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备考过程中,我们出了这样一道训练题: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现实生活中,而现实生活往往有这样那样的缺憾。于是,我们每个人又生活在一定的理想生活中,这种理想的生活因人而异,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使我们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我们感到生命的美好。这种向往,也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之一。那么,你生活中有怎样的缺憾,因而你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呢?读了上面的文字,请你以“我向往这样的生活”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要写成诗歌)这次作文命题,就是想考查学生的思想素质,是否关注生活,是否关注自我心灵的健康成长,是否具有改善自我的能力,是否具有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而笔者在这次作文批阅中发现,只有那些敢于说真话、表真情、诉真理的作文才体现出较高的思想素养,同时又以真情实感的大胆表露而使作文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邓明明的《农妇 山泉 有点田》即是一篇难得的美文,小作者以“我手写我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率性而真诚的心灵世界。
农妇 山泉 有点田
浮华现世,高楼林立,站在任何一座摩天大楼的顶端,俯看车流、楼群、行人,我都常常会感到这个民族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前进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工业文明为我们带来了发展的加速度。作为刚满十八岁的青年人,如同身边的同龄人那样,我常常会为自己生逢其世而感到庆幸。
这是一个需要立大志、创大业、开拓人生的大境界的时代。我身边所有的声音都在催促我去实现我人生的最高价值。可是,分明有一个声音始终在心底回荡,它轻声说:回去吧,做一个快乐的农夫!
人是自然之子,怎能不去亲近自然!为学业整日忙碌奔波,虽然我从不以学习为苦,但总觉得缺失了什么。到底缺失了什么?是海子描绘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境感染了我,还是庄周“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绝对自由诱惑了我?都不是。最让我心怡的是隐士陶渊明的理想生活。
我向往这样的生活。这里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恬美,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随性,有“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的亲切,有“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的真率,当然,这里更有“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的欣慰。我向往的就是农夫的生活!
我向往这样的生活。有个不算美丽但淳朴的妻子,有几处“清莹秀澈善鉴万类”的清泉,有几亩属于我的刚够养家的农田。我日出而作,有妻子凝视的目光相送;日落而归,有粗茶淡饭在灶间温温地热着。山风吹乱了我的头发,山泉濯清了我的赤足。我每天都能真切地把握这个家园跳动的脉搏。
我向往这样的生活。农事之余,我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去看望年迈的父母,我要将他们早已种在我心里的白发一一拔除,我要将灶间的柴火烧得很旺,每天为他们熬一锅米粥,并亲自端奉到父母床前。我还要在他们膝下垫起一个小方凳,帮他们揉搓肿胀的腿。而父母始终以宽厚慈爱的目光注视着我,让我感觉自己又回到了蹒跚学步的童年。
我向往这样的生活。与几个贴心之友常常小聚,也许无酒,但一定有歌,也许无宴,但一定有诗。我们倾心交谈或静默无语,无论怎样,都收获双倍的快乐。于是我发现,美酒并不重要,佳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交谈能给我足够的时间来思索,让我体会到被人懂得和欣赏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幸福。
我向往这样的生活。陶渊明在田园轻嗅菊花,眺望南山,我在山林间徜徉忘返,身心仿佛不属于我自己又好像不属于任何事物,可以漫步,可以狂奔,在明月与清泉间,人更容易看到自己。构建一个淡定平和的内心世界,它将强大无比。没有惶惑不定,只剩下宁静与安然。
这就是我向往的生活。它并非不可到达。我的心已在这个温暖的初夏,坚定地启航。
