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第4期 ID: 78973

  

服务学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 黄井前


  现在的教学强调要把接受性学习方式和体验性、研究性学习方式结合起来,《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下文倘称《上海课标》)规定“语文课程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有人因此认为,接受性学习方式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服务,而体验性、研究性学习方式主要靠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研究,教师的担子就轻了,服务也不那么重要和迫切了。殊不知,这种想法是极端错误的。体验性和研究性学习必须在接受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来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而且学生自己“如何体验、如何研究”本身是需要学习的。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的教学工作,需要教师合理地运用自己的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提供服务,及时地蛤他们以帮助,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语文素质更快更好地发展。
  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语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一名教师只有牢牢树立服务学生的观念,并把它贯彻到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去,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一、能力靠活动形成,服务学生就要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
  
  1.语文能力是在语文活动中形成的,教师要教会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活动并由此掌握相关知识,形成语文能力。
  在这个栏目的开篇语中,余老师说:“在语文课以外的任何环境下,人都在学习语文,这是一种自然的‘习得’,语文课的目的在于加快这种学习的进程,提高学习的效率,语文课必须是‘学得’。”这个“学得”,也就是“举一反三”中的“-”,“授人以渔”的“渔”,是学习语文的方法。任何方法都必须通过具体的活动来掌握。在做中学,学中做。课堂上服务学生表现在我们要组织好语文教学活动并明确活动的目的,通过具体的语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20世纪80年代的教改专家姚竹青老师在这一方面做过许多有益的尝试,他号称自己是“中国第一位大语文教练”,从朗读能力、识字能力、读书自学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想尽办法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他通过多种多样的具体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了各种各样的“语文小能人”,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钱梦龙先生的“三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也强调了教师要“主导”做“教练”,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练习作业。就像运动员的训练活动使他们提高运动成绩一样,语文课堂训练活动也是直接帮助学生掌握技能形成语文能力的主要方法。从他们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带动下进行的,而不是自由散漫,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教师服务到位,学生才能训练有素。
  2.语文学习要靠学生自己。教师的服务就表现在能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上。
  早在《礼记·学记》中就有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遭,弗学,不知其善也”这样的话,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才能够真正地让知识化为已有,懂得其“道”,领悟其“善”,成为一个有学识、有修养的人。所以,不管我们的教学口号有多漂亮,教育理念有多先进,教学手段有多么现代,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学生,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都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用自己的方式建构起来的,教师和家长以及身边的氯围只能给他们提供相关的条件和帮助,绝不可能代替他们去学习。我们过去拿一个学得不够好的学生和学得好的学生作比较,常说这样的话:“你和他坐在同一个教室里,由同一个老师教你们,为什么你就学不好呢?”现在想来,这竞不是学生的错,而是教师的不对了,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天赋、环境、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自然不可能有相同的学习结果。
  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自身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吸收消化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每个学生都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他才会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将旧知识与新知识结合起来,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就会主动去学,也就避免了这样的悲剧。
  
  二、教师引导能使学生的活动更规范更寓效更自觉
  
  中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也必须继承人类已有的文化成果,而不是搭建空中楼阁。古今中外,许多成功人士也都是在原有的文化成果上进行创新,从而取得令世人瞩目的骄人成绩。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曾说过:“我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人把这句话看做是牛顿谦虚的表现,其实,牛顿说的是大实话,没有哥白尼和开普勒提出的“太阳中心说”和“行星运动三定律”,就不会有牛顿的“经典力学”,也就不会有爱固斯坦的“相对论”。一个又一个巨人的肩膀托起了人类文化今天的辉煌——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人类少走了许多弯路,发展得更快更好;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享受到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和幸福的生活。不必接受前人文化遗产的天才,是根本不存在的。任何学习行为其实都离不开这种继承和发扬,语文学习亦是如此。从甲骨文上谜一样的符号,到后来的经史子集,无不是在继承、学习前人的基础上一点点恢弘壮大起来,经过世世代代的努力才形成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的。因此,只有站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发杨、创新,成就新的辉煌。由此可见,接受性学习是学习最基本的重要的方法。《新课程课堂诊断丛书)的主编杨九俊先生也说:“接受式学习是至今为止经过了历史考验的最为经济、有效、快速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的这种继承、建构活动更规范、更高效、更自觉。《上海课标》在“导言”之“课程理念”中的四个方面都用到了一个词,那就是“引导”(“引导”就是引领并教导):在“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中”要“引导学生在多渠道的学习活动中,加强人际交流,提高语言感受、运用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在“开发语言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要“引导学生依据个体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况,探索适应于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在“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也就是说,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善于引导,任何学习模式都离不开教师细致到位的服务,让学生在探究新知识、培养新能力的过程中享受被规范、高效、自觉引导带来的好处。
  
