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08年第10期 ID: 80953

[ 高素英 文选 ]   

高考作文命题:在“变”与“不变”中寻求对策

◇ 高素英


  今年是高考语文自主命题的第五个年头,回顾五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不难发现,尽管全国卷、地方卷各种命题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发生了许多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考查学生思辨能力的命题思想始终没变。
  请看一组命题:
  (1)山东、河南等地: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
  (2)广西、海南等地: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
  (3)吉林、四川等地: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4)甘肃、青海等地: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
  (5)江苏:水的灵动,山的沉稳。
  (6)浙江:人文素养与发展。
  (7)天津:材与非材。
  (8)辽宁:平凡与自豪。
  (9)重庆: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
  (10)广东:语言与沟通。
  这是2004年14套高考作文命题中的10组话题。仅从其语法结构上就可以看出1O套命题都采用了并列句式。有的强调联系,比如吉林、四川等地“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浙江卷“人文素养与发展”。广东卷“语言与沟通”;有的强调对立统一,比如山东、河南等地“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甘肃、青海等地“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江苏卷“水的灵动,山的沉稳”等。虽然所揭示的关系各有不同。但从哲学角度来说,它们都属于辩证思维的基本范畴。都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活动中的灵活运用,体现了对立统一、质量互变等基本规律。
  再看2008年的部分命题:
  (1)贵州、黑龙江等地: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2)北京卷:
  课堂上,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随后,他拿出一个装满石块的玻璃广口瓶,放在讲台上,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答:“满了!”“真的?”老师从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子,慢慢倒进去,填满石块的间隙。“满了吗?”学生们若有所思。老师又拿过一壶水倒了进去,直到水面与瓶口持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老师问道。课堂活跃起来。
  一个学生说:“很多事情看起来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
  一个学生说:“顺序很重要。先放这桶沙子,有些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
  一个学生说:“对,得先放石块,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安排。”
  一个学生说:“也不一定,先放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么?”
  ……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它们继承了2004年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核中心。其实2005、2006、2007年的命题同样如此。相比之下,2008年的命题在审题上增加了难度。这是因为2004年的命题都将辩证关系明确列出,比如“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之对立统一关系,考生要做的只是根据这一关系发表个人看法,至于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那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2008年则不同,命题大多采用了隐藏关系的方式,即命题并没有像2004年那样明确其中所包含的哲理,考生需要先阅读思考将隐藏的关系挖掘出来。这样命题,首先在审题环节,增加了难度,容易使考生在动笔之前出现分化。进而由于认识不清使行文过程发生中心游离、思路混乱等诸多连锁反应。
  2007年颁布的高考作文考试大纲将“发展等级”中的“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进一步调整为“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强调的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各种关系进行思维的能力。看来,高考作文在一段时间内关于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核这个中心点不仅不会变,反而会逐渐增加难度。其长期存在的理由至少有三点:
  第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属于中学政治教学范围,学生并不陌生。
  第二,写作的根本就是思维活动,写作活动本来就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借助于对某一命题的思考将考生的所有积蓄挖掘出来。比如他的思想、修养、阅历,还有他对其他学科理论的灵活运用以及对抽象理论的合理性转化等。
  第三。就高考的本质而言,它可以最大限度地为高等教育选拔优秀人才创造条件。高考的本质妇孺皆知:为高等教育选拔人才。选拔怎样的人才?当然是有头脑的人才!那么作文中如何考查学生的头脑是否灵活?相对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等,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至于难度增加问题,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因为从认识论发展规律看,人们对已有问题的认识总是会呈现出一种不断深入与扩展的过程。高考作文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风雨路程,“不变”部分的难度必然会呈上升趋势。怎么办?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认识上改变教学思想。其一,既然作文的根本是思维,思维是写作活动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所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重点关注。其二,思维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哲学命题,更是一个语文命题,因为前者的意义只在于帮助记忆,而后者的意义则是培养一种科学的思维能力。
  然后,再来寻求对策。
  第一,运用比较法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发散性辩证思维能力。
  发散性辩证思维能力是指,在写作过程中能够围绕某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变换不同的角度、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寻求多种解决方案的思维能力。所谓“思路开阔”“思如泉涌”就是发散性思维在写作中的具体表现。写作中经常出现的立意不高、缺乏新意甚至离题千里等弊病,都是由于思维被局限于某种固有的模式之中。发散性思维则是一种像电波一样能够随时向四周扩散的多向性思维,其过程是:
  (1)以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思维基点,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思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打开思路。
  (2)充分利用放大、缩小、转化、代替、重新组合等方法设计多种写作方案。
  (3)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修正、重组。最后通过聚合思维,在众多的写作方案中精心选择一种最优方案。
  要完成这样的转化过程,可以借助比较法进行写作训练。
  比较法是一种通过变换不同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的方法。“盲人摸象”的故事妇孺皆知,它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有时候,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即使是真实的也未必是全面的,因为事物都具有多面性。立足点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多角度看问题可以避免片面性。请看下面的材料:
  1903年,莱特兄弟在实现了人类飞行的梦想以 [##] 后,畅游欧洲。在法国的一次欢迎会上,人们纷纷向他们表示祝贺并希望他们能给大家讲讲话。经过再三的推托之后,莱特走向讲台。他的演讲只有一句话:“据我所知,鸟类之中,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
  运用比较法分析,可有以下收获:
  