首先,文章的第一个亮点就是以记实的生活显示了朴素的真理。“人是自然之子,怎能不去亲近自然!”小作者的这声对自我心灵的质问让人为之一震。这一声质问,犹如远山的呼唤,将我们尘封已久的记忆唤醒。有多久了,我们离开我们这个种族的本源?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作为自然之子,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其实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社会如何进步,无论文明发展到何种程度,无论人们享受着多么富裕舒适的生活,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一切和谐的本源。对此,生活在现实社会的成年人会做如此思考,我想,对于整日埋头学业的高中生来说,对大自然的渴望也应当深埋在枯燥的课程表中,隐藏在三点一线的生活轨迹中,每一颗健康而年轻的心灵都会在某一个恰当的时候聆听到这一声呼唤。可贵的是,我们的小作者就是生活的有心人,他将这次作文话题唤醒的内心需求真实地表露出来,从而打动了读者的心。他在作文中深情地写道:“我向往这样的生活。这里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恬美,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随性”,“山风吹乱了我的头发,山泉濯清了我的赤足”,这里“有几处‘清莹秀澈善鉴万类’的清泉,有几亩属于我的刚够养家的农田”。虽然这些动人的描述是源于作者的理想生活,但这种描述相当贴近生活本身,那么真实和感人,是借想象的口吻描写真实的场景,完全可以看作是用纪实的手法反映自己对生活的向往,它与以幻想、虚构的方式反映内心的追求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这种需求是共性的,是普遍存在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当今社会的迫切需求,是我们追求的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也就是说,小作者的这种生活理想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显示的是一个朴素的真理。
作文中还表达了对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的向往。作者借用陶渊明的诗句说道:这里有“‘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的亲切,有‘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的真率”,这是小作者对与邻居和谐相处的向往。“我日出而作,有妻子凝视的目光相送;日落而归,有粗茶淡饭在灶间温温的热着”,“父母始终以宽厚慈爱的目光注视着我,让我感觉自己又回到了蹒跚学步的童年”。这是作者对与家人和谐相处的向往。“与几个贴心之友常常小聚,也许无酒,但一定有歌,也许无宴,但一定有诗。我们倾心交谈或静默无语,无论怎样,都收获双倍的快乐”,这是作者对与朋友和谐相处的向往。孔子说,“泛爱而亲仁”,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宽容爱人,这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由此可见,小作者的生活理想,充分体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热爱,也体现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2007年湖北省“高中作文教学与评价”研讨会上,与会者指出了当前高考作文中出现的许多普遍性问题,其中第一大通病就是内容空泛,空洞无文。写议论文高谈阔论,从西方哲人谈至中国先贤,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全都纳入笔底,仿佛一老学究在书斋里谈论宇宙人生。虽时有片言惊人,但多是拾人牙慧。写记叙文则乱编故事,情节荒诞不经,还美其名曰“想象丰富”,殊不知给阅卷老师的感觉是不着边际的胡编乱造,因为这些脱离考生实际体验的东西一看就显得十分幼稚和矫情。更有甚者,有的同学的文章空洞到你看半天都不知道他在写什么,要表达一个怎样的主题。
在本次话题作文训练中,我也痛心地看到了假、大、空的作文仍然有不小的市场。例如,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我向往这样的生活。人人发奋刻苦,人人精神昂扬,人人为了中华腾飞大计尽心尽力,努力提升中华民族的素质。中国人不再慵懒,中国狮不再沉睡。诺贝尔奖接二连三被中国人摘走,海外留学的人学成后不再定居海外,而是为祖国的腾飞贡献出自己的价值。”这篇文章除了空喊口号外,几乎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虽然从思想境界上讲,文章的立意不可谓不高,但内容的空洞和语言的贫乏实在无法让人有兴趣读下去。还有一篇作文是这样写的:“我向往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的世界。农人悠闲地劳作,女人畅快地唠嗑,孩子快乐的唱歌。我向往一个没有污染的世界。天永远是蓝的,是清澈的透明的蓝,地永远是绿的,是令人心旷神怡的绿。我向往一个没有战争的世界。巴以冲突不再发生,黎巴嫩人民得到安宁,朝鲜和印度停止研究核技术,美国不再推行霸权主义。”这篇作文貌似关心国计民生和时政要闻,实则是内心虚空无物、笔下杂乱无章的典型表现。以上列举的两篇作文都犯了作文的大忌。一味地追求思想境界的高远,却不重视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只能导致声嘶力竭地空喊口号,实则欲盖弥彰,恰恰暴露了思想的贫乏苍白。这样的作文怎么可能不得低分?
