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第11期 ID: 78667

[ 程少堂 文选 ]   

课例一:《你是我的同类》实录

◇ 程少堂


  一、探讨“诗意”
  师(亲切地):同学们,我今天讲一首诗《你是我的同类》(板书课题)作者从容,是一位著名女作家女诗人,是我们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电影《花季雨季》的编剧。好,你们想听班上的哪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生齐声推荐:光原)
  师:那请你读一遍,用你最高的水平。(生1朗读)
  师:你的音色好,音质也很美。但是我觉得你的节奏没有变化。第一句话第一个主语,读完了停一下——“你/是我的同类”,你再揣摩一下。有些地方该要停顿一下,有些地方该要拖一拖,有些地方该要强调一下。好,你再来一次。
  (生有节奏地朗读)
  师:很好,“轻轻”这里再读一下。你是我的同类——,你的手指/轻轻/在我的心上/弹奏。
  (生有情感地朗读)
  师:挺好的。第二次比第一次好多了。你们还想听哪位同学的朗读?
  (同学推荐说生2)
  师:(对生2)你朗读的特点是什么?
  生2:应该是停顿吧。
  师:那可不能停得太长啊,你读一遍。(生2读)
  师:挺好的,刚才两位同学读了一遍,下面大家把它齐读一下。(生齐读)
  师:好。刚才都是女同学读的,你们想听哪位男同学读啊?
  (推荐生3)
  师:(对生3)大家都喜欢听你读,读一遍啊,你知道什么叫深情地朗读?学会深情地读啊。
  (生3试着读出感情)
  师:慢一些,快了就不深情了,知道不?(生3越读越好)
  师:好,我们读了好几遍。这篇课文是一首诗,诗歌是文学作品当中最精粹的。当我们说一部文学作品写得好时,往往用“有诗意”称赞它,或者说像诗一样美,哪位同学说说,你认为什么叫诗或诗意?不说词典上的解释,说你在生活中感觉到诗或诗意是……
  生4:我觉得诗意就是作者所写的这首诗的目的。
  师:这个说法我倒还没听说过!(生哄堂)你再解释一下。
  生4:比如说作者写这首诗,他到底有什么目的,要告诉别人一些什么道理。
  师:告诉了道理就是诗意。是吗?那我说吃饭怎么吃饱了,不再吃了,这有没有诗意啊?
  生4:没有。
  师:你多大?
  生4:13岁。
  师:13岁,哎呀,你爸爸妈妈很喜欢你吧?有没有一句话让你很感动呢?
  生4:有。
  师:举个例子。
  生4:他们说人要相信自己。
  师:除了这以外呢?还有没有?
  生4:没有。
  师:这个还不是很感动。谁有感受诗意的体会呢?(对生5)你有,是吧?
  生5:没有!(笑声)
  师:啊没有!哪位有啊,啊你有,来——
  生6:在我的印象中,诗是非常美的。
  师:怎么美?
  生6:就是说它的语言非常华丽。而有时候又是朴素的。而且呢,可以把一件事物,本来是很平平常常的,可以用词把它形容得梦幻中一般,写的很美,那就是诗意的意思。
  师:那要是噩梦怎么办呢?(笑声)
  生6:梦幻一般都是指非常美丽的梦,噩梦那是另外一种。(笑声)
  师:说得还是有些道理的!那什么叫诗或诗意呢?很简单,别想得那么复杂——拿起笔记在纸上——诗或诗意就是曾经使我们的内心得到感动的,使我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的那种东西。凡是这样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诗或诗意。比如说,你几岁?
  生7:12岁。
  师:12岁,好小啊!你妈肯定很喜欢跟你说“宝贝宝贝”……
  生7:没有!(哄堂)
  师:说过的,哪有妈妈没说过这两个字的!妈妈对你说“宝贝宝贝”的时候,你很感动,那就是诗,知道不?有时候你奶奶很久没见到你,在见到你时奶奶她会怎么说?
  生8:乖宝宝。
  师:乖宝宝,我很想你啊,是吧?——那就是诗啊。诗不一定要有很华丽的词语,诗或诗意就是你听了以后,内心感到暖融融的,感动你触动你的那种东西,那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让你很感动。然后让你要去做好事的。我看见前面有钱包,我要去偷过来,这是不是诗啊?(生齐答:不是)捡了个钱包还给别人,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很感动,那就叫有诗意,是吧?就是这样啊,诗意的东西不大好琢磨,但是,生活当中感动我们的。提升我们精神境界的东西就是诗。我们当中有些同学不喜欢诗,跟不了解什么是诗或诗意有一定的关系,再一个,可能跟我们读诗的时候老是用一种办法读有关。所以呢,我今天就和同学们一起玩一玩诗歌。
  
