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3期 ID: 79485

[ 蒋红森 文选 ]   

中考综合性学习可以追求什么

◇ 蒋红森


  综合性学习在中考试卷中“挂牌”始于2004年,至2006年,各地语文中考均将综合性学习单列进行考查。我们有理由将这一变化视为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的成果,但同时又必须正视中考综合性学习考查所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的可概要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名实不符,综合性学习贴标签。
  例1.班上开展题为“从成语学语文”趣味活动,请你逐项完成下列内容。
  ①读成语,加拼音。给下列成语中的加点字注音。(内容略)
  ②看成语,改错字。下列成语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标出并改正。(内容略)
  ③品对联,填成语。下面是蒲松林借项羽、勾践以自勉的一副对联。请根据上联在下联的方格中填写恰当的成语。(内容略)
  ④看漫画,写成语。结合文字提示欣赏漫画,用成语为其拟写标题。(漫画略)
  ⑤选成语,讲故事。下面是出自古代寓言的成语,请任选一个,用简洁的语言讲相关故事。(备选成语略)
  (说明:以下所列例题均取自2005、2006年各地中考试卷中的综合性学习试题。)
  例题中的“班上开展……活动”只是打出一个综合性学习的招牌,没有这个招牌。后面的考题依然成题,只是其考查内容完全是纯粹的知识积累。这类考题在中考试卷中为数不少,虽然能够表明命题者对综合性学习的关注,但这种过于表面化的考法,不利于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引导。
  第二,设置过程假象,综合性学习虚拟化。
  例2.今年我市中考首次把理化实验操作考试的成绩纳入总分,对此,社会、家庭、老师、同学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为此,你所在的班级要举行一次专题研讨会。为在会上发言,你做了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会后,如果校报记者对你进行采访,让你从提高能力的角度谈谈参加这次研讨活动的收获,你会说些什么?
  例3.从你们班上的实际出发策划一次活动。帮助同学们解决用字用语方面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创意:____________________
  乍一看,这类试题呈现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形态,有一定的综合性学习的色彩。但是,试题中所说的活动只是“假如”,是一个根本不存在或部分或相当部分不存在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学生回答这类问题只能是凭空想象,完成做题的过程充其量只相当完成一个网络游戏的过程,因为,没有一个真正的活动过程。所谓“做了哪些方面的准备”“参加这次研讨活动的收获”以及所谓“存在的问题”是无法确定的。正因为这种虚拟的“假如”,学生凭空想象的试题答案必然是过于丰富多样,这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带来试题评分规范的失控。
  第三,用局部替代全体。综合性学习边缘化。
  例4.润洋大桥开通了。作为某校的一名小记者,如果你就这件事分别采访扬州市市长、旅游局局长,你应该问什么?怎样发问?请将你的问话写出来。
  例5.初中要毕业了,学校即将举行“青春·未来”毕业晚会。如果你是晚会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开场白?
  以上两题意在考查学生在特定的静态的场合说话的能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单从考查的落脚点看,这两道试题无可厚非。但如果将这两道试题冠以综合性学习之名,其试题价值就值得商榷。尽管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离不开表达,也不能没有口语交际,但表达和口语交际只涉及到综合性学习的局部或某个环节,它不能承载综合性学习的全部。类似于这类的考查方式,是用综合性学习的局部替代了全体,用表达、口语交际替代了综合性学习。
  第四,考查方向位移。综合性学习脱离语文轨道。
  例6.阅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一)1405年,郑和率船队下西洋……七次下西洋并没有给明王朝带来什么经济利益。
  (二)为弘扬海洋文化……“绿眉毛”号帆船计划沿郑和下西洋路线访问亚非各国。
  从发展经济的角度,谈谈你对“绿眉毛”号访问亚非各国的思考。
  例7.全球气温升高对物种生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请结合我国的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姑且不谈例题中所涉及的内容学生是否了解,单看试题的“经济”“物种”的考查指向,就知道在考查方向上出了问题。我们不反对在综合性学习的实际活动中,师生力所能及地进行一些跨学科的综合学习,但学科跨度无论多么大,其落脚点应该在语文上。也许学生在这类的学习过程中有许多其他学科学习的收获,这些收获当然越多越好;但收获即使再多,也只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副产品”。我们不能一味追求“副产品”而丢了语文“主业”,况且,对“副产品”的追求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这类试题出现在语文中考试卷上,的确给人一种“别样”的滋味。
  客观地看,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现实不容乐观,或重视不够,或落实不够,或操作失范,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中考试卷中设置综合性学习考查内容,对于确保语文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对于促进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的确很有意义。但是,中考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手段之一,在引导教学方向上表现出巨大的威力,因而命题者在考虑考什么、怎么考诸问题上应慎之又慎。以上列举的这些综合性学习考查样式,尽管能表现出命题者对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关注,也能一定程度上提醒教师们重视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但因为试题本身所表现出的贴标签、表面化、边缘化、语文本位缺失等倾向,不经意间又给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以不同程度的误导。本来是想通过中考这种方式给综合性学习教学以有力的引导,结果在方向上发生了偏差,这不能不给人一种南辕北辙之感。
