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第11期 ID: 78666

[ 黄昌龙 文选 ]   

课例二:《尤三姐之死》实录

◇ 黄昌龙


  学生课前已经预习《红楼梦》63-66回。
  师:尤三姐是《红楼梦》人物画廊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她最初出现在13回贾府办秦可卿丧事的时候,但作者只顺便提了一句,“尤氏的几个眷属尤氏姐妹也都来了”。直到63回尤三姐才正式出场,可是她一出场就是连续的4回,直到66回为止。读了这几回,大家都有一个疑问:年轻貌美的尤三姐为什么要自杀?作者欲借此悲剧表现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希望大家根据原著中的有关文字,研究探讨。
  先研究第一个问题:尤三姐为什么要自杀?
  生1:我认为尤三姐自杀的主要原因是柳湘莲的退亲。
  师:何以见得?
  生1:五年前,尤三姐与她妈妈、姐姐一同到老娘家给老娘拜寿。她家请了一起串客,里头有个作小生的叫作柳湘莲,尤三姐一见钟情,看上了这个柳湘莲。五年后,当尤二姐劝贾琏“拣个熟的人,把三丫头聘了”的时候,尤三姐就说“若有了姓柳的采,我便嫁他……等他来了,嫁了他去,若一百年不来,我自己修行去了。”尤三姐还当场将一根玉簪击作两段,表明她非柳湘莲不嫁的决心。这时的尤三姐一心只念柳湘莲“早早回来完了终身大事”,当她得知贾琏路遇湘莲而且湘莲已经同意这门亲事,更是“喜出望外”,不仅连忙收了“定情的鸳鸯剑,挂在自己绣房床上”,还“每日望着剑,自笑终身有靠”。而且,根据文中“贾琏拿来(三十两银子)交与二姐预备妆奁”等语我们可以推测,尤三姐是“万事俱备,只欠新郎”,只等湘莲择日迎娶就是了!(不少学生笑)但是,尤三姐“好容易等了他来”,却忽然得到柳湘莲“此事断不敢从命”,要退亲反悔的消息,她的心里哪能承受得住这突然的打击!爱之深,痛之切,所以我们看到尤三姐立即泪如雨下,拔剑自刎了。
  师:讲得真好!但文中的人物对尤三姐自杀原因也是这么看的吗?
  生2:66回写道,“尤老一面嚎哭,一面又骂湘莲。贾琏忙揪住湘莲,命人捆了送官”,这表明尤三姐妈妈和贾琏都认为尤三姐自杀与柳湘莲的出尔反尔有直接的关系。
  生3:值得注意的是薛宝钗的看法,67回她认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尤三姐自尽应是她“前生命定”的,也就是说尤三姐自尽而亡并不能怪这个怪那个。不过联系薛宝钗对金钏f之死的评价,我怀疑薛宝钗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劝她妈妈不必为此过分伤感。
  师:作为当事人的柳湘莲,他是否认为自己应该对尤三姐的死负责任?
  生4:是的。尤三姐死后。柳湘莲说“我并不知是这等刚烈贤妻。可敬,可敬”可知他万分后悔。柳湘莲用了“贤妻”一词,可见此时在他心中已是把三姐当做妻子对待了。因此,当贾琏命湘莲赶快离去的时候,湘莲“反不动身”。“扶尸大哭”,等买了棺木,眼见入殓,“又俯棺大哭一场,方告辞而去”。
  生5:柳湘莲没想到原来尤三姐如此标致,又这等刚烈,自悔不及,于是“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不知往那里去了”,由此可知。柳湘莲确实把自己鲁莽退亲而导致尤三姐自杀当成永远的心痛了。
  师:你们讲得很有道理。柳湘莲退亲之举确实是一枚重磅炸弹,一下击碎了尤三姐的爱情梦。那么柳湘莲为什么要匆忙退亲,出尔反尔?
  生6:这和柳湘莲的择偶标准有关。湘莲曾经与贾琏谈到这一点,他说“我本有愿,定要一个绝色的女子”。而尤三姐恰好就是一个绝色女子。但是,在柳湘莲内心深处,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标准:他的妻子不但要“绝色”,更重要的是要坚守贞节。所以当他从宝玉那里了解到尤三姐是“珍大嫂子的继母带来的两位小姨”之一这个情况之后,根据“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推断,这个尤三姐肯定是个不洁不贞的女人。于是他大呼上当,说“我不做这剩忘八”,并且立即去找贾琏要索回定礼鸳鸯剑,以退掉这门亲事。
  师:柳湘莲的择偶标准是否仅仅是“绝色”加“贞节”?
