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孟全波,男,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高中教师。多次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大赛。先后荣获市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省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全国第五届语文教学艺术与观摩大赛高中组一等奖。参与国家级课改实验课题“重点高中学生尝试文学创作的有效途径”、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命题改革研究课题“语文高考试题结构中语文选修课程测试研究”的研究工作。多篇教学论文在《作文通讯》等刊物发表。
教育观点
对语文的“简单”思考
在新课程改革的新鲜空气中,我们难以忽略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学生已经越来越忽视语文,越来越远离语文了。学生整天乐此不疲地做着数学题。津津有味地读着英语。对语文却敬而远之。面对母语教学的尴尬局面,我们该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当前语文学科存在“三难”:难教、难学、难考。那该如何改变这种尴尬处境呢?
我认为首先应让语文变得好教、好学。
常常有学生问,语文到底应该怎么学?老师一般都会回答:多读多写多积累。答案非常正确。可是学生又问了,多读什么?怎么写?积累什么?于是老师又回答:多读文学作品,多写文章,多积累知识。于是学生反问,我看的书不少,写的文章也不少。做的练习也不少。可是成绩为什么还不能提高?很多时候老师都无言以对。语文学科难学和学科本身的特点有关,语文老师能否使语文变得简单一些呢?
1,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师用书上的教学目标有时“崇高”得难以实现,不是每篇课文都能给学生思想上的熏陶,不是每篇课文都能让学生发现作家的内心世界,不是每篇课文都代表了作家的写作风格。许多学生觉得语文课和政治课、艺术课没有分别。讲《药》,非要揭示所谓的黑暗旧社会;讲《项链》,非要批判腐朽的资产阶级;讲《守财奴》,非要暴露所谓的金钱关系……把教学目标定具体一点,也许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也许学生更能够感觉到不同时代的人们和他们有着相同的呼吸。
2,教学重点集中化。教学重点一多,学生可能会无所适从。学生掌握起来也有难度。如《阿Q正传》。篇幅长,内涵丰富,教学重点非常多,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把重点全部讲清楚,难度很大,学生也很难把握。我们不如先确定一两个重点。比如可以从阿Q被抓说起,为什么是阿Q成为替罪羊,而不是小D、王胡呢?学生自然会联系到小说的前半部分,阿Q的地位低下,连姓名都没有,不配姓赵。曾有过偷盗前科。接下来可以从“画圆”入手来探究“精神胜利法”,学生自然可以明白“精神胜利法”的本质是以阿Q为代表的国民灵魂愚昧甚至麻木,进而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揭示国民的疮疤,引起疗救的注意。再如《再别康桥》,可讲之处也不少。假如先确定“鉴赏离别之情”为重点。再围绕“离情”展开赏析,分析怎样抒发离情、哪些诗句最能突出离情、作者抒发感情的方式有何特别之处,自然就把教学内容集中地体现出来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集中一个重点,然后再引出其他重点,举一而反三。当然,集中教学重点并不等于将课文盲目简单化,而是化繁为简,浓缩精华。集中的教学重点,可能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关键所在,也可能是最能体现作品价值的东西。
当然,要让语文课“好懂”并不容易做到。教师必须读懂读透教材,才有可能梳理出最“容易”的教学重点。
在能轻而易举获取信息的现代社会,要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永难忘怀的回忆估计也不太现实。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必奢望让学生铭记住语文,让学生记住课上学到了什么,而通过上语文课学会了什么,可能更重要。
其次,要让语文变得“好考”。
1,考试题目“人性化”。有学生戏称,某些语文试题“没人性”,比如2005年某省高考题。“胳臂”“体己”“尽快”怎么读?一点不难啊,常见字。学生信心十足。“gebo”“tiji”“jinkuai”。很不幸。答错了,应该是“gebei”“tiji”“jinkuai”。“无明火”“缘份”“怵目惊心”哪些写错了?常识告诉我们,“无明火”应该是“无名火”,“怵目惊心”应该是“触目惊心”。错了,“无明火”是对的,“无明”是佛语。意思是“愚昧”,“无明火”就是“怒火”的意思:“无名火”是“莫名其妙,没来由地发火”的意思;“触目惊心”和“怵目惊心”都是对的,意思完全一样。这是考题吗?是考题,这些题目凝聚了很多专家的心血,他们花了很长时间才命制出这样的题目;这是考题吗?不是!因为它们已经违背了语文考试的本质,不是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是考查学生的器官功效!