[##]
与此相反,《农妇 山泉 有点田》的作者以诚实的心态说真话,成为文章的第二个亮点。
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幸福的指标往往是外界的、他人的标准。比如一个人觉得繁忙的工作带来的充实感是幸福,但是,如果他身边的每个人都认为他的生活非但不幸福,甚至是不幸的,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向往安逸、富足的生活,并以之为幸福的必备条件,而不符合这个条件的,当然就理应归入不幸一类,久而久之,这个人多少会对自己的幸福观产生怀疑,甚而有可能认同了他人的观点。其实,这个社会对理想中的幸福生活的界定具有趋同性,个人对幸福的认同在其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因而很多时候人们是为别人而活,从而迷失了自己。时代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不少人开始强调个人对生命的感受,注重生命个体自身的体验,懂得幸福与否不是由外界社会或他人,而是由自己决定。在这次作文阅卷中,我惊喜地看到了这篇题为《农夫 山泉 有点田》的文章,作者毫不讳饰地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生活理想,显示出思考的理性和深度。从作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把理想生活定义为内心的一种需求,充分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以个体的幸福指标为参照系数,大胆表露出幸福是一种内心的感觉,是宁静、祥和的情绪状态,他希望远离都市的繁华,回归自然的温暖怀抱,感受做一个普通人的幸福生活,无需去听别人说什么,更不用理会这种生活在他人眼里是多么可笑甚至荒唐,只要这种生活满足了自己的情感需求,哪怕是做个农夫又何妨?他在文中为我们极力展现做一个快乐的农夫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有一个纯朴的女孩做妻子,可以随处聆听山泉的淙淙声,拥有一块不大但属于自己的农田来养家。在这里,可以与父母共叙天伦之乐,可以与朋友倾心交谈,可以到大自然中体会与万物和谐相处的快乐。小作者大胆而坦诚的表露,让人感受到他对自己内心需求的了解和坚持,他是一个十分有主见、有个性、有理性的青年学生,展示出二十一世纪高中生的独特风采。这样的作文就是我们最渴望看到的一类文章。高中生的作文应当大胆表露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而不能误认为只要拔高作文立意,写得越无私越忘我就越能得高分。殊不知只有坦诚的心灵表达的情感才具有震撼力,只有敢于说真话的作文才可能得高分,那些假、大、空的文章无论怎样刻意掩饰使用的都是低劣的障眼法,最终难逃阅卷者的法眼。
这里也许有人要说,在当今政治清明、社会和谐发展的年代,小作者却表露出对陶渊明式的生活的向往,这是否体现了消极的人生观?难道他就不怕自己的作文被视做思想消极、境界不高而判低分吗?说真话是要冒风险的,万一你的真话不合老师的“口味”怎么办?
首先,这种想法存在一个误区,有些学生幼稚地认为作文写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是否符合阅卷者的审美标准,从而以应付或猜疑的态度对待作文。他们按成人社会的模式来应付,言不由衷,说的不是他们真实的思想,也不是他们的心理、他们的身份、他们的情感所应表达、所能表达的内容,从语言到情感到形式都跟他们的生命状态相差甚远,用自己的笔写别人的话,“编、造、套、抄”大行其道,殊不知这样做恰恰弄巧成拙,反而因为言不由衷而屡屡在作文考试上大败而归。其实作文是提供给学生的一个抒发真实情感的平台,说真话是第一要义,敢于坦露最真实的内心状态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阅卷者的尊重,真实的东西永远具有不可替代的震撼人心的魅力。我们的学生应该相信自己有能力以一颗坦诚的心灵打动他人,要知道矫情的东西总是经不起推敲的。