  二、把玩诗歌
  
  师:什么叫把玩呢?就是仔细欣赏,变着花样欣赏。读诗是很美好的事情。是吧?本来一首诗应该是感动我们心灵的,提升我们精神世界的这样一个美好的东西,可是为什么我们不喜欢它呢?跟我们的读法。也可能跟我们老师的教法有一定关系。我今天就换个法子,跟大家玩一玩!这个玩不是不严肃的,而是一种审美,因此是一种大严肃。第一环节是——
  
  把玩一:改标一
  大家读了好几遍了,这个标题是这样写的:“你是我的同类”,我把标题改成这样(板书:我是你的同类),大家看看,跟原来有什么不同?想一想如果我要改成这个标题,这首诗在情感方面,语言方面应该会有什么变化?注意要开口读。(生自由大声朗读)
  生9:我觉得两个题目之间,你和我的关系不同。
  师:什么关系?
  生9:那种包含关系。
  师:包含?
  生9:“你是我的同类”就表示先有了我,然后才会有了你,但是“我是你的同类”就表示先有了你然后才有了我。
  师:这个我还没想到呢!(哄堂)真是没想到!
  生9:就是说,按照这首诗的母亲与孩子的关系来说,肯定是先有母亲再有了孩子的。(生笑)
  师:一般是这样。(笑声)好,分析得挺好的,你体验得很细致啊。她说这是包含关系,是谁先谁后的问题。还有没有同学有其他的感受的?
  生10:“你是我的同类”就是以我为中心,“我是你的同类”就是说以你为中心。
  师:这个小家伙!有个中心问题,是不是啊?摆在前面和摆在后面表明强调的重点不同,是吧?有道理啊。我们生活当中说话,你和我在一起的时候,用“你”又用“我”这两个代词的时候,谁放在前面,谁放在后面,还是有点讲究的吧?那你接着说有些什么讲究?
  生10:生活中一般主语放后面。(哄堂)
  师:主语放后面?(笑声)不对吧?
  生10:我搞忘了……
  师:一般主语放前面。不过你的意思我懂了——你可能想说生活中有时需要有礼貌的说法是“你和我”,“我”放后边是吧?你再进一步思考一下,“你是我的同类”和。我是你的同类’重心有所不同——你的感觉很好!你很聪明,你再说说,如果改了标题,后面的 [##] 诗句好多地方都要改。你们看看哪些地方要改?简单说一下,举个例子就行了,谈自己的体会。
  生11:我觉得如果是“我是你的同类”,那么是以“我”为重点,最后面一句“不是吗,孩子”如果改,就变成另一种方式来说明。
  师:你再接着说,这首诗以文字来看,它是母亲写给谁的呀?
  生11:是母亲写给孩子的。
  师:刚才那个同学说,如果把我放在前面是以“我”为中心的。现在原文是把“你”放在前面的。如果你改成说“我是你的同类,无论多遥远的距离,我都能听到你的呼唤”……
  生12:首先,我觉得如果说“我是你的同类”,表示对“你”的一种尊重,而改“你是我的同类,无论多遥远的距离”,那就说明了,“你”在“我”心目中的分量是非常重的。
  师:呃,最后这句话说到点子上去了。她是把孩子放在重要的位置,所以放前面。是不是这样,我也不清楚,但是我们可以这么解释,是吧?第一玩,就这样玩啊。
  