  上述种种偏颇不是中考综合性学习应有的表现。
  我们知道,综合性学习作为一项全新的语文课程内容,有其鲜明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综合”。“综合”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可以这么说,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同时也是各种学习方式综合运用的过程。第二个特点是“实践”。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方式,其一切的学习目标——近期的、远期的,显性的、隐性的、刚性的、柔性的——必须通过活动也只有通过活动,在活动中体验与应用,在体验与应用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凡活动就必须有过程,不存在没有过程的综合性学习,“过程”是综合性学习的“生命”。
  我们承认,一纸中考试卷是容不下综合性学习的全部内容,容不下综合性学习的宏观过程的。但是,我们从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出发,从中考试卷应有的规范出发,中考综合性学习在以下几个方面应有所追求,或者说是可以追求得到的。
  第一,体现内容的综合性。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与 [##] 语文学科知识、能力的融合沟通,这些方面的综合在试卷中是可以实现的。至于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在考场的时空范围内只能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第二,呈现“具体而微”的学习过程。中考考场不可能复制宏观的综合性学习实践过程,但试题的设计可以呈现出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以内容的综合为前提,表现为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不是综合性学习活动客观的全部,但它应该是综合性学习过程的微观呈现。
  第三,体现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方向和试题的规范。中考综合性学习不可能考查学生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也不可能考查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但是可以根据提供给学生的材料,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进而窥探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是中考综合性学习应把握的方向。同时,试题的设计要讲究效度,不能因为开放过度而致评分规范失控。
  请看下面的实例。
  例:梅花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花,有国花之誉。下面几段诗、词、歌、曲、文都与梅花有关,请仔细阅读这几段材料,进行比较,然后答题。
  材料一:王安石《梅花》(略)
  材料二: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略)
  材料三:歌剧《江姐》主题歌《红梅赞》(略)
  材料四:马致远《落梅风》(略)
  材料五:选自《丹青不知老将至》(图略)
  1.材料一《梅花》中加点的“独自”突出了梅花凌寒而放的形象。材料二中哪一个词语有同样的表达效果?请指出。
  2.材料三《红梅赞》中写道:“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各有一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与这个句子一样,请写出这两个诗句。
  3.《卜算子·咏梅》和《红梅赞》两段材料都歌颂了梅花的品格和精神。请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抒写出这种品格和精神,表达对梅花的赞美之情。字数在30个左右。
  4.如果根据前三段材料作梅花图,画面中的梅花一定是热烈、乐观、无畏的;如果根据第四段材料中的“梅梢月斜人影孤”作梅花图,画面中的梅花会是怎样的呢?请你也用两三个词语概括出来。
  5.上面五段材料都与梅花有关,但材料五与前四段材料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文风格明显不同。请你试作简略分析。字数在30个左右。
  6.梅与兰、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它们的品格历来为人们所赞美,留下了不少诗文名句。请你根据记忆或查阅资料,在兰、竹、菊、松中任选其一,写一个诗文名句。
  7.人们常说“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的背景使梅凌寒开放、暗香浮动的形象更加鲜明。如果你是画家,除了可以以雪为背景外,还可以选择什么来作为背景画梅?为什么?请简要表述你的理由。字数在30个左右。
  这组试题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梅花,命题者围绕这个主题提供了相互关联的五则材料,然后就这些材料设计了7个方面的学习要求。这就意味着在中考试卷中搭建了一个综合性学习的平台。这是一个怎样的平台?其一,内容是综合的,涉及到梅花的诗、词、歌、曲、文、画;其二,考查的能力是综合的,涉及到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读写能力。学科间知识能力融通的水平,以及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其三,学生由五则材料的阅读分析人手到完成7个方面的学习要求,这其中实际上隐含有一个学生综合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显性的,是隐性的;不是群体性的,是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中考综合性学习的这种呈现样式,也许算不上是现实中的经典的综合性学习样本,但这种考查方式能够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精神。
  在试卷中搭建一个平台,围绕某个主题呈现综合性的考查内容,学生在这平台上有一个实际的综合性学习和呈现学习结论的过程,从学习结论中能分辨出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的高低,这是中考综合性学习考查可以追求到的。
  湖北省教育厅教研室 430000

中考综合性学习可以追求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