  (学生议论纷纷)
  生7:也许我们可以理解柳湘莲对理想妻子的贞节的要求,但我们一看到柳湘莲说的“难道女家反赶着男家不成”一句,就会清楚地了解到他对尤三姐积极、主动的追求爱情是大为不解的。他的择偶观还带有大量的封建传统观念。而且,我还注意到,贾琏在介绍小姨子的时候也还有意不提“尤三姐自择之语”,这表明,女子主动追求男子是有违当时传统的婚姻观念的。柳湘莲不理解尤三姐的主动追求,所以他自己就“疑惑起来,后悔不该留下这剑作定”。
  师:尽管柳湘莲与宝玉直说“我不做这剩忘八”,但具体到退亲的实施,我们看到他还是很慎重的。他可能是担心贾琏没面子,同时也怕伤害尤三姐,所以编造了一个巧妙的谎言,说是“客中偶然忙促,谁知家姑母于四月间订了弟妇,使弟无言可回。若从了老兄背了姑母,似非合理……此剑系祖父所遗,请仍赐回为幸。”应该说,柳湘莲的言行还是挺慎重、挺有礼节的,那为什么尤三姐一听见湘莲要出去和贾琏说退亲,就立即当场自尽?
  生8:就是因为在尤三姐看来柳湘莲太无情了!尤三姐曾经发过誓,非柳湘莲不嫁。既然“我的眼中只有你”,那么“你”不要“我”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学生鼓掌)
  生9:我赞同分析。尤三姐死后,柳湘莲在梦幻中遇见尤三姐向自己哭诉,说“妾痴情待君五年矣。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报此痴情”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不少学生点头表示同意)
  生10:(大声)诸位i我要发表一点与众不同的见解!(众生笑)我认为,柳湘莲的绝情仅仅是尤三姐自杀悲剧的导火线,并不是根本原因。尤三姐在房中听见柳湘莲对贾琏等人说要退亲,她立即想到的是“好容易等了他来,今忽见反悔,便知他在贾府中得了消息,自然是嫌自己淫奔无耻之流,不屑为妻。”这样看来,尤三姐担心害怕的乃是柳湘莲已经从贾府中“得了消息”,知道了她居然是“淫奔无耻之流”,这样,按世俗的婚姻观来衡量,作为一个女人,竟然自择夫婿,自己找对象,那是一件多么丢人的事啊!如果这样的事情传播出去,从此,她将永无立身之地。尤三姐似乎已经想象到了自己作为“淫奔无耻”之人的可怕后果——“今若容他出去和贾琏说退亲,料那贾琏必无法可处,自己岂不无趣”,所以与其等世俗来杀自己,不如自我了结。
  生11:因为尤三姐要自己找对象就可能导致世俗要“杀”了她,这似乎有些耸人听闻。我觉得这里的“淫奔无耻”应该别有所指,比如说生活放荡、作风不检点等等。
  师:你对“淫奔无耻”的解释比较合理。不过,我要提醒大家,现在一般人心目中,“淫”就是淫乱,就是乱搞男女关系,其实在古代,男女之间言语严重出格,举止十分轻浮,都可以被认为是“淫”。63回 [##] 写尤二姐拿了熨斗要打说话轻浮的贾蓉,吓得贾蓉抱着头滚到尤二姐怀里告饶,尤三姐便上来撕嘴,类似这种言行在当时的人们看来都属于“淫”。原文中还有这样的关于尤三姐的“淫奔无耻”的事实吗?大家不妨都来找找看。
  (学生都在查书,议论纷纷)
  生12:原文69回有一细节,尤二姐梦见她小妹子尤三姐手捧鸳鸯宝剑前来,尤三姐说“你我生前淫奔不才,使人家丧伦败行,故有此报”。原文65回也有这样一个细节,二姐、贾琏备了酒,准备与尤三姐谈婚论嫁,尤三姐滴泪泣道:“姐姐今日请我,自有一番大礼要说,但妹子不是那愚人,也不用絮絮叨叨提那从前丑事,我已尽知,说也无益。”这表明,尤三姐感到她以前的所作所为是“丑事”,是不守女人本分的。淫奔不才’“丧伦败行”之举。
  师:那么尤三姐所指的。“淫奔不才”“丧伦败行”的“丑事”究竟有多严重?
