明确了文章的描写对象、文体特征和主要内容。往后学生在碰到类似文体的文章时,就能轻车熟路游刃有余了。
②趣闻故事,巧设悬念
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材的起点。教学《周处》一文时,我先讲述周处改过自新后精忠报国的故事,接着话锋一转:可是你们知道吗,周处年轻时被乡里人痛 [##] 恨,被认为是乡里最大的祸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样的导人,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师生活动,激发兴趣
教学《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文,在上课前,先请学生闭上眼睛,老师轻轻翻动书页;把糖纸揉成一团,再让它慢慢展开;拔开笔帽,再轻轻盖上……然后请学生说出他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再次请学生闭上眼睛,老师轻声朗读课文中描写声音的相关语段,让学生凝神体会。大自然中真的有如此美妙的声音吗?怎样才能听到这些声音?学生迫不及待要从书中寻找答案。
④比较求异,加深印象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比较的导入方式被广泛地运用。比如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可以由她的《一剪梅》引出。通过比较了解作者前后期作品在思想内容以及表达情感的强度等方面的异同。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洲出猎》,可以联系他的另一首悼亡之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让学生在了解作者词豪放风格的同时也领略其婉约柔情的一面。比如学生学习了朱自清的《春》,教师在教学《背影》时就可以以前者为比较对象进行比较导入,通过对照,引导学生体会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特点。
⑤借助媒体,进入佳境
多媒体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多媒体的介入,更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先用大屏幕出示两组照片。一组是一片沙漠,寸草不生:一组是湖水荡漾,草木丰茂,牛羊成群。老师极其平静地告诉学生。这两组照片拍摄的都是罗布泊,分别是现在的和过去的罗布泊。学生在震惊之余,强烈的环保意识油然而生。
⑥温故知新。搭建桥梁
教育心理学认为:经常运用已有知识是使旧的知识得到巩固和保持,进而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温习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这样导人:“记”是怎样的一种文体?以前我们学过哪些“记”?各有什么特点?学生明确:”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可以说明,可以议论。以前学过《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核舟记》,并针对这三篇记的内容与形式作一概括。那么《岳阳楼记》与我们前面学过的记有何异同点?以此启发学生思考,为学生搭建起一座从已知向未知领域挺进的桥梁。
好的导入就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好的导人就是情感的诱发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力。当然,一堂课不仅要有精彩的导入,更要有丰富的内容。否则,就只能成为“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墙上芦苇了。
2、有效进行师生问答
师生问答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是语文课堂最具生命力的所在。通过师生问答,教学活动得以推进;通过师生问答,师生间得以及时地交流反馈。但是在执教或观课过程中。发现这一环节的落实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随口问、满堂答现象混淆了问与答的是非,无效的问与答降低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应该说,构成问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经过心理上的努力才能解决,否则就不是问题。二是要重新组合已有的旧知识或运用新知识去解决,否则就不是问题。也就是说问题要有一定的“坡度”。
问题的“坡度”,心理学上叫解答距,即问题的提出到阀题解决之间在认知上需要经历的一段“距离”。解答距说明提问确有难易的不同。太易和太难的问题都是不符合学生心理的劣质提问。此外,惩罚学生的突袭提问,偏向于优生的偏心提问,以及不给学生充足时间考虑的提问都属低效或无效提问。
首先要有目的地问,要问知识点、能力点、情感渗透点,要有特定的区域。如上都德的《最后一课》,阃:“韩麦尔先生最后一课穿的是什么衣服呀?说明了什么?”就一箭三雕:既问了“肖像描写”这个知识点,又问了“分析肖像描写的意义”这个能力点,还有“爱国主义”这个情感渗透点。
其次,提问要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即要求提问应有一定难度,有思考价值,学生必须经过心理努力才能解决。但又不能太难。要“跳一跳,摸得着”,否则也是徒劳。如讲《荷花淀》里的一句“女人们都在骂着自己的狠心贼”时,可提问:“女人们是真骂还是假骂自己的丈夫?”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真骂丈夫不打招呼离开自己,害得自己牵挂;假骂丈夫抛家不顾去抗日。从而展现白洋淀妇女细腻的情感世界和高尚的精神世界。既增智又怡情,培养了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三,要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提问不在多而在精,提问既要有增智性又要有逻辑性。要先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紧扣这个“主问题”提几个相关的“子问题”,让这些问题形成“问题系列”,构成一定的逻辑关系,逐层深入地推进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如教学鲁迅的小说《祝福》可提主问题: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呢?再接着提四个子问题:祥林嫂的肉体是怎么死亡的?祥林嫂的精神是怎么死亡的?哪些人逼死了样林嫂?哪些封建观念逼死了祥林嫂?这几个问题逐层深入,形成递进关系,步步推进文本教学,高质量地完成了情节、人物、主题分析等教学任务。
