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信用制度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制度,现代社会是建立并运作在信用制度之上的。现代信用制度是在古代信诺哲学以及由此产生的民俗民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现代的“信用”与古代的“信诺”却有着明显的区别,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一个“用”字。古代人的信诺是一种人格操守,是由自然经济和人身依附关系所决定的一种个人道德品质;而现代人的信用制度则是一种契约关系,是由工商经济和相互依存关系所决定的一种互惠制度。古代的信诺只是涉及到少数人的事情,而现代信用制度则涉及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古代人是否守信诺,只会造成道德上的益或损;而现代人不遵守信用制度所受的惩罚主要是经济和法律上的。
现代信用制度,包括信任关系、信用项目、信用卡和各种信用贷款等,构成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现代信用制度具有加快资金周转、稳定金融市场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宏观作用。对个人来说,具有化困难于无形、集众力于一身的社会促进功能。就拿信用贷款来说吧,一个人的一生中总有资金短缺的时候,不借贷就会失去一次发展机遇,中国不少的知名企业家都是靠借贷起家的。新的观念告诉我们,对个人来说,信用贷款不是消费,而是投资。现代人应该变信贷负担为实现人生目标的阶梯,变信贷压力为坚决履行信用的动力。
社会人群相互的信任关系是推行现代信用制度最基本的要素,是发展信用制度的基础。现代社会是有机团结的社会,在现代社会中,信任他人和被他人信任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和维持的黏合剂,否则就没有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或可靠的朋友。具有信任特质的人更容易接受他人,更容易接纳新生事物,更容易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助力,更容易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目前国内不少人对信用制度还不太适应,助学贷款在大学校园受阻就是一例。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的一种,它的需求量其实很大,可是一些贫困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对此却并不感兴趣。助学贷款打破了小农经济以季、年为基础的自然平衡原则,即便是采用国家贴息的形式,在一些学生家长看来也是“寅吃卯粮”,这为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观念所不允许,自然被家在农村的学生家长视为畏途。虽然大学教育使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他们的父辈不同,但是鉴于对未来工作不确定性和还贷压力的考虑,在助学贷款实施伊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无法立刻接受“未工作,先负债”的理念,他们还没有勇气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我国目前实行信用制度的法律条件不够完善规范,社会信用程度普遍比较低,信用风险较大,信贷手续复杂,这些都影响了信用制度全面有效的推行。
(选自《百科知识》)
1、文章论述了现代的“信用”和古代的“信诺”,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是从现代信用制度和古代信诺哲学的产生原因、涉及范围、奖惩办法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二者的区别的。
B.“区别在于一个‘用’字”的意思是说:“信用”不仅体现了古代的“信守承诺”,而且突出了“信”在现代社会的使用价值。
C.古代的“信诺”讲的是道德品质和人格操守,强调“义”;现代的“信用”只讲经济上的互惠,强调“利”。二者是对立的。
D.现代的“信用”已成为社会的基本制度,古代的“信诺”仅是一种哲学理念,它们都与社会经济形态无关。
2、“助学贷款在大学校园受阻”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
A.大学教育使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虽与他们的父辈不同,但仍然滞后。
B.目前实行信用制度的法律条件不够完善规范,社会信用程度普遍比较低。
C.信用风险较大,信贷手续复杂。
D.大学时期不能外出工作,还贷压力太大。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有其历史渊源,但由于经济、文化和法律等方面的原因,现代人尚无法接受。
B.现代社会不能没有信用制度,这种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解决个人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困难。
C.现代人要具有信任特质,要信任他人和被他人信任,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发展同步。
D.现代人不守信诺,法律条件又不完善,再加上千百年旧观念的束缚,现代信用制度的建立举步维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傅昭,字茂远,北地灵州人。父淡,善《三礼》,知名宋世。淡事宋竟陵王刘诞,诞反,淡坐诛。昭六岁而孤,哀毁如成人者,宗党咸异之。十一,外祖为雍州刺史袁?\客,?\尝来昭所,昭读书自若,神色不改。?\叹曰:“此儿神情不凡,必成佳器。”太原王延秀荐昭于丹阳尹袁粲,深为所礼,辟为郡主簿,使诸子从昭受学。每经昭户,辄叹曰:“经其户,寂若无人,披其帷,其人斯在,岂非名贤!”
