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8年第2期 ID: 82713

[ 葛维春 文选 ]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刍议

◇ 葛维春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春日》诗中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如若把眼下正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比作一场浩荡的充满生机的东风,那么作为必修课程自然延伸和拓展提高的选修课程就该是那万紫千红的百花。有着这万紫千红的选修课程的开设,我们可以进一步地深入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宗旨与内容,也进一步充分领略到新课程改革的东风为语文教学吹来的勃勃生机。
  为此,我们试图就选修课教学的相关策略作一些探讨。
  
  一、正确认识选修课与必修课间的关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显然,选修与必修课在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方面有着共性。虽然选修课程有五大体系,并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每一目标又体现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层次,但它与必修课在“课”的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语文课程内容专门化的排列过程。选修课的内容不管如何新、如何编排,究其根本都是语文内容,都必须用学习语文的方法来完成学习过程。因此,凡是必修课常见常用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都适用于选修课的教学。我们绝不因为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就抛弃原有的成功的教学方法而去创造一套新的教学方法来与之相配合。
  当然,又因为“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选修课存在着内容侧重点与培养目标等的不同,因而选修课也有着必修课不同的设计思路与教学思路。例如,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二单元有杜甫的三首诗《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这是很能代表杜甫“沉郁顿挫”之风的作品,在单元学习提要中,明确了学习和教学重点——理解诗意、品味诗境、感受古人丰富情感、提升诗歌阅读能力。而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选修本中又有杜甫的四首诗《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完全抛离必修的那套教法,因为对诗意、诗情、诗境、读诗方法等方面的学习是共通的,但选修有着新的目标和侧重点,如果仅停留在必修教学中的水平,这是重复机械的叠加,而无新的质变,显然与选修的初衷相悖。因此,我们不妨可以将这两部分再加上《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的冯至的《杜甫传》“‘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整合成一个专题,即《杜甫和他的诗歌》,利用专题的优势,把握好详与略(即重点学习一两首诗歌,其余一般阅读)、课内与课外(即详细重点的内容放在课内,一般阅读的内容放在课外)、课堂学习与课后练习(即难度大的放在课内、难度一般的编些练习让学生在课外边学边练)等相互之间的关系,重介绍、重欣赏、重品味、重拓展,让学生有从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认识。
  必修课是选修课的前提与基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延伸与拓展、补充与巩固,两者之间的差异不在于具体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而是选修课程的教学比必修课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与拓展性。
  
  二、选修课应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选择性与个性化,并符合学情需要
  
  高中新课程的一个理念,是尊重和突出学生的学习愿望与学习个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这同样也是选修课程开设的初衷之一,自然也成为教师开展选修课教学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选修课教学,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很自然,个性化是选修课教学的核心之一。在内容上,学生可以自主选修某一模块,也可以在同一选修模块内依据兴趣、能力等选择不同的方向。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并积极支持学生依据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等产生的选择结果,而不是以自身的喜好为目标,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如: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有的同学愿意从应用性目标去研究其中的古代汉语言现象,有的同学从审美性目标去研究诸子文章的不同的思想美与艺术美,有的同学则从探究性目标去探研诸子各家的思想差异……显然,选修正是因为学生有所“选”,才能有所“修”,从而体现选修课“选择性”的特性和课程开设目标。
  当然,教师也有可能根据需要去统一组织学习,这就需要将两者有机结合。例如,选修《<史记>选读》,教师根据需要,先制定一个总体框架原则,如文本研读、问题探究、活动体验。每个框架再设置具体目标:“文本研读”重在训练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和文言现象的积累与整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保证学生能自主流畅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任务;“问题探究”重在探索作者和传记主人公的道德品格、人生理想、价值追求、审美情操等,更多关注作品的人文性和艺术力,从而让学生汲取营养,并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读传统作品;“活动体验”重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深化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从而最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其中,针对第一个目标的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选定内容,统一组织学习,这样便于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研讨,共同评价;而针对后两个目标的学习,教师可设置多个选题供学生自主选择,也可让学生(包括个体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自行选题进行探究。
  在坚持个性化的同时,选修课的教学内容还要符合学情需要。在内容上,选修教材的编者多为在某一专业领域大有建树的大学资深教授或著名学者,这使得教材专业性强,内容精深、系统,未必完全符合高中学情。同时,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且高中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尤其是语文学科,学生在知识面、阅读条件、阅读能力、思维水平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因此,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应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尊重不同地域、不同个体的学情差异,杜绝一视同仁地开展教学,而是应量力而行,对教材内容作适度取舍,与本地本校学情不太相符的要适度删减,与此同时,可开发适合本地本校学情的教材作为学习内容。
  选修课内容的选择有着明显的学情差异,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对选修内容作出取舍。教师牢记选修只是提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一个平台,师生不是教材的奴隶,应坚持以学定教,灵活自主地处理选修教材。
  