  把玩二:换诗眼
  师:请大家把最后一段齐读一下。(生齐读)
  师:读得不错。古诗里面经常有所谓诗眼。哪位懂什么是诗眼?
  生13:我觉得诗眼就是整首诗的中心、重点,整首诗就是围绕着这个诗眼写的。
  师:好。她回答得很棒!一个人的眼睛是能够代表人的精神世界的地方,诗眼就是诗的眼睛,也就是一首诗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词,是整首诗的中心、主旨之所在或点题的地方。那么这首诗最后一句“不是吗,孩子”就是一句点题的。有些诗它不点题,比较含蓄、朦胧。这首诗从文字本身看是母亲写给孩子的一首诗。那么,我的意思就是说,既然前面我们换了标题,那么把这句话中的。孩子’换成其他的词行不行?大家默读一下这首诗,根据诗的内容来看,你认为这个“孩子”可以换成哪些词?道理何在?看看你的思维的开放性。要交流一下也行。(生讨论)
  生14:我觉得“孩子”最好不要变。首先,孩子是母亲心里的一块肉,在母亲的心里最为重要,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因此“孩子”是不能以其他词来代替的。
  师:有些道理。
  生15:我同意前面同学的两个观点。一种呢,就是像刚刚那位同学说的一样,孩子在双亲的心里占有一个很特别的位置,一般是没有人可代替的,所以说这个“孩子”最好是不要变;另一种,是可以改成自己的“亲人”,我觉得只能改成母亲父亲。因为有些孩子对母亲父亲有那种特别的亲情,也是其他的无法代替的。至于其他的,我就不知其他同学怎么想的。(笑声)
  师:挺好!
  生16:我想可以改成“亲爱的”,(哄堂)因为这个我……
  师:你没早恋吧?(哄堂)
  生16:没有,我很乖的。(笑声)因为从这篇文章里每个句子来看,都看得出文章所叙述的这个人跟作者的关系是非同一般的,是非常亲密的,而这种关系不一定就是孩子跟母亲的关系,有可能是其他关系,有可能是跟丈夫啊,兄弟啊什么的……(哄堂)
  师:(兴奋地)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你很聪明!
  生17:这首诗最好还是用“孩子”好,因为如果说写给自己的爸爸或者妈妈,但是你看最后一段,那些句子就应该是一个上辈对下辈的话语。而且父母跟孩子的关系是最密切的。
  师:说得也有道理!
  生18:我觉得还是不要换比较好,因为这整首诗都是非常真挚地描写属于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我认为从最后一段来说,是上辈对下辈的关爱。即使是自己的弟弟也不用那么深情吧。说到下辈和上辈的关系,我觉得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比任何人之间的关系都要密切,所以我认为还是不要换比较好。
  师:你们这么多人认为不要换,那我这个问题不白提了?
  生15:我刚刚说过有两种观点,现在我要改变第二种观点。我蛮同意那位男同学的意见。首先,如果说把孩子换成爱人的话,它中间的确有一些诗句是形容这的,比如说:“我都能听到你的呼吸,和你的手指在我的心上弹奏。”(笑声)这都是属于这个类型的。还有最后一句:“有一天我死去,无论你在哪里,我都会安详地闭上眼睛。我始终都活在你的记忆里”。好像以前有一首古诗叫做“上邪”,里面的“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哄堂,掌声笑声)与这个差不多。
  师:(兴奋地跺了一下脚)啊你还知道这首诗,是吗?(笑声)(看看手表)好的,这个问题我们就讨论到这里。我们说,要对语文有兴趣,就要学会自己在阅读过程当中创造性地进行一些转换。我们不是说换成什么词更好,而是说可不可以换成其他的。这首诗只换后面的两个字,刚才同学说了换成“爱人”可以,是不是啊?换成“父亲”“母亲”也可以。我们一般说情诗是爱情诗,但是往往可以广义地说,凡是写感情的诗都是情诗。我们这个班的孩子很聪明啊!可有好多词可以换,人生在这个世界上会产生哪些关系啊?除了人和人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学生齐答:亲情)
  师:亲情、友情、爱情也是人和人的关系呢。那些草木、环境、大自然……还有其他的关系,这里头换成大自然的什么关系啊?要是那种唯心主义者,信仰宗教、信仰神的有些民族啊。这首诗后面可以改成——(生答:上帝)“上帝”,对了。如果从伦理道德审美来讲,最后两个字还可以改成“善良”“美丽”,都可以的。“你是我的同类”,不是吗?只改这两个字,就是不改其他的句子,这首诗也还不差,也是可以的。这样读,才有点味儿。不是说其他的读法没味儿,这样读会激起我们的创造欲望。就是说,有时让自己创造性地加点东西,减点东西,味道可能不同,对吧?好,我们这个第二环节就到这儿。
  
