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8年第2期 ID: 82724

  

《边城》里虎耳草意象浅析

◇ 祁 培


  《边城》里碧溪??隙?腺兴偷囊淮胃枭??孤韵?槭碌拇浯湓诿沃姓?搅诵?掳胙?幕⒍?荨;⒍?菡飧鲆庀笤谖恼碌谑?慕诘降谑?私谥蟹锤闯鱿治宕危?⑶颐恳淮纬鱿侄加星?鹩谄渌?魏我淮蔚囊庖濉U庋??⒍?菀庀笠巡唤鼋鍪撬?旧恚?谄浔硐笾?笤毯?鸥??畈愦蔚囊庖澹??晌?桓鼍哂卸捞匾馕兜南笳餍砸庀蟆1疚氖酝即游谋救胧址治稣庖灰庀蟛??脑?颍?畈愦蔚囊庠碳捌湓谖谋窘峁怪兴?鸬淖饔谩
  情感触发的结晶。正如意象派诗人、评论家庞德在论及意象产生时所讲的“情感力量产生意象”[1],《边城》里虎耳草也是一种积蓄着持久情感而最终喷发出来的结晶。这持续的感情源于作者对虎耳草的熟知,所谓日久生情,这一点,作者是通过翠翠的意识呈现出来的,“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习。”与其说翠翠对虎耳草已极熟习,不如说是作者对虎耳草已极熟习。即便在《边城》发表23年以后(即1957年)沈从文重返湘西时仍然不自觉地流露出对虎耳草的情有独钟,“渡口悬崖罅缝间绿茸茸的,似乎还生长着许多虎耳草。”[2]既然作者自身对于虎耳草格外的倾心,那么他在表达思想感情时选用虎耳草这样一种客观对应物便很自然了。也就是说,在虎耳草这个意象进入作者构思之前,它所蕴涵着的特定情感意义业已在作者心中产生了,作者只是在寻找一种与这情感较匹配的客观对应物,这正是艾略特所讲的“用艺术形式来表达情感的唯一方法时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3],先有情感后来凭借某种因缘发现了情感的寄托物,即先有意后有象。虎耳草意象就是通过由意生象的模式创造出来的。
  爱情回应的象征。《边城》共有五处涉及到虎耳草,其中有四次都是伴随着美妙的歌声的,“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这是二老傩送在碧溪??衔?浯涑?璧那榫埃?枭?坪跏勾浯洳??恢制???傻母芯酰?庖豢碳幢闶窃谛榛玫拿卫锼?彩亲羁炖值摹J导噬希??腺兴腿衔?洗?颉巴渫淝???焕?鳌辈⑷隙ù罄咸毂5乃溃焕洗?蛲巡涣烁上担?允贾林罩晃?浯涑??淮胃瑁??飧枳恿舾?浯涿篮玫奶逖槿词嵌酪晃薅?模?灾劣谠诤笪闹凶娓附?峭碣兴统?氖?桓柰ü?约旱暮砹??隼词保?浯溆治??阈牧耍?白匝宰杂锼担骸?矣终?艘话鸦⒍?萘恕!?笨杉??飧枭?谴浯涿渭??⒍?莸闹苯釉?颉T谙嫖髅缦缫愿璐?槭怯衫匆丫玫姆缦埃?霸诿缱迩?颍??榧盎橐鋈匝有?旁?嫉淖杂尚翁?D信?涞慕崾队胂喟??嘁远愿璺绞浇?校?魏挝椿槟凶佣加腥ㄏ蜃约褐忧榈奈椿榕?樱?泶锇?街?椤U障八祝?蚩苫蚍瘢??蕉加幸愿枳鞔鸬囊逦瘛!?4]文中也提到了边城“二十年前唱歌的风习,如何驰名于川黔边地”:船上的水手向吊脚楼上的情人唱歌,倾诉自己对楼上妓女的爱慕之情;真心相爱的青年男女也乐意用这种浪漫方式决定终身大事,翠翠父亲、杨兵马都在碧溪??舷虼浯淠盖壮??瑁缓罄创浯涑ご蟪扇耍?乘臣业牧叫值芑ッ鞫苑桨?糯浯涞男暮笠簿龆ㄒ猿?枵庵治?钡叵肮咚?峡傻木赫?醋鲅≡瘛?杉???勖?诖ㄇ?叩匾愿璐?榈姆缦耙恢币岳炊际呛苁⑿械模?钡厮壮啤白呗砺贰钡那蠡榉绞骄褪鞘景?哒驹诟哐律衔?陌?娜顺??炅?鲈碌母瑁?钡匠?蕉苑叫亩??埂U庋?道矗??懊烂畹母枭?闶琴兴痛??浯涞那椋?浯浣邮盏劫兴痛?堇窗?男畔⒁院笾苯用蔚交⒍?荩?⒍?葑匀欢?怀晌?浯涠再兴桶?幕赜Φ南笳鳌8?档靡惶岬氖牵?⒍?荼旧砩?ぴ谛?掳胙?希?绞辈灰着收鄣绞郑??浯淦??源四训弥?镒鑫??幕赜Ρ阆猿鍪景?咴诖浯湫纳现匾?奈恢昧恕?梢运担?浯潆?誓:??幕赜χ?笳魑锉闶悄嵌酪臁⑾拭鞯幕⒍?荨
