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第4期 ID: 78964

  

《闺塾》实录

◇ 付 勇


  (投影演示《牡丹亭)四枚特种邮票。同时播放昆曲《牡丹亭》的音乐。)
  师:同学们,西方最著名的古代戏剧家是英国的莎士比亚。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明朝,也出现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汤显祖一生创作戏剧很多,其代表作《牡丹亭》是继王实甫的《西厢记》之后又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爱情杰作。人们说:“《牡丹》一出,《西厢》减价。”
  师:《西厢记》里的爱情是有不少挫折,可《牡丹亭》却写出了真正的死去活来的爱情。(学生笑)这个爱情故事,可以概括为八个字,请先用一个字点明中心。
  生(一人脱口而出):“情”。
  师:高,实在是高。(学生及听课老师皆笑)现在请再围绕“情”概括为八个字,概括时请注意这一段爱情与众不同的特点。
  生1:为情而死,为情而活。
  生2:死亦为情,生亦为情。
  生3:死为爱情,活为爱情。
  生4:因情而死,为情而生。
  师:从概括准确和表达有文采来看,上述概括中哪一种最佳?
  生(齐):因情而死,为情而生。
  师:不错,这一段生生死死的爱情戏,剧本中共分五十五出。然而,只有《闺塾》一出既选入了高中课本,又选入了大学古典文学教材,而且在1999年选作《牡丹亭》题材四枚特种邮票票面之一,(大屏幕显示该枚邮票)足见该出戏在全本戏中的重要地位。今天和大家一起来欣赏《闺塾》一出戏。
  师:大家已经预习了文章,请问:戏中有几个人物?
  生:有三个人物,分别是——杜丽娘、春香、陈最良。
  师:这三个人物对应的角色名在刮本中分别叫什么?
  生:杜丽娘叫旦,春香叫贴,陈最良叫末。
  师:这三个人物各自的身份是什么。
  生:杜丽娘是小姐,春香是丫环,陈最良是私塾老师。
  师:俗话说“三人一出戏”,文中这出戏于何时在何处上演?
  生(纷纷地):春天时候,在私塾里演。
  师:这出戏主要由哪几个场景,或者说由哪几件事组成?同桌不妨商量一下。(学生商讨)
  师:请5号同学回答一下。
  生:出场、解书、临书、责罚春香、问花园。
  师:概括得很完整。但在这些事里面,哪几件着墨最多、最主要呢?
  生:读书、临书、责罚春香。
  师:“读书”一词的概括比较宽泛,还可以商榷。请问他们在读一本什么书?
  生:读《诗经》。
  师:所以我们可以概括为“讲诗”,似乎更贴切,同意吗?
  生(齐声):同意。
  师:那么,这一出戏主要由“讲诗、临书、责罚”三个场景构成。大家能否再用一个动词来概括这三个场景的共有特性。请第四小组流水作业回答。
  生(1、2、3、4):戏耍。吵。闹。玩。
  师:大家觉得哪一个最佳?
  生:闹。
  师:真厉害。以前演《闺塾》这出戏,戏名正是叫“春香闹学”。
  师:下面我们来品味鉴赏这三人的精彩演出。看看是谁在闹?怎样闹?
  师:先品赏“讲诗”一场。请大家推选一位男生、两位女生表演此节。请注意语调语气,最好力口上动作。
  (众生选出3人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较滑稽,教室里笑声不断)
  师:这一场景中,最闹的人物是谁?
  生:春香。
  师:为什么春香上场就会闹?
  生:她不满意。
  师:你从何得出此结论?请说出依据。
  生:春香上场就唱:“昔氏贤文,把人禁杀,恁时节则好教鹦哥唤茶。”这就是说,读贤文让人生厌,现在的时节该是品茶逗鸟玩的。总之,读书不自在。
  师:那么,春香具体是怎样闹的?
  生:老师一上来就责备,让人生怨。春香则针锋相对,开口也语带讥讽,走极端对老师抢白。
  师:你从哪里得出?请读出原文。
  生:“知道了。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读时语气较快)
  师:找得准,读得更好。
  师:她还怎样闹了?
  生:她故意杂七杂八,胡搅蛮缠,乱说一气,使诗经内容变得不伦不类。
  师:难道春香真的会认为“河之洲”是“何知州”吗?真的不知君子求淑女的意思?
  生:不是。这是她表达不满的一种方式。
  师:所以,春香看似胡搅蛮缠,其实颇有技巧。你们说说她使用了怎样的技巧。
  生(多人):她使用了谐音手法,故意乱解诗,逗老师玩。
  师:答得好。大胆而聪明的春香的确使用了两种表达手段,那就是——谐音激趣,误解生趣。(大屏幕显示“谐音激趣,误解生趣”)
  师:陈最良在第一次交锋中有怎样的表现?
  生:他小题大做,既迂腐又死板。
  师:所说不错,但还不是很到位。为什么他会迂腐死板?(生沉默)
  师:请一起读《掉角儿》一曲。(学生齐读)
  师:大家是否从《掉角儿》一曲中看出了些端倪。
  生:所引的四篇诗都是讲女子美德的。
  师:说得好。在陈最良心中,《诗经》经圣人阐释“思无邪”,那就是最纯正的思想教化,所以明明是爱情诗,也必须解释为思想纯正;无法自圆其说,就只能拿出师道尊严而断喝“胡说一多嘴”,来强行阻止春香往爱情方面去理解,当然,更是告诫杜丽娘不要往爱情方面去理解。可见,陈最良是蓟建礼教的宣扬者,是一个道学家。这就决定了他不得不迂腐死板。
