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6年第9期 ID: 81436

[ 王庆兰 文选 ]   

隐痛:正本清源话创新

◇ 王庆兰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什么是奇文呢?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吸引读者,令人赞不绝口、流连往返的佳篇妙作。创新不一定能出奇文,但奇文一定是创新之作。没有新颖之处,奇从何来?为了对中学生创新作文有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我收集了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满分作文。细细分析一番便不难发现,那些奇文妙篇,或在内容:选材新颖、独辟蹊径;或在角度:一粒沙中见世界,切入点巧妙异常;或在形式:谋篇布局高人一筹;或在语言:飘逸俊秀,一气呵成,酣畅淋漓;或在思想:深刻透彻,发别人所未发,想别人所未想——奇文毕竟是奇文,出类拔萃,非普通学生所能及。但作为一个榜样,能给我们许多启发,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也是可以走近的。
  走近奇文,从创新开始!
  何谓创新?创新是当前的热门话题,似乎成为一根解救中学作文教学的救命稻草。1998年出现了“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且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接着1999年出现了至今延用的“话题作文”高考模式,且眼前并无被取代之势。它向我们明确地传达着中学作文教学急需创新的重要信息。一时涌现出了许多创新方法,譬如轻松作文、快乐作文、情境作文、绿色作文等等。看着这些方法,我曾一度激动,名字太诱人了!然而,真正提高中学生写作水平并非一朝一夕的轻松、快乐之事。当创新本身成为目的,学生也就越来越沦为工具和手段了:不是学生高举创新这面大旗奔向幸福的阅读思考写作生活,而是考试和教师想利用学生来证明创新本身的力量。这时,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学生激情的飞扬、个性的彰显,看到的只是学生为创新而创新,为形式而形式的花里胡哨的习作。
  写作又叫创作,它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所谓创新作文最多只能看作是个强调,或许就是针对目前中学作文的惨状。
  
