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7年第9期 ID: 81909

[ 程淑贞 文选 ]   

关于中考语文探究题的认识与思考

◇ 程淑贞


  自2004年新课程国家级实验区第一次中考以来,一种新的题型正在成为近几年语文中考命题的亮点,这就是探究题。探究题的命题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课标指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1)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2)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3)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4)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资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5)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6)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差异。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可见,近几年来探究题的大量出现是顺应新课程的必然。
  
  一、探究题命题的形式及出现的范围
  
  从近几年各省市中考试题来看,在试题的各个模块部分都可以出现探究题。有的题明确标出“探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语文实践活动”等字样。有的题不标明,但从试题的内涵来看,仍然是探究题型。而且从形式上说也是各种各样的。下面是几个题例。
  题例一:福建厦门2005年题。
  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一次以“好店名”为主题的调查研究活动。下面是你和班上同学搜集来的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好店名”及其简要说明:
  “载人舟”(鞋店名。把鞋子比喻为载人之舟。)
  “玉壶缘”(茶叶店名。“玉壶”出自名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光合作用书房”(书店名。把读书、吸收知识的活动比喻为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家和”(家具店名。令人联想到“家和万事兴”,联想到“家”最重要的是亲情。)
  “稻香村”(饭店名。借用辛弃疾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
  “百草”(中药店名。让人联想到神农尝百草,联想到该店的中草药种类繁多。)
  (1)你认为好店名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什么?请以上述“好店名”为例加以说明。
  (2)班上王虹同学的舅舅待人热情,理发技术不错,他在小巷深处开了一家个体小理发店,店名叫“环球高等发院”。大家都觉得这个店名不好,想帮他换个好店名。请你也帮忙拟出一个合适的店名来。
  题例二:陕西省2006年题。
  请你参加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学习活动,并完成下列题目。
  (1)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填写相应的节日名称。
  ①农历九月初九日,有敬老和登高的风俗。()
  ②公历5月第二个星期日,用康乃馨花表达感恩之情。()
  (2)请根据下表显示的调查结果,回答下面问题。
  
  ①请简要概括青年人对中国传统节日和“洋”节日的认同情况(不超过25个字。)
  ②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请谈谈看法。
  ③结合“相关链接”,就如何“保卫”传统节日提出你的建议。
  相关链接:
  a.早在一千多年前,从中国起源的端午节就传到了韩国。从1967年开始,“江陵端午祭”就被韩国定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受到国家的保护与扶植。后又经过20多年的精心准备,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于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无形文化遗产”。
  b.2006年春节前夕,著名民俗学家高有鹏教授发表了《保卫春节宣言》,提出要保护春节等民俗节日和传统文化。他认为,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传统而且是一种尊严。针对韩国的“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他认为“这既是中国文化的光荣,也是我们这一代的尴尬”。
  c.一些传统节日的衰微不是因为节日本身太过陈旧,而在于我们的生活模式发生了变化。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弘扬而言,真正有用的永远是我们愿意并能够将之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题例三、北京市2006年课标B卷10题: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了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支出情况。下面表格反映的是部分资金的支出情况,阅读后回答问题。
  
  (1)从表格中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2)根据得出的结论,谈谈你的感受。________
  还有的是把探究题放置在了阅读板块。如下面的题例:
  题例四:浙江省嘉兴市2006年阅读《北京的古柏》第17题。
  请你综合下列有关资料,结合自己平时积累,探究种植松柏的特点和用意,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①在明代的永乐、嘉靖年间,修建了很多皇家祭祀的坛庙,在这些坛庙里广植长寿常青、木质芳香、经久不腐的柏树。
  ②圣月坛公园地处城市西城区,是古代帝王祭祀月神的地方,是市内名胜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园内种植了大量松柏树木。
  ③孔林,是孔子及家族的专用墓地。林道两旁苍松翠柏,如龙如虬,夹道而立。林内树株经历代种植、保护,松柏苍郁,古木参天,形成了一个人造大园林。
  ④有钱有势的家族,墓地里多种植松柏,这些家族的墓地,苍松翠柏环绕,别有一番景致。
  江苏省常州市2005年的文言文阅读题,也带有很强的探究色彩。
  题例五:阅读《曹刿论战》选段的23题。
  阅读短文《用兵八法》,结合上文内容,完成文后问题。
  用兵之法:高陵(山头)勿向(仰攻),背丘勿逆(迎击),佯北(假装失败)勿从(追逐),锐卒勿攻,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勿食,归师勿遏(è阻击),围师(包围敌方部队)必缺(让条出路),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军)勿迫(逼迫)。此用兵之法也。
  (选自《孙子今译》)
  (1)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短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
  (2)结合长勺之战,对“用兵八法”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湖北宜昌市2005年的试题结构有很大的变动,除了前面留出3分的书写题,剩下的全部是阅读和写作。其阅读一是按材料的排列分别列出4则材料,两首古诗,一副对联,一篇文言短文,然后是7个小题,题目也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也是一种探究类型的题。其阅读二也是选了4则材料,一个是舒婷《民食天地》中的一段故事;一个是汪国真的诗《希望你活得潇洒》;一个是金庸《笑傲江湖》里的两段文字;还有是刘征《我的爱好》里的一段文字。然后是出了6个小题。其中有的题目带有探究意味。如题6:
  这四段材料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美。校刊编辑要把这四段材料一起收录在某一个栏目里,现在请你为这个栏目命一个恰当的名称。
  这个题目要求把这四则材料的共性找出来。需要综合而深入地探究才能提纲挈领地命名。
  宜昌市当年的写作部分也体现出探究的意味。如作文2:
  请再次品读“阅读”部分第一大题中提供的四段材料。设想有这样一座小屋:它具有四段材料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环境美。请你根据材料表现的意境进行合理构思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对你设想的小屋及其四周景物进行描写,写出诗情画意,写出那山、那水、那木秀、那花香、那屋净、那鸟鸣……
  题目:我梦中的小屋。
  要求:字数在350个左右;如果写诗,不少于20行。注意,不要翻译原文。
  对于这个题目,考生需要对前面阅读材料表现的意境进行合理构思想象,而自己设想的小屋必须与阅读材料表现的意境相吻合,这就有了探究的要求。
   [##]
  