  三、选修课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上要体现选择性与个性化
  
  选修课程有多个选修系列,每个系列有各自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性质。自然,不同的模块系列,其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应有一定的区别。《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与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可见,学习方法与过程的选择性与个性化也是选修课的一大特征。集中学习、小组学习、个别学习、合作学习,讲授式、专题研究式、索引资料研究式、主题辩论式、实践活动式、论文式、讲演式等都可作为选择的样式。比如“语言文字应用”系列和“新闻与传记”系列,教师可以先选择讲授法,让学生了解相关理论与方法;再采用材料阅读法,让学生学会搜集、筛选、整合、处理信息,增强能力;随后,选择模拟现实情景、实地调查访问、专题探讨、成果展示等方式,通过观察、发现、讨论、对话、写作等活动,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在感知、体验、应用、实践中循序渐进地提高。比如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系列,教学过程可设计为:课文品读[1.课文探珠(理解诗文局部问题)2.含英咀华(鉴赏诗文局部手法)3.论辩擂台(引导对诗文的争鸣)4.读后随感(读诗文后联系现实有感而发)]→开拓视野(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借石攻玉(援引对诗文内容进行引申而写的文章)→联读新得(从某一角度联系已学过的诗文进行比较阅读)。再比如“文化论著研读”系列,可以将重点放在论著内容和观点的解读与探究上,通过阅读感知、质疑有惑、探查讨论、思考研究,在阅读、交流、辩论、答问、汇报、展示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引起争鸣,开阔视野,积淀底蕴,增强思维品质,提高探究能力。至于选修Ⅱ,由于更多地结合实际,使得内容更加灵活、综合性更强,因此,学习方式就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性,体现更鲜明的个性特点。
   [##]
  选修课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在追求灵活多变的同时,要注意防止几个错误的倾向:其一,防止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破。选修课的每次研习最好围绕一两个问题展开,不求面面俱到,否则无法真正进行研习。每次研习中要确立重点、对象、方向,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目标要求应体现出不同。因此,需要善于发现,并围绕这不同的重点、对象和方向建立框架问题。如在《先秦诸子选读》的《论语》研习中可以紧紧抓住作为思想家的孔子、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和作为社会人的孔子这三个要点,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研讨:作为思想家的孔子,他的核心思想“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他的教育理想是什么;作为社会人的孔子,他的人生观是什么。这样有组织的研修可以让学生对《论语》有比较全面而透彻的理解,从而取得良好效果。其二,防止被动接受,力求主动发现。选修课的研习应真正体现“自主”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的自主发现。研习什么问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在实践探索中发现,在合作探究中发现,在阅读求证中发现。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中的李杜诗风之比,学生可以发现诗的题材不同、所用意象不同、抒情方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可以从作品比较、流派比较、不同评论比较、考据考证比较、文本理解比较、艺术风格比较等多个不同角度去确立研究方向。教师在选修教学中的作用应充分体现“引导发现”,而非“告诉约定”功能,自觉成为学生研修的好导师、好帮手、好伙伴。其三,防止孤立片面,力求全面公正。选修课研习的成果既有显性成果,又包含隐性成果。显性成果表现为研修的具体结论,我们不能对此要求过高,只要论之成理、言之成据即可,毕竟高中选修课的开设目标是以个性化、多样化等为标志的“适应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而不强调大学选修课程所具有的的学术性。因此,我们更应重视成果的“隐性部分”,即思路的拓宽、知识的增加、方法的掌握、探究的体验、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等,这些可以为学生在知识汲取上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选修课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应“因课制宜”,体现出不同的选择性与个性化,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只会“动脑”去思考接受的单一方式,还要让他们“动手”去探查实践,“动眼”去观察发现,“动口”去质疑辩论,“动心”去感知体验。坚持以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这样,作为新课程改革一大亮点的选修课的积极功能自然会体现出来。
  
  四、选修课在课型的选择上应坚持“实”与“活”的宗旨
  
  选修课不宜上成带有专题味的纯学术课。选修课虽具有较明显的专题性质,但毕竟教学对象不是大学生,教学目标不是学术研究,因而,不宜以大学讲座式的课型来开展教学。如教学《中外戏剧欣赏》中的《莎士比亚》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时就不宜大讲特讲莎士比亚创作思想的发展和中西方戏剧的不同特色;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就不宜大谈韩、欧、苏、柳的作品艺术手法与思想内容的同异等……因为这样就任意地加深了难度,拓展了宽度,背离了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目标与特点。
  选修课不能上成语文知识专题课。选修教材的编写有一定的知识结构作基本框架,同时,迫于高考的压力,教师很容易在选修课的教学中出现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型设计。如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型会变成诗歌与散文阅读鉴赏方法系列讲座;教学《先秦诸子选读》,课型会变成文言文知识的系统讲授课;教学《语言文字应用》,课型会变成高考字、词、句基础知识与语言运用讲座等。这些课型的选择违背了选修课开设宗旨,是一种知识中心的回潮,是与语文新课改精神背道而驰的一种现象。
  选修课不能上成以人文为中心的文化课。如教学《先秦诸子选读》,课型会变成教师大讲诸子百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人文课;教学《外国小说欣赏》,课型会变成大讲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现代派中的人性意识等。这种课型,抛开了文本内容,抓住其思想与人文的内涵大加发挥,是一种舍本逐末、好大喜功的行为。
  虽然教无定法,但语文选修课的课型还是可以归结为讲授课、活动课、交流课、观赏课等等诸多的不同的授课类型。这些课型具有不同的上课方式与特点,根据这些方式与特点,我们可以通过整合开设出符合相应类型的选修课来。讲授类的课如《诗词鉴赏入门》《儒、释、道与中国文人》《美学基础知识》等;活动类的课如“演讲与口才”、“课本剧表演”等;交流类的课如《XX文章读(节目观)后感》《我喜爱的一本书(一句格言)》《写作与交流》等;观赏类的课如《影视欣赏》《生活与观察》等。
  总之,选修课在课型上仍要坚持“实”与“活”的宗旨,“读”与“研”的方法,将高中语文选修课当作“课”来上,可适度地在内容上要求高一点、容量大一点、专题意识强一点,在课型上活动多一点、形式活一点、个性强一点,这样才能真正凸现选修课的开设宗旨,高中语文教学万紫千红的局面才会出现。
  葛维春,语文教研员,现居安徽太和。本文编校:左晓光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