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是曹禺先生的名作,选入高中课本的是其中的第二幕。本节课是《雷雨》的第一课时,分析第二幕的第一场,冲突在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展开,矛盾集中而尖锐,便于学生学习鉴赏。
课堂实录:
人们常说人生如戏,其实戏又何尝不是人生呢?只是它的矛盾冲突更为尖锐集中罢了。那么鉴赏戏剧,就要把握戏剧的冲突,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得到展现的。
(因为《雷雨》的教学容量较大,所以课堂教学导语简洁明了,明确学习重点,交待鉴赏戏剧的方法。)
今天我们就学习曹禺先生的《雷雨》,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幕,这节主要研究第一场,矛盾在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展开,哪位同学可以介绍一下与课文相关的情节。
(明确学习内容,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回想本幕戏剧的发生背景。)
下面我们抓住矛盾冲突,揣摩语言,重点分析周朴园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当周朴园不知道眼前这个人就是侍萍时,有这样一段对话,课本第七十九页“周朴园:你——你贵姓?”至第八十页“鲁侍萍:哦,好地方”。请两位同学来朗读。
(戏剧或者说是剧本中的人物性格如何分析,与其他文本的分析相比有何不同,学生在第一次接触戏剧时并不了解,所以在这里直接交待戏剧分析的主要方法:一是抓住矛盾冲突;二是揣摩语言。戏剧的情节主要由人物语言来推动,体现在剧本上就是人物台词,此外还有舞台说明。)
(学生比较入境地朗读,但一些可以传递人物性格的细微的地方被忽略了,这恰恰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
在指导学生朗读之后,要求他们注意这几句台词,当侍萍问,“老爷是哪个地方的人?”时,周朴园只需回答“嗯”即可,为什么要在沉吟之后却说“无锡是个好地方”呢?
(学生解释说周朴园陷入了回忆等等。)
教师追问“为什么他说是‘好’地方”呢?(加重“好”的读音,让学生意识到这个“好”是周朴园内心的一种感受)
(学生联系到文章的其他情节,说“他们在无锡有过美好的生活”。)
追问学生可以从哪些生活细节中看出来。
(学生很快从文中发现了一些细节,诸如在袖襟上绣梅、关窗……)
他们有过美好而温馨的生活,而无锡见证了这一段往事,可以看出周朴园很怀念那段旧时光,那么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请男同学来试读。
(特意选取先前的那位男同学,他的朗读与先前相比有了一定的提高。)
“无锡是个好地方”应该怎样读出来,应该如何表现出周朴园当时的心理感受。教师展示北京青年艺术剧院的表演的片断。
(在节选的这个片段中,演员表演极为成功,尤其是周朴园的扮演者“无锡是个好地方”一句的台词动作和语言表演极为到位,完美地表现了周朴园在无意中想起往事的深情、怀旧。以此切入文章,既分析了周朴园的性格,也交待了先前的故事情节,还借助媒体激发了学生朗读表演的兴趣。)
但是当周朴园和侍萍谈起三十年前发生在无锡的一件往事时,叙述却大相径庭,有哪些不同?
(学生热烈地相互补充,教师展示投影,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对往事描述的种种不同。)
引导学生从人物台词概括叙述不同之处,主要有对鲁侍萍的身份、品行的叙述评价不同。
身份:年轻小姐——下等人
行为:很规矩——生前是不规矩的,不很守本分,跟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
要求学生解释原因,周朴园为什么要这么说?
(学生没有注意到此时的周朴园以上层人物自居,说是为了怀念赞美侍萍,只有改变原来的侍萍身份才能与自己相称。表现在对周朴园抛弃侍萍的行为的理解,学生认为周朴园说鲁侍萍规矩是可以理解的,就应如此……)
教师引导,周朴园可以说“有一个姓梅的姑娘,有一天投河死了”,不必强调年轻小姐、规矩等等。
(教师采用替换法,让学生从语言的不同形式中感受差异,培养他们的语感能力,学生说周朴园想隐瞒事实等。)
教师追问,为什么他要隐瞒,他们是什么关系?
(这时学生知道两人关系密切,梅小姐是否规矩影响到他是否规矩,美化侍萍是为了美化自己,明白了周朴园如此叙述往事的目的,他是为了掩盖当年抛弃侍萍的行径。因为学生阅历较少,影响了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但是鲁侍萍的话语有些针锋相对的意味,充分利用这个条件使学生逐渐体会出人物性格。)
当侍萍指出真相时,周朴园的台词很简单,只有两个“哦”字,但可以感受到他的内心并不平静,他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呢。
(学生大体感知到他的内心有痛苦,但很难准确描述出他的复杂的心情。)
引导学生不单要注意台词,还要注意舞台说明,尤其是“汗涔涔”,“这是什么样的情形?为什么会这样?”