  一、思想的缺席,折断了写作的翅膀。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多么脆弱的生物啊,是思想让我们强大起来!如果没有思想,那就一定是“人关在笼子里,老虎们挎着照相机在笼子外面参观游览”。(弗罗姆语)
  作文就是表达我们的生存感受,是我们所思所想的凭借。表达什么呢?我们看到、听到和想到的东西。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表达出来呢?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天生有一种表达的欲望。音容笑貌、言行举止甚至衣着打扮等等实际上都是表达,都是在向外界传递着关于自身的信息。书面表达则以其超越时空限制和更为细腻、深刻、丰富等特点而成为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笛卡儿的名言“我思故我在”,为人类开启了一个探讨生命存在的论证空间,其所强调人之存在,不只在于身体的存在,更重要的是“我在”乃在于“思想”的存在。面对平庸繁琐或单调的日常生活,我们可曾扪心问过自己: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人?我每天在做什么?我做得怎么样?我这样做值得吗?怎样做会更好?从对这些问题的思索和拷问中,我们就能保持心灵的觉醒,行事的清晰,思考的持续并真切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我们应该习惯通过思索,来彰显、表达我们的存在!
  (一)在思想的深度和丰富性上,我想着重强调批判力和想象力。
  1、批判力
  批判是独立思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思考就应该是个性化的,批判就无法回避。但批判也不能狭隘地理解,从而厌世、颓废。现在许多学生在向一些网络作家和少年写手乞灵,文中充满了悲观感伤的气息,这是应该注意的问题。就《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而言,它至少包括三层意思:(1)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2)批评,如自我批评;(3)分清正确的和错误的或有用的和无用的,去分别对待。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为了更美好的生活,为了建设自己的人生理想,我们需要批判。
  中学作文教学目前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思想。如起承转合的行文结构、通顺规范而不乏生动老练的语言、必要的表现方法和手段乃至书写的工整和卷面的整洁等等;尽管也有立意的要求,但不是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中分析思考出来的自己的见解,而是命题者事先寓于题目或材料中的结论且大多流于空洞,比如爱国、亲情、友情、助人为乐、一分为二地全面地看问题、追求坚韧的品格、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等等,这些观点放之四海而皆准,根本无法证伪,当然也就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只要举一些现成的例子,然后说一堆大话、空话、套话就够了。为此,我曾可笑地为同学列举了一个写作的基本套路。第一段:提出问题、论点。第二、三段:道理分析、事例证明(比如运用诗词曲赋、名人名言,力求旁征博引)。第四段:联系实际,进行升华,或以小见大。
  在先前的语文教育中,批判意识是很少触及的。这就势必要求我们重新以作文的角度来认识“批判意识”。高中教材中钱锺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为“批判意识”的切入做了一个很好的启发和榜样。我们教师终于可以借机教育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我们的生活。生活不能只描述成玫瑰色的梦幻。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教会学生以正确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就不至于一面对挫折就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和挫败感了。
  “批判是对既定规范的怀疑和反思,从真理意义上讲,思想的价值也就在于质疑和批判,在于它的现实的针对性。而目前对学生思考有所表现的议论文,却不是注重思考,而是注重论据的堆积,以摆材料代议论,人为地制造排比,生硬地增加事例,缺乏现实针对性,是一种虚假的思考,抽象的思考。一次议论文的经历,不是一次刻骨铭心的和不合理现状斗争、追求真理的行为,而是虚假地树立一个假想的敌人,然后借助空洞的语言赤手空搏。”《新作文》主编赵学文进一步指出,在思想单一的前提下,学生作文的情感必然是单一的,缺乏生命的灵动和鲜活色彩。从作文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新鲜的散发着无限热力的生命,而往往是平面的具有统一模式的仿佛在同一把剪刀下裁出的纸人。不敢倾诉心底生命的律动,不敢正视个人的隐私,不敢喊出爱与恨。不同时代的人面临着不同的来自自身和外界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特定时代的个性,也有历史的和人的共性,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中学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作文就是思考的显现。所谓创造,主要是指表现在作文中的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见解:只要是自己的,就是创造;也只有是自己的,才是创造!没有怀疑和批判就不会有创造,没有真思考就不会有怀疑和批判,没有真问题就不会有真思考,不去关注现实人生怎么会发现真问题呢?而没有真问题和真思考,要作文教学干什么呢?没有思想,语言何用?不能“铁肩担道义”,怎会“妙手著文章”?
  2、想象力
  作文的深度离不开批判意识,作文的丰富性则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南怀瑾说:“人类社会是由两个苹果造成的:一个苹果是牛顿发现的,引来现代文明社会,造就了科学;一个苹果是亚当和夏娃偷吃了,产生了人类,是艺术想象。”学生们在写作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想不开。能否想得开关系重大,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学生的作文能旁征博引、行云流水、妙笔生花,有的作文却干巴巴。借助想象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提高感受和抒发美的能力。想象的孪生姊妹是联想。想象是人脑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改造并创造新的形象的过程。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由此及彼地反映事物间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譬如由一条弧线,你能联想到什么?“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顾城《弧线》)。
   [##]
  (二)怎么样才能想得开呢?想得开有什么方法昵?常用的想象训练方法:
  1、拟人法。运用拟人手法,把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物拟作人,赋予它人的思想感情,人的性格、情趣,使无生命的物具有人的灵性和活力。比如,“听说那棵‘驼背’,在一次台风猛烈的袭击中,挣扎着倒下去了……走完了自己生命的历程。”(《故乡的榕树》)把无思想感情的老榕树当作人来写,他的倒下就像一位老人的倒下,令人感伤。
  2、比喻法。依照人或事物之间在性质和形态上的相似性,在由此及彼的联想的基础上,借对相似事物进行生动具体的想象,尽情展示描写对象的“形”与“神”,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充实、形象生动。如“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第一个例子将林黛玉娇美的容颜、婀娜的体态描述得鲜明动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个例子展示出长江波涛汹涌、壮观奇异的景象,可谓传神之至。
  3、夸张法。不拘泥于事物的常规形态,运用夸张手法,合理放大或缩小描写对象的细部,使事物更鲜明丰满,以此来加深读者的印象,唤起读者的想象。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白发三千丈”,“疑是银河落九天”等名句,可以让我们体会到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4、时空转换法。即跨越时空的限制,突破现实与环境的局限;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让时光倒流或“预支”;让天地浓缩或扩展。例如《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把我们带到了洪荒时代的混沌世界;而很早以前的高考考题《2000年回母校》又让我们提前进入了未来世界。
  5、角色错位法。人生是个大舞台,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场合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如果改换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让他变成与原来完全相反的另外一个人,即角色错位,那么就可以导演出一幕幕新的人间悲喜剧,演绎出一个个新的“天方夜谭”。
  这只是关于想象的一些切入的角度和思路。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更需要依靠平时多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才能文思泉涌,写出有新意,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的佳作。
  