  梦与现实的错位。虎耳草意象分别在梦中和现实里出现。因梦而出现的有四次,以实物出现有一次,仔细分析发现虎耳草在梦中和现实里是错位的。虎耳草以实物出现时,一方面,现实中的虎耳草因为生长位置的特殊性,平时不易攀折到手,而翠翠在歌声引起的梦中却轻而易举几次都摘到了它,这现实与梦的错位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当翠翠从梦中走出来为心爱的人去摘虎耳草时,却偏偏是一次爱的失落。当时二老傩送去川东办货路过渡口时在船夫一再逼问下,得到了使老船夫心中高兴的回答——二老说在碾坊和渡船中他选择渡船,这时如果翠翠在场必定是一次难得的与傩送心灵接近的机会,会比第一次两人在河边相见更“甜而美”。然而,除了节日外出的翠翠,此时偏偏不在渡口上,一大清早便出去掘竹鞭笋去了,出现了遗憾的“缺位”。而更富有戏剧性的是当翠翠回来的时候,“把竹篮子向地上一倒,除了十来根小鞭笋外,只是一把虎耳草”。在危险的悬崖半腰摘到真正的虎耳草的翠翠终于从梦中走向了现实里,可谓迈出了回应傩送爱的第一步,却因此错过了与傩送千载难逢的相见机会。试想,如果两人这次见面以后,傩送办货回来再次过渡时,翠翠还会像小兽物见到猎人一样,回头就跑吗?恰恰是翠翠去摘虎耳草的原因,使傩送误以为翠翠故意躲着他,认为自己在岩上唱了一夜歌是做了傻子的蠢事。这种梦与现实的错位直接导致了傩送在父亲的压力下离家出走,让两个有情人最终天各一方。实质上,两人都在努力使对方知道自己的心,然而现实却总是在两人之间布满着荆棘,从而形成了隐伏在朴实文字背后的悲痛,这就是沈从文致力要表现的“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小小的虎耳草正是以其丰富的内涵引导情节深入新的层面,体现了足够的穿透力,发挥了虎耳草在文本结构上较之其它意象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虎耳草因爱而生,代表着简单却有力的爱意,构成了文本奇特而独异错位,成为情节发展不可替代的因子,增添了文本的朦胧美,实属文章中的点睛之笔。
  
  注释:
  [1]黄晋凯等编.《关于意象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46
  [2]沈从文.《新湘行记》——《沈从文别集 边城集》.[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71
  [3]黄晋凯等编.《哈姆莱特》——《象征主义·意象派》.[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24
  [4]凌宇.《沈从文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29
  祁培,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学生。本文编校:晓苏
  

《边城》里虎耳草意象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