  师:针对老师的讲诗,杜丽娘只说了两句话:“师父,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这经文偌多”。其间似乎有着一种情绪,请体会。
  生:有些不耐烦。
  师:的确如此。但第一句“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中是否还有潜台词呢,大家不妨玩味一下。
  生:这表明她自己有不依注的见解。
  师:那会是怎样的见解呢?(生默然)
  师:书上是未曾直接点明,但通过分析仍然能找出其内容的。请问现在是谁在不依注解诗呢?
  生:是春香。
  师:春香凭直觉认识到《关雎》是一首爱情诗,或许杜丽娘是赞同春香的解释——“关雎”不是思想纯正的教化诗,而是爱情诗。可以这样理解吗?
  生:可以。
  师:神圣的《诗经)被乱解,令人哭笑不得;正经的学习场所变成闹剧舞台,大有看头。不知接下来还会怎样呢?下面我们来体悟“临书”一场。这一场,演员们尤其是春香又有怎样的表演呢?
  生:陈最良要文房四宝,春香故意错拿闺房四宝,以此表达不满。
  师:说得好。请概括此时春香使用的技巧。
  生:错拿。
  师:很对。先前的技巧我们概括为“谐音激趣,误解生趣”。在此我们也可概括为四字。
  生:错拿增趣。 [##]
  生:错拿添趣。
  生:错拿出趣。
  师:都很到位,任选一个吧。(将“错拿增趣”与先前春香的两种手段合并,大屏幕显示“谐音激趣”“误解生趣一错拿增趣”。)
  师:陈最良不识闺房四宝,不识字格,闹了许多笑话。逮着老师不懂这等好机会,杜丽娘和春香主仆二人可就放开了胆子,互相打趣起来。请注意她们的对话“待俺写个奴婢学夫人”,“还早哩”,其间大有意味。不妨体会体会。(学生沉默)
  师:奴婢是谁?
  生:是春香。
  师:那么夫人呢?当然就是她杜丽娘。大家可知先前的杜丽娘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她连成双成对的东西也不许见,一对蝴蝶飞来也要打杀一只,《两只蝴蝶》只能快快飞。(学生哄堂大笑)而现在这样大胆的话语她却脱口而出,主仆嬉笑而不害羞,这是何等的变化啁。这表明了什么?
  生:(笑)杜丽娘动了凡心。
  师:凡心是相对于出家而言,表述不够准确。可否另选一词来替代?
  生:春心。
  师:妙也。
  师:先前学《诗经》,本是为了让杜丽娘尊女德,可谁知反而使她心有所动,牵动了她内心的那根“情”弦。面对动辄经书先贤的迂腐、死板、僵化的老师,春香受不了煎熬而最终逃了学,去游后花园了。回来后受陈最良先生教育责罚,先生举名人例子,春香却对此大不敬,针锋相对,逢陈必反。(生笑)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抢荆条投地,将封建礼教、师道尊严扫得荡然无存,可谓惹下大祸,理应严惩。杜丽娘对春香严厉责罚了吗?
  生:不严,就像开玩笑似的。
  师:何以证明呢?
  生:杜丽娘开始时嘴上非常严厉,可春香还是一副一点也不怕的调侃口气,这使得杜丽娘急不得又气不得,最终杜丽娘反而露出了请求的语气:敢也怕夫人堂上那些家法。春香这才假装着说:“再不敢了。”可见主仆是在演戏。(生纷纷点头)
  师:那么,主仆这样演戏的作用何在呢?
  生:这样做可以照顾老师面子,使事情不会闹大,能大事化小。
  师:那在这个场景中就显示了杜丽娘的一种性格——稳重而又机敏。
  师:请左边两组的女同学读“旦”,右边两组的女同学读“末”,读《前腔》“手不许把秋千索拿”一节。
  (女生朗读)
  师:春香仅仅是一个丫环,然而却是这样的大胆泼辣,闹得有性格,闹得有生气,甚至闹得有些出格,她凭什么敢这样闹?杜丽娘为什么不对春香严厉责罚?
  生:是杜丽娘纵容。
  师:很好,不妨站起来说得具体些。
  生:杜丽娘嘴上说得很厉害,要严罚春香,可春香一句句顶嘴,根本不怕,足见她知道杜丽娘不会真正严罚,杜丽娘这样做是为陈最良找台阶下。而且刚上场的时候,春香唱“昔氏贤文,把人禁杀”,杜丽娘未表态;春香乱解诗的时候,她没有阻止,她自己本身也表现了有些不耐烦;“临书”时又和春香一起开玩笑;后来,她自己又问后花园在哪里。这些都可以看出杜丽娘也希望放松一下,她在纵容春香闹。
  师:可见,没有小姐的默许、纵容、支持,春香耒必敢“闹”,敢“闹”也未必“闹”得起来。春香是杜丽娘的影子,春香之“闹”,其实是丽娘之“闹”的曲折反映。二者的区别在于地位、身份、教养的不同,这些注定了丽娘不可能如春香般明闹、诨闹、大闹。丽娘之“闹”,闹在暗处,闹得文雅,闹得巧妙。这样就有一个问题:杜丽娘为什么要闹?请思考。(生沉默,而后有讨论声)
  生:外面春光明媚,屋内却一本正经地讲诗;她想自由,可老师进行封建教条的说教。
  师:大有道理。老师本意要以《诗经》来教化,却无意中催发了春心萌动,这不是特有讽刺意味吗?杜丽娘的春情萌动,心灵初步觉醒,正是下面爱情戏的前奏。《牡丹亭》的主题是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青年男女追求幸福自由的爱情生活。这一情节在《闺塾》一出正式涉及,以后逐渐发展。同学们课后可以去看(牡丹亭》全本,以便对这感人的爱情有完整的了解,对《牡丹亭》的主题和意义有更多的认知,对古典戏曲的优美语言做更多的品味。

《闺塾》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