提问有其内在规律。答问也有其内在法则。传统语文课堂对“答问”的研究,一向比较忽视。提问要提得好,答问也要答得好。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几种现象:对学生的答案简单肯定或否定,而不阐释任何理由;对学生答案不作评价,含糊过去;无论学生答案对与错,都用“很好”、“不错”、“有创意”来评价,甚至学生答案明显有错误也不予以指出。这样大大降低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同时。也要精心处理学生的回答。
一般来说,答问有两个步骤:答的启发和答的评价。
在教师提出问题后。若学生面有难色,眼有期盼,那么说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出现困难,教师就要对答问进行启发(启答)。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回答问题的背景资料。如学生在寻找文本细节时出现困难,教师可提供学生什么叫“细节”这样一些知识背景;又如学生不能理解《故乡》、《孔乙己》的主题意义时,教师可介绍“科举”知识,介绍一下封建宗法、礼教制度这些文化背景;教师还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文本的写作背景或社会背景。
问题提出后学生依何而答?依据文本。而文本中又有特定的“答域”:有时是一个短语或一个单词,有时是一个或几个句子。有时是一个或几个段落。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可限定答域启发学生回答。
除“启答”外,教师对学生的答问还要进行评价(理答)。这也是问答系统不可缺少的环节。“评价”促进师生深人交流,既有利于学生增知、长智、怡情,又便于查漏补缺,教学相 [##] 长。同时对学生参差不齐的答问能进行合理的评判,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
“理答”要慎重,更要讲究方法。
首先,改正学生错误答案义不容辞。发现学生回答错误要及时指出,并分析其错误根源,改正学生错误答案,讲明二者区别。其次,要追问、诱导、发展答案。教师要抓住问题不放,一问到底,求得答案的尽善尽美。并且对学生在诱导启发中进发的“闪光点”要尤为重视,大肆张扬,以期冒出创造火花。再次。应提倡学生参与评价答案。这也是素质教育语文课堂提倡的理答方式。学生参与,主体性极大发挥,提高的正是学生的素质。
3、有效进行预设生成
《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动态生成已成为当前新课改积极提倡的新理念。但是,在追求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性的同时,我们不该忘记课堂预设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动态生成与课堂预设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仍然是后者的一种补充与修正。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内容深入钻研的体现,其间蕴涵着教育教学智慧。预设教案,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可以更好地驾驭课堂,服务学生。
但是,过于精细的预设会成为学生思维与想象的桎梏,使课堂失去活力。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是为课堂动态生成而进行的弹性预设。
生成,保留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任何教学设计与策略。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都可能会调整、重组,甚至完全改变。
如在讲《爱莲说》一文时,我走进教室,发现学生情绪还沉浸在课问观赏雪景的兴奋之中,于是暂时搁置了原先准备学习课文的计划,借“雪”发挥,组织学生说出古诗词中有关雪的句子,以“雪”为题进行描写与叙述,深挖雪的象征意义。整个课堂与原计划无关,但生成的目标同样具有价值。
一天,我抱着一大叠试卷进入教室,还未把试卷放好。就看见讲台下的几个同学手忙脚乱地藏什么东西。我情不自禁地走过去,原来,他们在藏曾经也被我们视作珍宝的“同学留言录”。正被试卷讲评搞得焦头烂额的我,欣然向学生宣布。“这节课,老师决定让你们写一写毕业留言,请大家尽情书写吧。”这节写作训练课相当偶然,但正因为它是自然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它才更贴近生活,才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尽管在课前的设计中,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作了设想,然而我们面对的毕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有些情况并非我们可以主观臆测的。当课堂中出现这样那样始料未及的意外尴尬时,教师若装聋作哑,则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严词斥责,将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将使学生疑窦倍增,如坠云雾。于是就需要教师能直面尴尬,冷静思考,巧妙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这样才会使课堂在不断“生成”中绽放美丽。
我在教授科普小品文《巨伞下的城市》一文时,课快结束时,有学生提出:本文的课题与内容不符,应把课题换掉,换成“城市上空的巨伞”。我就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找出依据,陈述理由,到底支持哪个课题。经过一番讨论,学生达成一致共识。支持提出疑问的那个同学,认为本文更适合用“城市上空的巨伞”作课题。我还建议学生把刚才讨论的内容整理成文,列出依据和结论。寄给教材编辑部的老师。
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师,能够从尴尬中捕捉契机,化平庸为精彩,化腐朽为神奇,奏出和谐的育人旋律。课堂上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都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对世界的独特感受,也是十分丰富的、可贵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可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料。善于在课堂上捕捉学生这些智慧的火花,我们教师便可以创造出一个叉一个精彩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