2,评价标准“灵活化”。有老师曾戏言,高考之所以安排第一场考语文,绝对不是尊重国文的地位,而是因为学生考完语文后心情不会受影响,他们不知道自己考得好还是不好,一个个都很得意——因为他们都做完了、写满了,而学生对于“完满”的奢望来自数理化,数理化做完了、写满了往往意味着考好了。然而语文的结果往往并非如此,做完了、写满了不一定得高分。也许,僵化的标准是制约学生思维的罪魁祸首。
“好考”当然不是把试题简单化,“好考”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学生日常语文学习,是否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好教了。老师便驾轻就熟;’语文好学了。学生便如鱼得水;语文好考了,师生便相得益彰。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曾呼吁:“语文教育应该纠正培养‘语言学家’的概念,中小学语文教学应摆脱‘工具化’倾向。把人文精神的培育作为根本使命,让学生对人生和世界形成一种审美观照。唤醒青少年的心灵。维护民族的语言,也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这不正是所有人孜孜以求的吗?
教学实录
师: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诗歌总是让人印象深刻。比如有这么一首诗:“一只鹅,两只鹅,扑通扑通跳下河。”(生笑)
师:大家笑了。请问这位同学,你为什么笑?
生:这首诗歌很生动。
师:哦,是吗?有没有其他意见?你起来说说。你为什么笑呢?
生:我觉得这首诗有点幼稚。很好玩。
师:好,请坐。这首诗好像没什么诗味。严格来说。算不上什么诗歌。我想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可能有些更美的诗歌,哪位同学给我们背诵一下你印象深刻的诗歌?
生: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师:好,是徐志摩的诗。
生: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师:好,还是徐志摩的诗。有印象最深的古诗吗?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不愧是扬州人!大家都有印象深刻的诗歌,相信大家对诗歌都有一定了解。请看这首诗,(展示 T)这是古人看到满天飞舞的雪花后写的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 [##] 片。”(生笑)呃,这位同学你谈一下,你觉得这三句像诗吗?
生:我觉得不太像诗。
师:为什么呢?
生:首先,我觉得单从它的前面三句来看。没有非常深刻的内涵。
师:嗯。没有内涵。
生:然后它的结构太简单了。
师:太简单了?换而言之,如果这也叫诗的话。那我就是大诗人了,在座的各位就是小诗人。(生笑)(展示 T)加上一句“飞入芦花皆不见”,现在是否有了诗味?
生:有。
师:哪位同学说说为什么加了这句就有了诗味?
生:因为最后一句话把这首诗的意境体现出来了。
师:意境?什么样的意境?
生:就是对雪的喜爱之情。
师:你怎么看出他对雪有喜爱之情呢?
生:飞入芦花皆不见,把雪人性化了。
师:好,请坐。他说加了一句之后,作者的感情表现出来了。还有其他的见解吗?
生:它写出了那种大雪漫天纷飞的感觉。
师:你怎样体会到这种感觉的呢?
生:因为一开始是“一片两片三四片”,紧接着是“五片六片七八片”,其中的数字逐渐递增,到了第三句是“千片万片无数片”,也就写出了雪花漫天飞舞的气势。
师:写了满天的雪花,哪一句突出表现了这样的情景?
生:飞入芦花皆不见。
师:对。雪飞到白色的芦花当中去了,分不清是芦花还是雪花。那种美妙的景色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的喜悦之情也通过这样的表述表现出来了。通过这首诗,我们发现,诗歌通常能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这就是诗歌的特征。我们在学习诗歌的时候,也应该运用想象的方法来把握刚才那位同学所提到的“意境”。(展示 T:通过想象,感悟意境)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式来学习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展示 T:康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请大家阅读相关资料,找出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生:最后一句“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哦,为什么?
生:因为胚胎是孕育生命的开始,这说明徐志摩对诗歌的热爱也是从康桥的生活开始的。
师:由此可以看出康桥对徐志摩来说怎么样?
生:应该十分重要。
师:十分重要。好,请坐。还有哪些句子能表现康桥对徐志摩来说非常重要?