  表中的三个角度(莱特、鹦鹉、受众)是进行发散性思维的三大基本方向。每个角度都是思维展开的基本点,然后各自以此为中心做正向、反向、综合方面的拓展。所谓“正向分析”是指按照正常的思维习惯来看可以获得的基本看法、普遍认识。“反向分析”则指运用反向对比的思维方法可以获得的结论。从表中列出的结论来看。每个角度的“反向分析”栏中的观点均比“正向分析”栏中的观点有新意。“综合分析”则是将每个角度中正、反方向的分析结果加以综合而得出的结论。相比之下,“综合分析”栏中的结论又比反向分析栏中的结论更全面更辩证。这就是比较法在认识问题上所产生的拓展与深化作用。文章是思维的载体,文章思想内涵的高低取决于思维空间的深浅。比较法可以帮助我们有新发现。
  第二,运用反正法学会反向思考,培养求异性辩证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指的是在写作过程中有意用不同的眼光看问题。“文章最忌随人后”是写作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高考作文在“发展等级”中获得加分的重要条件。写作的价值不在于“求同”,而在于“求异”。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设立“发展等级”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作“求异”文章。但就历年刊登的满分作文来看,真正称得上“求异”文章的却很少。
  谈起这个问题,不由得想到刚刚看到的一篇博文,文章写道:“今天(6月16日)是61万法国中学生高考的第一天。巧的是,中国的高考和法国高考的第一个科目都是作文。中国是语文作文,而法国是哲学作文。当去年中国学生在为‘摔了一跤’‘有句话常挂在嘴边’……信笔发挥的时候,法国学生则面对‘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解释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有关“正义”的论述’这样的题目陷入冥思苦想。”“哲学作文不论是文科(文学、经济、社会)还是理科考生都是必考的。”“哲学课的地位与法语、数学和物理这样的主课不相上下。法国普通中学的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就开始分科上课,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文学、经济类或者科学类课程。但是无论是哪一科的学生,哲学都是必修课。”“法国人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气力学习哲学呢?根据法国教育部颁发的大纲,哲学课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学会对周围司空见惯的现象说‘不’,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养成创造性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学会对周围司空见惯的现象说“不”,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养成创造性的思考方式,这不就是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吗?批判性思维、创造性的思考方式,不就是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标准吗?为什么我们的高考作文看不到闪烁着批判性、创造性光辉的文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两相对比能够让我们更清楚地看清现实。
  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转变教学观念,还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求异思维的写作训练。
  反正法是反向思考问题时经常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求异性思维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即“以反求正”或“以正求反”。面对同一问题,首先要想到的是别人会怎么想,一般看来会怎么样,然后通过反向求索的方法,另辟蹊径,“反其道而行之”。做到正理反思。反理正求,从而收到“人不敢道,我则道之;人不肯为,我则为之”的艺术效果。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那些翻新类文章的写作。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命题俯拾皆是,比如成语“班门弄斧”,其本义是劝导人们不要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武艺。运用反正法作文,就要反向求异。“班门弄斧”本属贬义,带有劝导之意,如果要反理正求,那就要变“贬”为“褒”。变劝导为提倡,如何提倡?有文章日:“弄斧”必到“班门”!这样的求异是对“班门弄斧”的再认识,强调的是“弄斧”者心态上的本质性转变,“弄斧”之“弄”去“卖弄”之贬义。转而为向行家“讨教”、与高手“过招”之褒义,提倡的是一种进取。彰显的是一种自信。再如“无欲则刚”与“有欲也刚”之对比,前者是就邪欲、恶欲而言,后者则从强调“欲”有正、邪之分出发,提出在常欲、正欲面前仍然能够刚刚正正乃真君子之高论,两相比较,后者更能体现人性魅力、更有人情味儿。成语如此,对具体材料的分析同样如此,前文“反向分析”栏中的思考就是这样。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好的考生就应该具有通过思维活动让自己所有积蓄的知识能量瞬间激活、发挥的能力,因为它反映了写作这种复杂的思维活动的综合性与创造性本质,是作文的根本,也是作文的魅力所在。

高考作文命题:在“变”与“不变”中寻求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