  二、形式不是秘密
  
  近几年高考作文可谓百花齐放,精彩纷呈。文体不限,给了考生选择的自由权和灵活创新的主动权。但自择文体不是不要文体,而是写什么文体就要是什么文体。从语言形式到表现手法到文体都需要不断地创新。但这显然不是什么秘密。在这里我主要就文体的创新运用来谈一谈。综观近几年高考优秀作文,有如下几种文体常被借鉴:
  (1)采访手记。如2002年的一篇高考奇文《生死的抉择——<实话实说>节目笔录》,作者机智地设计了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的一台节目。所设计的四位嘉宾对于登山者的选择的看法不尽相同,有的热情赞扬,有的持保留意见,让一些不同看法在一篇作文中得到反映,在社会上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样以记者采访的形式,别出心裁,鹤立鸡群。
  (2)就诊报告。如2001年《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文章巧妙地将医学知识与所提供的话题中那个抛弃“诚信”的年轻人的言行与思维方式结合起来,生动活泼地表明了自己的见解。其格式为: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确诊方法、诊断过程、医生签名。
  (3)日记。如2002年《临终手记》。文章采用原高中课文《火刑》的有关材料,假托布鲁诺分三天写了被囚、刑讯、法庭宣判三个场面,把布鲁诺为科学而献身,不向神学妥协的主题表达出来。2003年日记体佳作《心扉感悟》,紧扣话题,在好友的偏见和自己的切身体验中,领悟了不能单凭感情的亲疏来认知事物,四天的天气状况暗合了不同时期的心情,使之一气贯通。
  (4)书信。书信是一种相当自由灵活的表达载体,几乎无事不可叙,无理不可说,无情不可表。2001年一篇《给日本首相的一封信》,紧紧围绕“诚信”话题,对日本篡改侵华战争历史的行为进行了义正辞言的声讨,深刻地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和顽固分子的反动本质。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德国为对照,有理有据,针锋相对,笔锋凌厉,批判声讨痛快淋漓。
  (5)影视剧本。2000年话题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一篇优秀作文是《四幕剧》。文章层层递进,说明“生活有许多精彩的解释”。怎样才能有精彩的解释呢?第一幕说明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第二幕说明要有乐观的生活态度;第三幕说明要有人性之光。只有如此,才会拥有第四幕的“真实的人生”。给人以回味,实在不凡。其格式为:幕名、背景介绍、舞台说明、人物对白、全剧终。
  (6)寓言。2001年高考作文问鼎之作《赤兔之死》就是一篇用古白话文写成的寓言故事。其成功之处在于:一是构思新颖。作者以谙熟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安排了识马语的“伯喜”;通过赤兔与“伯喜”的对话,叙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构思独到,想象丰富。二是立意高远,主旨显豁,抒写了人生当择善而从,惟诚信是瞻的志向。三是语言老到。通篇遣用纯熟的古白话,散整错综,明白晓畅,文采飞扬。而这绝非偶然,得益于作者平时广泛的阅读积累,尤其是对三国故事的熟悉。还有过硬的写作功夫和临场作文的机智,值得我们学习。
  此外,还有小小说、诗歌、广告语、会议记录、试卷问答、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都可供借鉴。作为形式的创新它能让读者耳目一新。当然运用我们平时经常训练的议论文和记叙文等常规文体得到高分的优秀作文也有很多,也能写出好文章。
  
  三、有米才成炊:材料的获得
  
  l、多观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储备写作的材料,首先就要学会观察。部分同学缺少观察意识,观察方法模糊,尤其是对细微处的观察容易忽略。观察不仅仅是“看”,而应是“六官齐放”,即眼、耳、鼻、口、手、脑都动。看就看个清楚,听就听个明白,闻要闻得透彻,尝要尝出真味,就是想也还要想出个所以然,想出深度。如果充分利用感官紧扣事物的特点,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观察,在具体写作中还愁没有材料?只怕还需去粗取精,细心挑选,为表达意图服务了。
  鲁迅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要做到准确、透彻,必须“身体力行”,偶尔一次不行,需长期坚持。平时应多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抓住其特征,才能写出好文章。
  诗人何其芳曾热情洋溢地把广阔的生活比作浩瀚的海洋,学习就要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尽情领略大自然的奥妙,去翻阅浏览社会这部鸿篇巨制的无字书,去体悟社会万象的豪放与悲壮。
  2、多阅读
  观人生世相是阅读我们身处世界的无字书。我们更应该阅读纵横千古、累积了人类丰厚智慧的有字书。“学生课外阅读的东西越多,你掌握课内的基础知识就越容易”。(叶圣陶语)我曾多次向我的学生声称:四大名著,你至少挑一本你感兴趣的来仔细阅读,你的语文成绩就能提高一个层次。据我调查,在初中时期就阅读过四大名著之一的,他们的语文成绩、思维能力等方面在同班同学中是优胜者。
  详尽观察,多阅读多思考,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学会做笔记,写日记或观察小文章;开发思维,自由、灵活地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品味感悟生活,厚积薄发,才能写出个性鲜明的作文。
  四、创新的真义
  观察方法、形式创新可以讲解,周记可以督促,课外阅读可以引导,毕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作文教学需正本清源!通过系列化的脚踏实地的训练,观察——阅读——生活——思考——写作,相互促进,循环往复,学生的写作能力才会不断有所提高。教师在教学上才不至于摸不着头脑。简简单单才是真!真者,善与美之源泉也!
  
  *作者系浙江省桐乡市茅盾中学特级教师。
  

隐痛:正本清源话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