生:“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们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一个人眼睛失明了,那么再美的东西他也无法看见;另外,一个人如果没有欲望的话,那么他活在这个世界上也就没有动力。
师:哦,确切讲是“求知欲”。好,请坐。“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这说明,没有康桥,也许就没有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徐志摩。由此可见,康桥对徐志摩实在太重要了。所以徐志摩写了许多有关康桥的作品。也有人说,萦绕在徐志摩身上的有一个康桥情结。那么我们现在就一起走近这首诗,去解读徐志摩的康桥情结。请大家粗读一下这首诗。
(学生读诗)
师:大家都读完了,请推荐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下?
(生齐:沈璐)
师:好,有请沈璐同学?
(沈璐同学朗读诗歌)
师:好,请坐。同学们来评点一下沈璐同学的朗读?
生:我觉得沈璐同学读得非常好。她把作者对康桥的那种眷念、那种深情给读出来了。还有就是“悄悄地我走了”。那种意境也给人一种非常美妙的感受。
师:同学们也来朗读一下。
(生齐读)
师:这首诗蕴涵了作者对康桥怎样的情感?
生:眷念、依恋。
师:依恋,还有什么?
生:还有惜别之情。
师:好,还有惜别之情,依依惜别之情。请坐。这个情感是非常容易把握的。徐志摩这么喜欢康桥,现在要和它分别了。自然充满了依恋和惜别。(展示 T:殷殷的挚爱,深深的留恋)那么,哪些章节能够表现上述情感呢?
(学生讨论,老师参与某些同学的讨论。)
师:好了,相信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一起来谈谈吧!
生:我觉得是第四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的康桥很美,突出了作者对康桥的挚爱之情。
师:好,这里讲了“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课文注释。“彩虹似的梦”指徐志摩昔日的愿望。他昔日的愿望有哪些?(展示 T)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徐志摩的梦是三个字:第一个是“爱”。就是指他追求自然的爱。看过《人间四月天》的同学应该有一些了解。第二个是“美”,也就是去寻找自然的美。第三个是“自由”。向往自由的生活。第三条在诗句中有所体现。哪一句诗能够体现徐志摩的这一追求啊?
生:我觉得是第三节里的那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师:哦,为什么这一句可以表现他对自由的向往呢?
生:因为他都想做一条水草,融入大自然里,应该是向往自由的表现吧。
师:好,做怎样的水草?随便做一条水草就是向往自由吗?
生:康河里的水草。
师:这一章节怎样写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哪一个词可以表现他自由自在?
生(齐):招摇。
师:好的。就是这个词。请同学们继续思考,还有哪些章节可以表达这种情感?
生:我认为还有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
师:具体说说好吗?
生:第一小节开头,他用的是“轻轻的”,最后一小节开头他用的是“悄悄的”,我觉得“轻轻的我走了”和“悄悄的我走了”是情感的“来”和“离”。“轻轻的我走了”表现了他即将离开康桥,然后下面几段描写了康桥的一些景物。
师:什么景物?
生:一些能够让他产生留恋甚至使他对康桥产生深深的爱恋的景物。
师:这两节当中写了景物吗?
生:这两节当中写了凌晨。
师:大家还有没有疑问呢?“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走是轻轻的,什么却是不轻的?
生(齐):心情。
师:怎样的心情?可以这么说。我轻轻地走了,然而对康桥的情却是很重的。还有哪些章节突出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生:我觉得是第五小节的“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表现了他向往自由的那种情感。 [##]
师:向往自由的情感。嗯,那怎么来表达对康桥的爱和留恋呢?
生:我认为倒数第二节能够表现这种情感。首先。他说“但我不能放歌”,“不能放歌”就表现出作者是悄悄的、很静的。然后既然是很悄、很静,大家都知道是轻声慢步嘛,只有放慢了脚步,发出的声音才会很小,很静、很静的,作者充分表现出了那种留恋的感觉。故意放慢了自己的脚步。
师:哦,故意放慢了自己的脚步。
生:还有最后一句“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我觉得,“今晚”这两个字用得比较好,他没有说“再见吧康桥”,他用了“今晚的康桥”,就证明他的离别不是永恒的,而是短暂的离别,就仿佛是一个人在沉睡,我悄悄地离开他,然后又很快会回到他的身边。
师:好,请坐。其实徐志摩在这一次离别之后,再也没有到康桥去了。不过他刚才说得挺好的,“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地走。还有什么疑问吗?同样的,跟第一节、跟最后一节一样,它保持沉默。沉默的都有哪些事物?夏虫。夏虫为什么要沉默?为我而沉默。还有什么在沉默?康桥也沉默。还有什么也沉默?笙箫也在沉默。还有吗?