(作为剧本不单要注意人物的台词,还要注意它的舞台说明)
(学生由周朴园的“汗水不断流下”发现人物当时应表现得十分紧张,因为他当年抛弃了侍萍,逼得侍萍跳河自杀。)
当周朴园认为侍萍死了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深情的、怀旧的、自责的、愧疚的又虚伪的周朴园。但是当他听说侍萍并没有死的时候,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大家找一找能表现周朴园内心活动的话读一读。
(学生纷纷找周朴园的台词,并分析他当时的心理。这里周的心理活动相当复杂,可以说每一刻都在不停地变化。)
对学生的正确回答给予肯定后,教师利用投影,让学生重点揣摩其中几句典型的台词,体会他的心理变化。首先请不同的同学来试读以下几个片断。
(让不同的学生体会朗读,可以配合一定的动作表情。然后师生一起分析他们的朗读,周朴园当时的心理。争论之后,发展周朴园的心理大体上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惊愕——紧张不安——恐惧,唯恐避之不及——不知所措。)
即使如此,这也不是完整的周朴园,随着矛盾冲突的发展,他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完整。终于他发现侍萍不仅没死,而且就在眼前时,他的态度发生了巨变,请两位同学朗读以下一段台词。从八十二页“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是你?”至八十三页“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教师出示投影。
(学生朗读,还辅以一定的动作,并且注意到了台词中“半晌”一词,朗读时有明显的停顿。)
首先就两位同学朗读进行表扬,指出他们注意到了“半晌”一词,朗读时注意了停顿。然后要求他们注意一下这段舞台说明,思考这样两个问题:这“半晌”周朴园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注意他的动作,为什么他要“望”相片,又望侍萍。
(学生解释说,眼前这个衰老的女人与那个年轻貌美体贴的梅小姐的反差太大,他实在无法接受,失望至极;周朴园面对侍萍时,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感到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看来他可以怀念侍萍,但得有两个条件,一是她必须是那个年轻漂亮的梅小姐,二是梅小姐必须是死的,只可以活在他的怀念中。
(学生笑周朴园的自私与无耻。)
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周朴园的质问,只有两句话:“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这可以看出人物怎样的心理。
(学生很快就分析出这两句话的言外之意,“你不该来,你的到来将会使一切变得很危险。周朴园认为侍萍前来是有目的的。害怕自己的名誉地位受损,担心侍萍来敲诈。”)
教师指出,这就是戏剧的潜台词,明确潜台词的概念:所谓潜台词,就是字面意义以外的一种深层意义或言外之意。那么此时我们看到的周朴园不再是先前那个温情脉脉的周朴园,而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
(学生纷纷说周朴园看重名誉、身份、地位、金钱等物质利益,抛弃心中情感。只考虑自己,不顾及别人,自私、冷酷、绝情……)
这时的周朴园已不再是深切怀念侍萍急切打听下落的周朴园了,变成了一个绝情冷酷自私的家伙。那么对侍萍出现在眼前这件事,他打算怎么处理呢?
(学生注意到台词,“好!痛痛快快地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好得很,那么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担负。”并且认识到这是一个资本家的本性,将一切真情都理解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教师设置疑问:周朴园既然要用钱来解决问题,但在他用钱收买前,为什么还要反复讲自己对侍萍的怀念。请两位同学朗读一下。从第八十三页“周朴园:你静一静……”至八十四页“鲁侍萍:……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教师出示投影。
(学生朗读比较入境,尤其是“周朴园”显得十分深情。学生掌声很热烈。)
请全体同学讨论如何理解周朴园三十年来的怀念。
(学生展开了热烈地讨论,纷纷谈自己的看法,学生虽有不同的理解,但在这三十年的怀念的真实性上是基本同意的。)
教师总结,作者曹禺本人也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绝对真实的。这时周朴园述说自己的怀念却成了他安抚软化侍萍的手段,丑陋到了极点,而且从侍萍的反应来看,确实奏效了。
(学生找到了“鲁侍萍(低头)哦”和“鲁侍萍(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再次抛出问题:在冲突的最后,周朴园签了一张支票,目的是什么。
(这既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也是本文要突破的难点。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有所不同,但对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认识不够,多认为周作为资本家是为了用钱将鲁家人打发走,封住他们的嘴,免除后患。)
教师呈现多媒体画面,要求学生看北京人艺的表演,注意是不是像学生所说。
(人艺表演的片断清晰地再现了原文中周朴园给支票时,鲁侍萍已经表示不想再见到周朴园了的情形,也就是说周朴园可以不给这张支票。媒体片断的呈现有利于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
教师要求学生再次思考周朴园开支票的原因。
(学生阅读后发现,周朴园有一句表白——弥补我一点罪过。)
让学生讨论思考周朴园是一种什么心理。
(学生就这一问题相互交流探讨。)
教师综合大家意见总结,对于怀念了三十年的恋人,周朴园希望永远不见。但是他一直认为自己是有良知的,只要自己做出了赎罪的举动,内心就会得到安宁,他觉得自己有良心,要弥补罪过。正如曹禺所说,周朴园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性格十分复杂。
在周鲁二人的矛盾冲突中,我们看到了周朴园的不同侧面,面对已死的、活着的和眼前的侍萍时,他的深情与绝情、温情与冷酷时时交织在一起,把握这一人物性格是有相当难度的。
(此时板书,明晰周朴园人物性格是随着矛盾冲突的发展而不断展示的。)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抓住周鲁二人的冲突,揣摩人物语言,分析了在矛盾冲突变化发展中的周朴园的性格。他的性格是无法用一个两个词语或者一面两面所能概括的。1997年12月11日,北京人艺上演新版《雷雨》,周朴园的扮演者郑榕已是73岁高龄,扮演了400场这个角色。当掌声响起时,郑榕自己却说,到了这次演出,我才刚刚弄明白周朴园是怎样一个人。我们说,一部文学作品,当作者完成它时,它才具有了生命;当读者以自己的阅读参与时,它才具有了价值。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品味戏剧的语言,参与到创造作品的价值中来,从鉴赏中更好地感受生活,体悟人生。
布置作业。
运用本节课所学的鉴赏方法,把握第二场中的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进一步了解周朴园性格的复杂性。
选作: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表现出他怎样的内心世界?课外阅读《雷雨》全剧,查找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
元泽,语文教师,现居黑龙江哈尔滨。本文编校:程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