  生13:63回提到一个细节。贾敬暴死,尤氏理丧,因缺人手,尤氏就接了母亲和两个妹妹在上房住着帮助看家。当贾珍贾蓉父子俩星夜驰回的时候,贾蓉“听见两个姨娘来了,便和贾珍一笑”。这“一笑”,暗示在此之前,尤氏姐妹就有可能与贾珍等人有些不明不白的关系。
  生14:64回写到贾琏知道尤二姐、三姐“与贾珍、贾蓉等素有“聚?之诮”,“聚?”意思是父子共同占有一个女子的禽兽行为。当然,贾琏只是听说并未看到事实,但如果要真是这样,尤三姐的问题可就严重了。
  生15:65回提到这样一个情节。贾珍来看尤氏母女,四人一处吃酒。尤二姐和尤老娘故意回避,于是“贾珍便和三姐挨肩擦脸,百般轻薄起来”,以致小丫头子们都看不过,躲了出去。当贾琏看到窗内灯烛辉煌,“二人正吃酒取乐”,推门进去的时候,贾珍的反应是“羞的无话”,可见这是“丑事”无疑。
  生16:65回还写到这样一个情节。尤三姐站在炕上,大骂贾琏、贾珍,“这会子花了几个臭钱,你们哥儿俩拿着我们姐儿两个权当粉头来取乐儿,你们就打错了算盘了”,“喝酒怕什么,咱们就喝!”说着她自己绰起壶来斟了一杯。自己先喝了半杯,搂过贾琏的脖子来就灌,说:“我和你哥哥已经吃过了,咱们来亲香亲香。”唬得贾琏酒都醒了,就是本在风月场中耍惯的贾珍也没想到尤三姐是“这等无耻老辣”。
  生17:尤三姐还故意显出她那“淫情浪态”,高谈阔论,拿他贾琏、贾珍弟兄二人嘲笑取乐。尤三姐还天天挑拣吃穿。动不动就泼声厉言痛骂贾琏、贾珍、贾蓉爷儿三个诓骗了他寡妇孤女。
  师:从刚才大家所列举的材料看,尤三姐能当着小丫头子们的面与贾珍“挨肩擦脸,百般轻薄”,可是再后来她却突然大骂贾琏、贾珍,极尽嘲讽挖苦之能事。尤三姐的前后表现是否有些矛盾?
  生18:好像是有矛盾。据说《红楼梦》程甲本为了避免尤三姐性格的前后不统一,把尤三姐修改成了一个自始至终都是清白、纯真且“出淤泥而不染”的女儿形象。
  生19:我觉得没有矛盾。尤三姐对人生及爱情婚姻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清醒的过程:年轻时候的她不懂爱情,极有可能因为幼稚和诱惑落入过贾珍等人的圈套,甚至由此产生过玩世不恭的想法,与贾珍等人有过“挨肩擦脸,百般轻薄”之举;但是她很快就意识到自己极可能被当成取乐儿的粉头。于是奋力反抗,巧妙地摆脱了贾珍等人的纠缠,坚守了人格的独立。
  生20:我补充一点。在65回中,尤三姐为何突然大骂贾珍、贾琏?原来贾琏当时说了一句关键性的话:“你过来,陪小叔子一杯!”这话的潜台词就是,你尤三姐已经是我哥哥贾珍的人了,等于是我嫂子,我是小叔子。所以尤三姐火了!因为尤二姐尽管是二房,不管怎么说,总还是经过尤老娘同意,贾琏为二姐买了房子,置办了家具、首饰,买了丫鬟,给了仆人,小轿迎娶,“拜过天地,焚了纸马”,是正式的婚姻。而现在尤三姐她什么都没有,怎么就成了贾珍的人了呢!尤三姐一下子清醒过来,原来贾琏是想把尤三姐当做酬谢贾珍帮他偷娶尤二姐的礼物。所以尤三姐痛骂贾珍、贾琏兄弟,实际上是在用非正常手段维护自己和姐姐的人格,非常合理。
  生21:痛苦的经历使尤三姐开始对爱情有了新的认识,65回在与二姐、贾琏等人的谈话中,她发表了自己的爱情宣言:“但一生至一死,非同儿戏。我如今改过守分,只要我拣一个素日可心如意的人方跟他去。若凭你们拣择,虽是富比石崇,才过子建,貌比潘安的,我心里进不去,也白过了一世。”
  师:爱情宣言?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你能否将这一宣言的含义作一分析?