生(齐):我。
师:是的。其实作者也在沉默。那为何都这样默默相对呢?离别的时候有多少话要说啊,千言万语,他们却为何沉默呢?
生:我觉得是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此时是无声胜有声。
师:哦。对的。请坐。大家还有什么想法吗?还有没有其他章节可以表现出这些情感呢?除了刚才说的。比如第二节能不能体现?哪些可以体现呢?
生:我觉得是“荡漾”。
师:“荡漾”。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就是在他心中挥之不去。
师:嗯,什么在他心中挥之不去?
生:嗯,康桥的艳影。
师:好的。请坐。对这一节还有补充说明吗?不错,“艳影”。好,你说!
生:我觉得这个地方把“那河畔的金柳”说成“夕阳中的新娘”,也体现了他对康桥的热爱。
师:嗯。怎么体现的呢?
生:夕阳中的新娘应该是非常美丽的。
师:非常美丽的。想象一下?
生:我没见过夕阳中的新娘。但是平时在街上见过新娘,很漂亮,更何况是夕阳下的新娘呢!那金色的阳光肯定会把新娘衬托得更加美丽。
师:更加美丽。所以表现出他对康桥的热爱。
(生鼓掌)
师:“金柳”大家见过吗?扬州有金柳吗?我们见的都是什么柳?
生(齐):翠柳。
师:哦。翠柳。那为什么这里是金柳?
生(齐):夕阳中的。
师:哦。夕阳中的。除了非常漂亮之外,还突出了什么?“新娘”中哪个字最关键?
生(齐):“新”字。
师:“新”字。那就怪了,徐志摩是第一次到康桥吗?是第一次看到这河畔的金柳吗?老朋友了,那不应该叫新娘啊。应该叫旧娘啊。(生笑)为什么比为“新娘”呢?请大家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下。
师:好。哪位同学来说说自己的观点?’
生:这一刻,作者是要离别康桥,也许他没有发现,原来康桥是这么美丽。以前他也觉得康桥很美。但是这一刻他是要永远离别了。他再也不能看了,他就觉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鼓掌)
师:好。我们大家也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吧,假如说你要离开某个地方,比如说你们要搬家了,你再看一看你曾经熟悉的东西,会觉得怎么样?特别亲切。就好像我第一次看到一样。徐志摩也有这样的情感。好了,还有一些章节,比如说第三节,刚才这个地方简单地提了一下,有个问题还没去探讨。“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做一条水草干什么?——永远地留在康桥,陪伴着他喜爱的康桥。哪个字可以突出这种感情啊?
生(齐):甘心。
师:甘心。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两个字。请同学们把这一节读一下,体会徐志摩这种深厚的感情。
(生齐读)
师:好。还有什么问题吗?还有一些章节好像我们还没有去探讨。比如说刚才有同学讲到“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他要歌唱的是什么?
生:歌唱他爱康桥。
师:他爱康桥。哦,承接上面来看一下,“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这里有个问题很怪。“寻梦”后面为何用问号呢?康桥有我的梦,我去寻找不就得了,为何打个问号呢?你怎么理解这个地方?大家知道,问号有三种形式:设问,疑问,反问。这里可能是反问吗?’
生(齐):不是。
师:不可能。那疑问和设问呢?如果是设问的话,怎么理解呢?“寻梦”后面应该怎么样?怎样去寻梦。好。是他寻梦的方式。而如果是疑问,我要不要去寻梦?我要不要撑着长篙去寻梦?不管他设问也好,疑问也好,我们可以明确的是,这一节表现了徐志摩想在康桥实现梦想的强烈愿望。然而他的愿望能否实现?
生(齐):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齐):因为他要离开了。
师:因为他要离开了。所以我们明白后面这一句话——“但我不能放歌”。很简单,但却蕴涵了作者无尽的依恋。好了,请同学们把这两节结合起来读一下。“寻梦”一直到“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生齐读)
师:现在我们可以思考第一和第七节的问题,既然如此深情,为何却要悄悄地走?为何又要轻轻地走?大家现在是怎样理解的呢?把这两节结合起来看,除了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之外。还有没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很明显,原来是“轻轻的”,后来变成什么了?
生(齐):悄悄的。
师:有区别吗?“轻轻”和“悄悄”有什么区别?