  二、探究题的特点
  
  从以上题目来看,和我们以往所出的开放性题目似乎很相似。那么开放性题目和探究题有什么不同呢?
  探究题是开放性题目中的一种。我们对开放性题目所持的观点是:只要答案是不惟一的,允许学生有多种答案和表述的,就称之为开放题。像我们平常所见的不限制答案的背诵默写、仿写句式、联系内容回答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等语言积累一类的题目,也都属于开放性题。而探究题是专指开放性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建议或鉴赏评价等的题目。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探究学习语文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探究题具有这样的特点:
  1、取材广泛。古今中外可以无所不包,各种各类报刊资料、文学著作、文化典籍、通俗读物、生活中的某一事件或现象,也都可以作为探究的材料。而且也不限于文字材料,甚至于可以是漫画、照片、图表、数据,等等。
  2、思维考查要求从文本材料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并写出思维的结果,有的还要求解决问题。
  3、注重创新性、实用性和实践性。
  4、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大势。如2005年题里反映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纪念,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事件;2006年题又有三峡工程的进展情况、各省市有关当地的新闻报导,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等等。2006年4月28日是世界读书日,所以去年的综合性学习或者探究题有很多是关于读书方面的。
  5、题干材料信息量大,视野开阔,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答题空间。但也强调从材料出发,以材料为答题依据。因此有一定的审题难度。
  6、题型呈现方式注重综合性。探究题和综合性学习试题有联系又有区别。因为综合性学习是很宽泛的一个概念,有学习目标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学科之间的综合,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课题策划、活动时间安排、活动流程、成果展示等等。在有限的闭卷考试中当然很难全部测量,一般都是转换为可以操作的对于学习活动的描述方面的考查。而探究性试题作为综合性学习中的一部分,侧重的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对试卷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整合与分析,探究和发现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的能力。例如四川省乐山市2006年题:
  读书,是精神的享受;读书,可以吸收无尽的营养。读书,能激起你心中的波浪;读书,能使你狭窄的心灵逐渐变得宽广。
  你一定喜欢读书。
  ①谈谈你在“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担负的任务及完成情况。
  ②请为你所在的班级设计一份开展“读书报告会”的活动方案。
  像这样的题目,我们可以称为综合性学习试题,但不能叫探究题。
  
  三、探究题的命题方式及考查要求
  
  命题一般形式?押
  (1)列出几则材料(材料一般是课外的,或出自报纸杂志,或出自于一些文化类的书籍,几则材料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
  (2)给出一份表格,一组调查数据,或者是一张照片、一幅漫画、一个图形等,并配有相应的提示性文字。
  (3)命题要求考生对给出的几则材料或图片数据等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其所表示的意义,并且写出自己的发现(有时还要求写出探究过程),也有要求写出对策的,如提建议。
  也有的探究题直接对阅读文本进行探究,不再另外出材料。
  探究题考查的能力点是:
  (1)对材料的把握和整合能力;(2)寻找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3)联想、想象与实践、创新的能力;(4)归纳概括综合表述的能力;(5)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对材料中的事实、观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质疑评价能力。
  