  把玩三:变诗序
  师:看看这首诗,我有一个观点,就是,诗意的东西,本质上跟语言的关系是不大的,所以中国古代有很多“得意忘言”之类的说法。诗意的东西如果过分地执著于语言,那就没有诗意了。有时候我们用语言拼命表达出来的诗意,感觉和我们心中感受的诗意往往差一点,有时甚至差很多,所谓词不达意、词不达情,是吧?这就是诗意跟语言之间的距离。那么在诗当中的一些语言现象,由于诗跟语言本质上没有非常大的关系,所以有时候我们变换一下它的顺序也是可以的。这首诗,我先举个例子。比如说第一段,我们再来齐读一下。(生齐读)
  师:好,这些句子虽然没有很亮丽的词语,但是里面包含了很丰富的深层的感情。它跟我们学议论文不一样,学议论文、说明文的时候,老师会讲这个句子在这里不能动,那个句子在那里不能动,思路不能乱,对吧?但是,诗有时却不同,诗是抒写情感的,而情感往往不讲逻辑、顺序和次序。我举个例子,这首诗,第一段,我把 [##] 它打乱。我把第二句放在第一句:“无论多遥远的距离,我都能听到你的呼吸,你是我的同类,你的手指轻轻地在我的心上弹奏,那是这个世上听不厌的乐曲。”这是第一种。我再把它打乱,还举一种:“你的手指轻轻地在我的心上弹奏,我都能听到你的呼吸,无论多遥远的距离,你是我的同类,那是这个世上听不厌的乐曲”。有点怪啊,但是还是诗,对吧?(生答:对)那你们把下面三段,每个人选择一段改一改。不用你自己的语言,就用这些原句子,你就换一下顺序,但是要有一点想法,好不好啊?当然你如果快一点,全部改也行啊。
  (生热烈讨论)
  师:好,哪位同学念一下?好,你来——
  生19:我改的是第二段。我把前三句打乱了,改成了这样子:“让我的脚下生出一条大路,无论多远,你的一声随意呼唤,都是我奔向你的时刻。”
  师:可以的啊!来,你来——
  生20:我改的是第三段:“如果你需要我献出身体,那是你敲开了我心的大门,如果我的思想曾经照耀你的灵魂,我感谢你让它变得如此壮丽。”
  师:挺好的。
  生21:我也改的是第二段:“无论多远,你的一声随意呼唤,让我的脚下生出一条大路,都是我奔向你的时刻。”
  师:你一呼唤,脚下就生出大路来了,是吧?还有哪个同学要念啊?你念是吧?觉得挺好玩的是吧?呵呵。(师生兴味盎然)
  生23:我改的是第三段:“如果你需要我献出身体,如果我的思想曾经照耀你的灵魂,我感谢你让它变得如此壮丽。那是你敲开了我心的大门。”
  师:挺好的,还有哪个有好诗啊?
  生23:我改的是最后一段,就是:“有一天我死去,无论你在哪里,我都会安详地闭上眼睛,我始终都活在你的记忆里,你是上帝给我最深情的礼物。不是吗?孩子。”
  师:哎呀,这个还可以大胆点,比如说:“有一天我死去,你是上帝给我最深情的礼物,我始终都活在你的记忆里,无论你在哪里,孩子,我都会安详地闭上眼睛。”这也可以的。对不对啊?语文课为什么那么枯燥呢?我们可以学得有趣点,是不是啊?偶尔这么样变一下也不是不可以。(笑声)来,你说——
  生24:我是把最后一段的“孩子”和“不是吗?”换了一下:“你是上帝给我最深情的礼物,有一天我死去,无论你在哪里,我都会安详地闭上眼睛,我始终都活在你的记忆里,孩子,不是吗?”
  师:好啊,大家很踊跃!时间不多,大概这样,这个方法教给你们了,我估计你们这辈子也不会忘啊!
  