永明初,以昭为南郡王侍读。王嗣帝位,故时臣隶争求权宠,惟昭及南阳宗???I硎卣??匏?稳耄?共活酒浠觥C鞯奂?瑁?盐?惺橥ㄊ律崛恕J本哟酥罢撸?允魄闾煜拢?讯懒??匏?稍ァF鞣?事??戆泊拄稀32逯蛴诎宕玻?鞯畚胖??推岷现蚺痰龋?吩唬骸扒溆泄湃酥?纾?蚀颓涔湃酥?铩!
十一年,出为信武将军、安成内史。安成自宋已来兵乱,郡舍号凶。及昭为郡,郡内人夜梦见兵马铠甲甚盛,又闻有人云“当避善人”,军众相与腾虚而逝。梦者惊起。俄而疾风暴雨,倏忽便至,数间屋俱倒,即梦者所见军马践蹈之所也,自后郡舍遂安。咸以昭正直所致。郡溪无鱼,或有暑月荐昭鱼者,昭既不纳,又不欲拒,遂委于门侧。
十七年,出为临海太守。郡有蜜岩,前后太守皆自封固,专收其利。昭以周文之囿,与百姓共之,大可喻小,乃教勿封。县令常饷栗,置绢于薄下,昭笑而还之。
昭所莅官,常以清静为政,不尚严肃。居朝廷,无所请谒,不畜私门生,不交私利。终日端居,以书记为乐,虽老不衰。博极古今,尤善人物,魏晋以来,官宦簿伐,姻通内外,举而论之,无所遗失。性尤笃慎。子妇尝得家饷牛肉以进,昭召其子曰:“食之则犯法,告之则不可,取而埋之。”其居身行己,不负暗室,类皆如此。京师后进,宗其学,重其道,人人自以为不逮。大通二年九月,卒,时年七十五。
(选自《梁书·傅昭传》)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披其帷,其人斯在 分开
B.遂委于门侧 托付
C.辟为郡主簿 征召
D.人人自以为不逮 达到
5、下列各组句子能表现傅昭“廉”或“慎”的一组是( )
①昭六岁而孤,哀毁如成人者。
②县令常饷栗,置绢于薄下,昭笑而还之。
③敕曰:“卿有古人之风,故赐卿古人之物。”
④数间屋俱倒,即梦者所见军马践蹈之所也,自后郡舍遂安。
⑤食之则犯法,告之则不可,取而埋之。
⑥昭既不纳,又不欲拒,遂委于门侧。
A.①⑤⑥B.②④⑤C.①③④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昭六岁时父亲因罪被杀,他如同成人一样因哀痛过度而伤害身体,宗族都觉得他异于常人。
B.南郡王继承帝位后,当时大臣极力争宠,只有傅昭注重自身德行,所以最终没有遭遇祸患。
C.傅昭认为周文王的蓄养禽兽的园地尚能让百姓共用,那么临海郡的蜜岩就不应该封闭起来供太守获利。
[##]
D.傅昭清廉笃慎,不仅在朝中为官不因私利结交他人,就算是独处暗室也会保持操守。
三、阅读下面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12分,每小题6分)
胡宪乃草疏言:“金人大治汴京宫室,势必败盟。今元臣宿将惟张浚、刘琦在,识者皆谓金果南牧,非此两人莫能当。愿亟起之,臣死不恨。”时两人皆为积毁所伤,未有敢显言其当用者,宪独首言之。
7、识者皆谓金果南牧,非此两人莫能当。愿亟起之,臣死不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时两人皆为积毁所伤,未有敢显言其当用者,宪独首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塞上听吹笛
李 白高 适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亦天涯。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李白乾元元年流放夜郎,经武昌时所作。梅花生长区域为长江流域,花期为冬季至初春。《梅花落》为笛曲名。
9、两诗诗题为“听吹笛”,却都写到了梅花飘落,作者运用的相同艺术手法是什么?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2分)
流浪的河流
吴梦川
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八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流中①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作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的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小舟自横,它那么安静,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头扯出淡淡的乡愁。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上久久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里,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冰冷冷,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这一结论让我觉得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事实上,水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级,就像人类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过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生存了。
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河流启发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的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问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那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选自《散文》)
注:①流中,地名
10、本文第三段描写了冷水河的哪些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倒数第二段“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结合文中有关内容简要回答:
①“我”明白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世俗的枷锁”指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5—8自然段写了作者面对河流产生的独特感受,写了水的成长历程,高度赞扬了水的生存智慧,写这些内容的作用是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全文看,人类的“流浪”与河流的“流浪”实质有什么不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