这种想法的第二个误区是,有些学生天真地认为作文只要贴上政治标签,多写进些名言警句式的语言,就能显示自己写作的思想功底,其实不然。作文考试既然是考查学生的思想素养和思维品质,就会以极大的宽容对待学生真实的思维状态和思想的多样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就明确鼓励学生要敢于说真话。以这篇习作为例来看,作者是发自内心的向往那种田园的自给自足的生活。物质生活达到温饱即可,精神生活却异常丰富多彩,而这种精神生活并非表现在形式上的变化多样,而表现为内心强烈的充实感。我们并不会对这种貌似消极的人生理想轻易予以否定。固然,我们向来是提倡积极用世的生活态度的,一个人若是处于青年时代,更应立此大志。追求、获得,再追求、再获得,如此递往,进取心使个体和社会都得以推动向前。而淡泊出世,追求宁静祥和的生活,总是与消极遁世混为一谈,从而被主流社会生活所否定。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思想自由和对理想的选择应当被尊重。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现实生活尤其是心灵需求。在社会主流评价体系面前,生命个体也应该被尊重,允许它有自己的光彩,有自己对生命意义的注解。不必将这种生活选择放在评价体系面前称量它的份量。更何况,这种选择并不是消极遁世,它是远离世事纷争,关注自己的心灵感受,也就是说,他追求的是为自己煲一碗心灵的鸡汤,而并不在乎别人都在说什么东西最可口。这才是对幸福的理性定义,幸福就是个体的一种感觉。这篇文章恰恰以其敢说真话的勇气得以展现一个多彩的心灵空间,而其成功正得力于此。
以朴实的语言表真情,是这篇作文的第三大亮点。文章的灵魂在于情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为情真,文章才拥有血肉生命。喜怒哀乐,怨愤忧愁,爱憎好恶,褒扬贬斥……唯有“情动于中”,方能“形之于言”。狄德罗也说过,“若是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
小作者就是以隽永而深情的笔向我们倾诉了他对宁静、安定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小作者正站在青春的门槛,意气风发,“作为刚满十八岁的青年人,如同身边的同龄人那样,我常常会为自己生逢其世而感到庆幸”,作为同侪中的佼佼者,他说“我从不以学习为苦”,可见对校园内的学业竞争他也能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对于自我精神世界的构建却更为重视。他在文章中写道:“这是一个需要立大志、创大业、开拓人生的大境界的时代。我身边所有的声音都在催促我去实现我人生的最高价值。可是,分明有一个声音始终在心底回荡,它轻声说:回去吧,做一个快乐的农夫!”这是多么难得的一种自醒的心态,而这种真情始终流淌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这里有对劳动的热爱:“我日出而作,有妻子凝视的目光相送;日落而归,有粗茶淡饭在灶间温温地热着。”用自己的双手养活家人,就是用勤劳和踏实经营自己的小家,这不正是对劳动最朴实的热爱么?我因小作者的这份真情而动容。这里也有对父母的拳拳之情的表达:“农事之余,我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去看望年迈的父母,我要将他们早已种在我心里的白发一一拔除,我要将灶间的柴火烧得很旺,每天为他们熬一锅米粥,并亲自端奉到父母床前。我还要在他们膝下垫起一个小方凳,帮他们揉搓肿胀的腿。”老实说,这是文中最让人动情的一段文字。为父母熬粥,为父母在膝下垫上小凳,为他们揉搓因积年劳作而肿胀的腿,这样的细节描写多么真挚而形象,怎能不让人想起自己的父母和他们为我们的种种付出!抒写真情的文章不是浅薄的直抒胸臆,而要有感人的健康的细节,以感性化的生活细节构筑生活画面。小作者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在文章最后,作者这样写道:“我在山林间徜徉忘返,身心仿佛不属于我自己又好像不属于任何事物,可以漫步,可以狂奔,在明月与清泉间,人更容易看到自己。构建一个淡定平和的内心世界,它将强大无比。没有惶惑不定,只剩下宁静与安然。”这是一种对构建自己强大的心灵家园的热切渴望。做个农夫不是目的,而是借此表达对“宁静与安然”的内心世界的向往。前文所表达的所有感情在这里找到了注解,对自然的向往、对和谐家庭的向往,对亲情的向往,都源于生活的热爱和对充实的精神家园的渴望。这种真情,无需华丽的藻饰,只需用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作文,就是要呼唤真情的回归。
谈到这里,文章中有一处隐笔的处理颇为耐人寻味。作者并没有明确阐述生活中具体的缺憾是什么,但是,我们从文章中不难看出,小作者的生活缺憾来自于心灵的孤独感,来自于外界对高中生心灵关怀的缺位。他们处于心理年龄即将成熟的时期,与父母朝夕相处却难以沟通,身边同学如云却缺乏真心的交流,生活忙碌紧张却缺少与自我心灵的对视。这样看来,小作者的理想选择也许并非仅仅做个农夫,而是对释放自我、体会亲情、沟通心灵的理性追求,渴望的是重建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其思想上的慎重选择。面对这声真切的呼唤,我想也许应当反思的,还有我们和这个社会吧。
刘道德,湖北省襄樊市第五中学语文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