  三、迁移与结课
  
  师:最后,我把大家小时候都背过的一首李白的诗写出来。(板书:“床前明月光”)我就不写后面了,你们肯定背得下来。有时候啊,我们可以把它变一变:
  床前
  明
  明
  明
  月光
  月光
  师:也可以是吧?它也是一句诗啊!(示意并指挥同学一起)来,接着来(在老师带领下,师生齐诵):
  疑是
  地上
  师:(示意并指挥同学)再重复一下,(师生深情并茂地齐声背下去)
  地上
  霜
  师:(示意并指挥同学)再重复一下吧,(在全场异常高涨的情绪中学生和老师齐诵)
  霜
  霜
  霜
  (深圳市翠园中学王晓菁整理)
  
  点评一
  岂能如此“玩”诗歌
  杨先武
  
  去年lO月。深圳市举行了一次初中语文新课程优质课大赛。参赛者中有四人执教的是同一首诗《你是我的同类》。由于“兴之所至”,市教研员程少堂先生也当场给与会者上了一堂示范课,课题仍是《你是我的同类》。这堂课赢得了不少人的喝彩,被誉为“大开眼界”“大获成功”的一堂课。程先生本人也把这节课视为自己的“经典课”之一。但看完课堂实录,笔者却实在不敢恭维。
  程先生这堂课以吟诵开始。在指导学生朗读了几遍诗歌后,便让学生研讨什么是诗或诗意。由于学生的回答不着边际,教者不得不自下结论:“诗或诗意就是曾经使我们的内心得到感动的。使我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的那种东西。”接着便以“妈妈对你说‘宝贝宝贝’”和“奶奶说‘乖宝宝’”为例,说明“那就是诗”,“就叫有诗意”。甚至“捡了个钱包还给别人”也叫“有诗意”。进而指出:“生活当中感动我们的。提升我们精神境界的东西就是诗。”读到这番话,笔者真不知道学生是否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原来诗是十分简单的东西,也许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就是一首好诗(它能使母亲的“内心得到感动”)。的确,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都富有诗意,或者说像诗一样的美,但这绝不能等同于文学作品中的诗或诗意,不应该把它们混为一谈,更何况这和欣赏诗歌并没有什么关系。
  在研讨完“诗意”后,这堂课进入了最重要的环节“仔细品味。把玩诗歌”。按程先生的说法,就是“和同学们一起玩一玩诗歌”。而所谓把玩。就是“变着花样欣赏”。教者首先让学生“变标题”,将“你是我的同类”变为“我是你的同类”。应该说,变标题对于学生理解这首诗确有一定的帮助,至少让他们懂得了这首诗是“母亲写给孩子的”。突出了孩子(“你”)在母亲(“我”)心目中的分量。但接下来的“变”就明显是对学生的误导了。
  程先生先让学生回答“什么是诗眼”,然后指出这首诗的诗眼是最后一句“不是吗。孩子”。紧接着便要求学生完成换词的任务:“根据诗的内容来看,你认为这个‘孩子’可以换成哪些词?道理何在?”可学生的回答却是“最好不要换”,因为“孩子是母亲心里的一块肉,在母亲的心里最为重要。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因此‘孩子’是不能以其他词来代替的”。这无疑是十分精彩的回答,也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赞同。但它却和教师预期的结果相悖,直到有个同学说出把“孩子”换成“爱人”也可以,并当堂背诵了《上邪》这首诗,教者才“兴奋地跺了一下脚”。大加赞赏。在接下来的总结中,程先生说不但可以换成“爱人”,换成“父亲”“母亲”也可以。经过进一步启发,又得出如下结论:“如果从伦理道德审美来讲,最后两个字还可以改成‘善良’‘美丽’都可以的。