  四、探究题出现的意义
  
  探究题的大量出现,使中考的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使我们的考试命题思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也真正体现出了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对我们语文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举一个例子。《读者》2004年第20期有篇文章叫《历史题该怎么考》,谈到考试的事。之所以举历史的例子,是因为历史和语文是相通的,探究题要求对材料做分析探究,这与历史学科新课程要求的重在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做出分析的能力是相一致的。文章中提到日本的一份历史考试题:“日本跟中国每一百年就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又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且不说日本教育中那种不分是非的完全利己主义的思想渗透,令人更为关注的是他们试题的考法,和我们截然不同。关于这段历史,我们常见的考试题是:甲午战争具体爆发的时间、地点、原因、结果怎样?签定了什么条约?割让了多少土地?赔偿了多少银两?
  比较两种题,日本侧重的是把握战争的规律和战争对未来的影响(抛开其政治因素不谈),并且这一切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发现和陈述,陈述的时候要结合实际,分析和判断要合乎逻辑,有支持论点的依据。而我们在过去是侧重于具体知识点的记忆,以及对历史事实的意义的贴标签式的记忆。对学生的理性思维的形成究竟有多大帮助,值得怀疑。
  中学是理性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该如何引导值得研究。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和过去的教学大纲大不一样,有许多地方提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然而从我们教学上来看,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还远远没有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好多课看上去挺热闹,很民主,其实毫无实效。
  美国学者波斯纳先生曾说:“经验+反思=成长。”我们现在的教学,重视让学生体验,这很好,但反思不够,体验仅仅停留在表层,而且也经常是脱离文本的自说自话。就是这种表层体验,老师也仅仅是说“好”“棒”,缺乏让学生进一步思维的点拨。这样的课堂教学,导致学生连文本都没有读懂就忙着搞所谓拓展,所谓联系实际,其实不过是主观主义的空话、套话,缺乏以证据支撑观点的理念。
  我们在2005年5月曾经搞了一次教学调查,出了一份测试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阅读下面一则报道,完成后面的题目。
  千亩树苗初长成 无人来买树农愁
  本报讯(特约撰稿人 吕乃成) 时下正是植树造林季节,本是农民卖树苗的好时候,但夏县100多户种植黄金槐树苗的农民却发了愁。
  3年前,运城地区多用黄金槐树苗作美化城市建设树木,很是紧俏,于是夏县百余户农民纷纷投资,少的种一两亩,多的种了几十亩,全县黄金槐种植面积达到上千亩。然而3年过后,黄金槐树苗长到可以卖的时候,却卖不出去。现在,已有部分农民含泪把树苗砍掉。
  (《山西晚报》4月7日经济版)
  1、从上面这则报道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至少提3条)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信息是什么?
  2、看了这则报道,你能够给夏县这100多户农民提供什么帮助吗?如果能,请把帮助的具体内容或措施写下来。(请你开动脑筋,发挥你的聪明才智,你一定会想出办法的)
  这是一道探究性的语文实践题,考查的是学生寻找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联想、想象与实践、创新的能力。阅读材料是从当时最近的报纸上选出的一则消息。没有语言障碍,读懂应该不成问题。而只要读懂,从中筛选几条信息也应该不困难,要求三条就可以了。里面的信息很多,可以列出几种:
  浅表信息:
   [##]
  1、夏县100多户农民种了大量黄金槐树苗,如今卖不出去;2、三年前黄金槐树苗很紧俏;3、三年前运城地区用黄金槐树苗作美化城市建设树木;4、有的农民已经含泪砍掉了树苗。
  隐含信息:
  1、如今运城地区黄金槐树苗市场已经饱和;2、这100多户农民急需帮助。
  深层信息:
  1、农民在种植方面带有盲目性,缺乏预见;2、农民种植心理受经济因素制约;3、信息不畅通是现今农民的致命伤;4、农民缺乏对市场规律的宏观把握能力。
  帮助的办法,是开放性的,只要有道理,确实是针对这则消息中农民们的需要而做的实事都可以。帮助可以是帮助眼前急需的,如帮助联系买主,找有关部门帮助解决,找电视台帮助扩大宣传,也可以帮忙写广告。等等。也可以为农民的未来提建议,如提请有关部门帮助农民建立市场信息通讯网络,开辟市场等等。
  就这样一则短消息,相当一部分学生得了0分。还有很多学生答得笑话百出,试举几例:
  1、我从文中看出,农民们思想觉悟太低,滥砍滥乏,破坏环境。
  帮助:应该加强教育,让他们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我看现在的农民眼界太窄,只顾眼前利益,把好好的树苗都砍掉了。即使卖不出去,也能美化环境啊。
  所以应该教育农民把眼界放宽,不要砍树,而是应该把树苗移种到山上,培养成树林,可以成为美化环境的一道风景。
  3、农民不珍惜自己的劳动,因为卖不了就砍掉。应该懂得废物利用,树苗卖不了,还可以做家具,一样可以卖钱啊。
  4、农民不应该砍树,应该把它们捐给国家,送给需要的人。
  这些答案说明这些学生根本就没有读懂这则消息。更让人遗憾的是好多农村学校的学生也是这样答题。反而城镇的学生这道题答得还相对好一点。我们的新课程要求的是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的语文实践能力。连这么一则短消息都看不懂,既发现不了问题,更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甚至对自己身边的生活都无动于衷。上面这几个答案,看上去好像一个个挺关心社会的,重视环境保护,其实都是大话套话空话,根本就不对路。反映出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欠缺所在:对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培养的忽视。
  所以我们说,现在中考测试中各种探究题型的大量出现,使中考的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丰富了我们的考试内容,标志着我们的考试命题思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也真正体现出了新课程的改革精神。
  而更重要的是给我们的教学一个很好的导向,让我们知道,该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程淑贞,教科院研究员,现居山西太原。
  

关于中考语文探究题的认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