生:“悄悄”是一种主观感受。“轻轻”是一种客观行为。
师:哦,一种是客观的,一种是主观的。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两者从程度上看,哪个重,哪个轻?
生(齐):“悄悄”更轻。
师:“悄悄”更轻。好,除了这一个,还有不同。“我挥一挥衣袖”和“轻轻的招手”。从动作幅度来看,哪个更小?
生(齐):挥一挥衣袖。
师:“挥一挥衣袖”。(示范动作)再看还有不同。——原来是跟西天的云彩作别,后面是什么?——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就怪了,本来作者要离别的时候,看到过去的景色,又想起自己昔日的梦,还想到自己在康桥的生活,感情应该更加强烈才是啊,为什么越来越淡了呢?
生:我认为正因为作者是喜爱康桥的,还认为康桥是美的,康桥的云彩也是美的,才“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不想破坏康桥的美,表现了他对康桥的眷念以及对康桥的喜爱。
生:作者不带走一片云彩,我想如果他带走一片云彩,日后如果再看到这片云彩的话,心里会产生一种伤心的感觉。
生:“不带走一片云彩”说明了他不想破坏康桥的这种和谐美。
师:哦。好的,请坐。我想大家可能都有自己的判断吧。你们认为,刚才那几位同学的发言,哪一种 [##] 说法相对合理一些,或者说比较符合作者的情感?
生:我觉得第一位同学说的更合理。
师:你为什么认为他说的对呢?
生:因为他就是不想带走一片云彩,然后把康桥的美留给后人。
师:哦,留给后人。可否从别的方面思考一下?刚才好像有同学说:徐志摩是在无奈之下,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这样的吗?大家还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徐志摩是从无奈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他之所以爱康桥是因为他在康桥可以追求自由,实现他的理想。云彩只是一种象征,象征他的自由和理想。不带走一片云彩就是说云彩已经在他的心中。已经没有带走的必要了。
师:好。说得非常好。
(生鼓掌)
师:云彩在他心中,自由在他心中,更主要的是什么在他心中?——康桥在他心中,不需要带走。通过刚才的分析和讨论。我们更能理解徐志摩心中的这种深深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把整首诗再次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是啊,在离别的时候,谁没有这种难舍的情感。而徐志摩把这种难舍难分的情感、对康桥深深的眷爱融在他所写的美景当中,融在他所写的生活当中。融在他静静悄悄的离别当中。他这种情感缓慢地流淌,流进我们的心田。这是徐志摩为我们创设的一种离别的情境。那我想问问大家,你们可能也经历过离别,当时你是怎样的呢?
生:我记得我去北京玩过一个星期,后来回来了,我真的感觉非常难受,晚上我差点哭了,我觉得这样能够表现我心中的那种依恋的感情。
师:好。记得有位诗人说过,与其在悬崖伫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你是那种奔放型的。
(生笑)
生:跟一个朋友离别的时候,我不想让他看到我非常悲痛。我要快快乐乐地离别,跟他以后再相见。
师:好的,在默默中告别。这位女同学,请你说说。
生:我会选择在泪水中欢笑。
师:在泪水中欢笑。
生:因为我们是向往自己的梦想,我们日后的生活会过得越来越好,暂时的离别并不代表永远分离。只要心里有彼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生鼓掌)
师:好,请坐。有些古人是这样描写离别的。(展示 T: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他们所表达的情感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点呢?
生(齐):悲伤。
师:很伤感。相比之下,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什么特点呢?它是轻轻的、悄悄的。从告别的对象来看,他跟什么告别?康桥。第一节说是跟云彩。这种告别的对象很特别。从离别的气氛来看,它轻轻的、悄悄的,不那么凝重,却显得清爽。从他所选择的这些景物来看。“金柳”没人写过,显得非常独特。而这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呢?不是感伤沉重。那是怎样的意境呢?非常轻快、清新、飘逸,而这也是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的特点。这首诗,我们赏析得差不多了。然而我觉得遗憾的是,这么一位优秀的诗人,在1931年11月份,在去北平的时候,中途飞机失事,坠于济南开山脚下,不幸遇难。他当时只有35岁,就像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偶然》中说的:“你记得也好。最好忘掉。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徐志摩先生,他生命不长,但是我们今天和他诗歌的交汇、这展现的光亮,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我和同学们的这堂课,也是我人生中的闪光点,也必将永远留在我的生命当中,我的人生因此而闪亮。谢谢大家!下课!
(生长时间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