‘你是我的同类’,不是吗?只改这两个字。就是不改其他的句子,这首诗也还不差,也是可以的。这样读,才有点味儿。不是说其他的读法没味儿。这样读会激起我们的创造欲望。”看到这里,笔者不由产生了疑惑:程先生所致力追求的“语文味”莫非就是这样“玩”出来的?不错,课堂上确实是“有了点味儿”。但那不过是一种游戏的“味儿”。试想:把一首诗的“诗眼”也改变了。那还成其为好诗吗?如果这种“变”是为了通过比较品出原诗的韵味,体验原诗的情感,当然无可非 [##] 议,但如果这种“变”是为了诞生一首与原诗不搭界的“新作”,并让学生误以为诗歌不过是一种文字组装,那就不是在欣赏诗歌,而是在破坏诗歌。因为一首真正的好诗是不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动的。
  如果说改变“诗眼”与欣赏《你是我的同类》这首诗根本沾不上边,那么接下来的“把玩”——变句子顺序就更加离谱了。教者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诗意的东西。本质上跟语言的关系是不大的。”这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因为“诗意的东西”并不一定是“诗”,即不一定诉诸语言。但程先生接着便玩了一个偷换概念的游戏:“由于诗跟语言本质上没有非常大的关系。所以有时候只要是有情感的语言,我们怎么样变换一下它的顺序也是可以的。”(把“诗意的东西”换成了“诗”)为了证实自己的结论,程先生试着用两种方式把《你是我的同类》第一段的顺序打乱。虽然自己也承认“有点怪”,但认为打乱后“还是诗”。于是他要求学生也仿照这种方法。“每个人选择一段改一改”。课堂上顿时出现了“异彩纷呈”的景象。学生们分别把这首诗的二、三、四段的句子顺序打乱。争先恐后地念读。而每一种新组合都受到了老师的称赞。诚如教者所说,这种教法是“挺好玩的”,但学生们真正懂得了“欣赏诗歌”吗?诗歌的情感果真如教者所言。与语言的表达“没有非常大的关系”吗?按照这种说法,“我想死你”和“我想你死”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如果变换顺序无关紧要,那么这堂课的开头让学生将“你是我的同类”改为“我是你的同类”得出的结论(强调的“重心不同”)不也被推翻了吗?事实上,在诗歌创作中,词语和句子的顺序与情感的表达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和“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起来”哪一句的感情更加强烈不是显而易见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开头一句为什么不说“我轻轻地走了”而说“轻轻的我走了”?要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就应该让学生懂得语序对表达情感所起的作用。而不是相反。为了举一反三,这堂课还安排了一个迁移训练的板块,要求学生把李白的《静夜思》也“变一变”。于是“床前明月光”便“变”成了“床前明明明月光月光”。其他几句也增加了大量的叠词,整首诗被改得面目全非。如果大诗人李白在九泉之下惊闻自己的作品被如此“改编”。不知会作何感想。
  窃以为,语文教学固然要让学生产生兴趣,但不能靠课堂上“玩”形式主义的新“花样”,靠脱离文本的文字游戏来“激发”。就诗歌教学而言。必须引导学生认真地感受优美的语言所展示的意境,体会词句中蕴含的情感,而不能挖空心思地让学生拆卸语言零件,进行文字组装。这样的“把玩”。非但不能达到欣赏诗歌的目的,反而捣毁了作者的情感,降低了文学的品味。
  广东深圳市北师大南山附中
  518054
  