  三、教学工作就是要服务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 [##] 学习
  
  古希腊有句名言:“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也就是说只有唤醒了学生的学习意识,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远比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从长远看,只有掌握了方法才可能持久地、不断地去吸取新的知识和营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我们要用怎样的方法来点燃那个神秘的智慧之源呢?这里我们不妨借鉴《学记》中的真知灼见:
  第一是“遭而弗牵则和”,也就是说服务是“导”而不是“牵”。就像孩子刚学走路,每一个父母都会在孩子摇摇晃晃向前迈步的时候冷不丁放开孩子的手,让他自己走几步,然后不断地延长走路的距离,孩子也在一次次胜利的喜悦中学会了走路。而我们一些“好心”的教师却常常是“抱着学生走”——把知识一遍又一遍地嚼得烂烂的,变得全无滋味时再喂入学生的口中,殊不知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养成了不用思考的坏习惯,也败坏了学生学习的胃口,久而久之,积极的思维活动便从他们的头脑中消失了,可怕的懒惰的学习习惯形成了,语文能力的提高成了一句空话。
  第二是“强而帛抑则易”,服务是“强”(鼓励)而不是“抑”(硬逼)。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学得踏实,才能充满兴趣地一直学下去。语文教材对阅读和写作这两项基本技能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但是只有经过教师的合理指导才能达到示范的功效。因此,当我们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名篇佳作时,既不能肢解完文本后一股脑儿地倾倒蛤学生,也不能打着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的旗号丢掉了一个教师应尽的责任,而应该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落实相关的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同时通过恰当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多鼓励,少强迫。
  第三是“开而弗达则思”,服务是“开”(启发)而不是“达”(直达问题的终极目标)。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他感受到思考的乐趣,变得乐于思考。现在的学生阅读量不可谓不大,但大都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上。特级教师于漪在《聚焦在文化认同上》(文章见2005年8—9合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一文中这样写道:“学生浅阅读对长知识、长见识、长能力、长思想帮助甚微,蜻蜒点水,总难领略水的温存,水的多变,水的活力。学教材中课文也是一样,如果只是浏览,粗知大意,或只在文字上作些表层的推敲,就会像浅阅读一般,留不下痕迹,更不用说镌刻在心了。”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读透课文,分析的时候一定要用恰当的方法挖掘出其中的一两点引领着学生读深读透。我认为,多采用比较的手法,联系已经学过的课文来分析,既能温故而知新,又能在比较与鉴别中得到更大的收获。万技伟老师的教例正是较好体现了《学记》的精神。
  所以,服务学生要求教师既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加强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还要掌握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并多吸取适合当代学生的学习方法,让自己的语文教学始终洋溢着鲜活的生命力。
  
  四、学生课内外学习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积极正面的引导
  
  我们常对学生说“语文的功夫在课外”,因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在课外进行的语文学习活动和课堂内的语文学习活动一样重要,所以,也离不开教师积极正面的引导和服务。
  比如课外语文学习活动中囊重要的一项活动——阅读。课外有一个精彩的书的世界,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喜欢阅读的人不容易感到孤独,只要一册在手,他的世界立刻会变得丰富起来,他可以和各种各样的人对话,他可以神游名山大川,他可以在茫然的时候找到一个精神导师,他不容易迷失方向,当然还有个前提,他读的是好书且会读书!所以学生的课外阅读必须有教师的引导。不少语文教师会给学生开一些书目,这是一种比较好的课外拓展的方法,至少满足了那些感觉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的内在需求,也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但仅仅介绍名家名篇还是不够的,为了更好地融入学生的世界,我们也应该去读一读他们喜欢的书。比如说,也许我们并不喜欢韩寒,不喜欢他的《三重门》中的那种看似俏皮但在我们看来是故作幽默的文字,可我们是否从中感受到了一点什么?仔细品味,发现其语言风格有点像钱钟书的《围城》!尽管那些文字在我们看来是想学钱钟书却只学了一个外壳而并没有学到其内柱,我们却立刻可以意识到,推荐《围城》的机会来了;就这样,钱钟书的《围城》被顺理成章地推荐给了同学们,接着还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欣赏、用自己的思维去判断,哪怕得出的结果与我们不一样也无妨,毕竟他们的思考是最珍贵的。换句话说,韩寒的书就是他们自己生活的再现,把自己的一票投给了一个目前根本无法与钱钟书一决高下的少年作家,是不是更表现了他们的真诚和勇敢呢?他们是不是更应该得到嘉奖呢?此时教师的服务表现在对同学的肯定,也表现在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拿出来与同学们共享,哪怕和他们争论得面红耳赤也是幸福的,只要达到深入阅读的目的,让同学们在比较中学会鉴别欣赏。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是读者对作品的第二次创造,也是一种需要被引导的创造,教师和学生阅读同一部作品就是在作者—教师一学生三方建立了一种对话关系,语文老师就是学生与作者之间的那座桥梁。
  除阅读外,语文教师还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在课外多参加各类语文活动,在活动中长知识、长能力。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各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如是说。当我们激起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唤醒了他们也许正沉睡着的语文意识的时候,必然鼓舞着他们充满信心地去学习语文。“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说“要使学生能够单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总之,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做好服务工作:既要注重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给他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还应尽可能地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及时地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鼓励,让学生在学习、研究、探寻的过程中,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充满信心
  上海建平世纪中学 201204

服务学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