  点评二
  一堂“玩”得精彩“玩”出了境界的好课
  王 君
  
  不走寻常路。听程少堂先生上课,总忍不住想起这句广告词。程先生的课确实是有些“怪异”的。所以,我总有一种担忧,如果用传统的标准来评判。那一定会让人在削足适履的压抑中感到语文教学创新的无助。比如这堂《你是我的同类》就是如此。
  本诗选自课外,等于是一堂诗歌选修课教学。少堂先生在课后说:诗歌教学“大家都这么上,有没有其他的上法?其他的上法行不行?”于是,就有了这样一节课。
  如果在“课外选修”和“开开思路”的两个背景下来欣赏少堂先生的这堂课,我们要说。有些指责实在是不能令人信服。
  比如对这堂课“把玩诗歌”的立意的怀疑。
  我们知道,“玩”在中国传统美学领域是一个层次很高的范畴。早在宋代,“玩”就已经成为一个极富意蕴的词语。诗心、词意、乐情、茶韵、书趣、画境是宋人“玩”的雅韵。把握了“玩”,就把握了理解宋人艺术的关键。这个“玩”,不是一般的“玩”。它是以一种胸襟为凭借,以一种修养为基础的“玩”。这样的“玩”。摆脱了对功利的追求,对名誉的计较,它是一种审美的心境。在西方美学中,都用“play”来表达的“游戏”和“玩”更是意蕴无穷。“人们关于游戏的最普遍也最稳定的公共经验表达”是:“游戏是让人感到自由的活动”。(董虫草著《艺术与游戏》,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175页)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在“游戏”中。人的本质力量在无拘无束的自由自在的状态中得以发挥出来。
  因此,一些优秀作家在进人高层次高境界的文学创作时。都是有意识在进行“文字游戏”。汪曾祺在评论林斤澜的小说时曾说过:“斤澜近年的小说有一个特点,是搞文字游戏。‘文字游戏’大家都以为是一个贬词。为什么是一个贬词呢?没有道理。”(《汪曾祺文集·文论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第138页)数学大师陈省身题过一句很有名的词:“数学好玩”。其他学科其实也是如此。
  那么,教学中的“玩”也应该算一种很高层次的境界吧。尤其是诗歌选修,如果还是像以往的诗歌教学那样“正襟危坐”,会让学生厌倦的。
  少堂先生认为,我们的语文课,缺少的正是“文字游戏”精神。君不见,那种道貌岸然、庄严肃穆的老师还少吗?其实他们也是在玩——有时在玩深沉。少堂先生认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这种玩深沉,使语文教学离语文味越来越远,使学生的心灵离语文课越来越远。从而使语文教学声誉扫地。
  这堂课结束后,老师和学生都久久沉浸其中,就恰恰是因为这一番“玩”,是建立在少堂先生对教材个性化、艺术化地理解和处理的基础上。师生一起“玩”,一起进行“文字游戏”,“玩”出了这堂课的意趣,“游戏”出了这堂课的品味。这种“玩”是需要深厚的功底的,是极其严肃的。有些人把这种“文字游戏”当成不严肃来批判。至少是比较迂腐的。
  我以为,在这堂课中,少堂先生“玩”得高明,“玩”出了境界。
  高明之一在于“玩”出了对“诗”和“诗意”的新理解。少堂先生对诗歌诗意的解释浅显而温馨:“诗意”就是“曾经使我们的内心得到感动的,使我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的那种东西”。这个解释和《现代汉语词典》上认为诗歌是“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以丰富的想象和直接抒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与个人情感,语言精练,节奏鲜明。大多数带有韵律”相比,更符合十一二岁孩子的年龄特点。更能激起学生对诗歌的向往。在这样一个诗歌已经边缘化的年代,我们为什么非要给诗歌套上严肃呆板的外衣以至于让孩子们望而生畏呢?
  高明之二是“玩”出了诗歌语言表情达意的灵动。
  第一轮的“玩”——“变标题”让诗歌的基本主旨得到了很好的凸现。它提醒教师这首诗歌还有更大的表达张力需要去呈现。
  第二轮的“玩”——“变中心词”情趣盎然。它以奇妙的手段呼唤着学生用心感悟文本:从揣摩表层文字直到倾听人类高层次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扩大了诗歌的内蕴,也教给了学生读诗的方法,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敏感力。
  第三轮的“玩”——变句子顺序更是妙不可言。少堂先生用这种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自由活泼,激发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和感悟。这一番尝试足以破解诗歌在学生心目中的玄妙感,足以在学生心灵中播下诗歌创作的种子,让学生永志难忘。
  当然,少堂先生的这堂课也有不足。比如“换诗句顺序”这一步相对仓促了些。学生换出来的诗句有好有坏。但大概是因为时间的关系,先生的点评指导还不够。
  我以为,总的来说,这是一堂脱俗的诗歌鉴赏选修课。它以出人意料的角度、出人意料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了诗情诗意。这堂课教学立意新、处理方法新,朴素大方,令人回味,学生的收获是扎实的。这当然不是一堂完美的课,但它是一堂有开拓精神的、充满语文味儿的课。
  语文教学走向多元化是必然之路。拿着放大镜,按照标准尺寸去审视一堂课式的折腾还是少点好。因为这除了把语文教学神秘化虚无化外,实在没有什么其他的功用。只要不违背语文教学的大原则(我以为这个大原则应该是以文本为立场,以语言文字的学习为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学生思想的情操),我们就应该鼓励和喝彩。
  少堂先生曾忧心忡忡地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太呆板沉闷了,我们为什么没有勇气和智慧多点儿“文字游戏精神”,“玩”出点儿境界,玩出点儿格调,让语文和语文教师都多些生机和活力呢?他的忧虑发人深思。
  那么,就先借选修课使我们的课堂活跃起来吧!
  也许,这就是少堂先生这堂课的价值所在吧!
  重庆外国语学校400039

课例一:《你是我的同类》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