  生21:好。这段爱情宣言包含了以下几个意思。第一,尤三姐认为男女关系之间,婚姻问题是关系“一生至一死”的“终身大事”,必须严肃对待,不可当做儿戏。根据这一原则,尤三姐认识到她以前的所作所为,是不“守分”的,是过失,应该改正。第二,尤三姐择偶的条件不是富贵才貌,而是“可心如意”能进到心里的人。
  生22:从表面上看,尤三姐自杀似乎是因为柳湘莲的绝情,她的死是对柳湘莲的“殉情”,然而,看到以下的文字,我们也许会有新的发现。66回尤三姐死后,柳湘莲在梦幻中遇见尤三姐向自己说,“来自情天,去由情地。前生误被情惑,今既耻情而觉,与君两无干涉”。尤三姐所说的“与君两无干涉”当然我们可以把它解释为尤三姐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在深深爱着柳湘莲,忠贞不渝,但还是能明显感受到尤三姐所殉的不仅是她对柳湘莲的爱情,更主要的应该是她自己所苦苦追求的美好人生尤其是她所苦苦寻觅的理想爱情的幻灭。柳湘莲的绝情仅仅是这出悲剧的直接导火线,它加速了这种幻灭的到来。
  生23:我赞同他的分析。在经历了不堪回首的过去之后,尤三姐想“改过守分”,追求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然而,世俗的道德评价,传统的名节观念,这些她心头遣散不掉的乌云,依然把她的美梦击得粉碎!过去“误被情惑”,而现在已经“耻情而觉”,再回到那与贾珍、贾蓉之类胡闹的生活中去,她不甘心,也不愿意。若再寻找新的知音,可是现实生活中她在柳湘莲这样经济、社会地位已经很低的男子眼里都是“不屑为妻”之人。因此,当柳湘莲前来讨还聘礼之时,尤三姐,一个从泥潭中挣扎起来的美丽女子,已经失却了对人世的最后一点希望,一时间,这个刚烈女子悲愤,绝望,一齐涌上心头。她只能一死了之,以死来殉她自己所苦苦追求的人生理想!(学生鼓掌)
  师:你们的分析很精彩!我想问一下,你们的思考怎么这么深刻?
  生23:前段时间正好看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关于《红楼梦》的讲座,受到启发。
  师:哦,不但细读了原著,还认真领会了红学家的论述,很好。尤 [##] 三姐去了,正像她亲手击断的玉簪不可复合。透过尤三姐的悲剧,你们觉得曹雪芹试图借此表现怎样的思想情感?
  生24:尤三姐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源于贾珍之类衣冠禽兽们的摧残,作者借此揭露了贵族纨绔子弟玩弄女性的丑恶。
  生25:尤三姐自尽而亡,她让生命在那黑暗的夜空极悲壮地发出了夺目的光辉,既短暂,又辉煌。不理想,毋宁死!作者意在以此肯定尤三姐的人生追求的高尚。尤三姐提出的妇女择夫的要求,虽然没能战胜封建传统婚姻观,但她却勇敢地发起了对落后观念的挑战l她像一只美丽的飞蛾,向火而焚,作者的心里有一声叹息,更有一份敬仰!
  生26:作者描写尤三姐自刎的句子是“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这里没有直写喷涌的血光,也没有直写力竭的嘶喊。作者为何把死亡写得如此美艳?我想,作者也不想让这样年轻美丽的生命夭亡,但是可恶的社会本来就是这样残忍地毁灭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尤三姐拔剑自刎,尤二姐吞金而亡,司棋无奈撞墙而死,晴雯受屈抱病而殇…”都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命运悲惨的女人们的深深同情和无限伤感!(学生鼓掌)
  
  点评一
  选修课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唐忠义 谢海颖
  
  唐:本课围绕尤三姐之死,引导学生对原著有关章节进行研讨,师生立足文本研读,注重问题引发,对相关问题的探讨之深之广,令人称道。
  谢:是的。从本堂课来看,教师的设计主要体现为对课堂学习方案的确定,即在阅读了《红楼梦》第63至66回的基础上,分析尤三姐这一人物形象。以两个问题为纲贯穿了全课,一是“年轻貌美的尤三姐为什么要自杀?”二是“作者欲借此悲剧表现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并确定了阅读的方法“根据原著中的有关文字。研究探讨。”
  唐:简明的问题设计使课堂讨论集中而热烈。学生在研讨中逐渐认识到“实际上尤三姐是在用非正常手段维护自己的人格”。并进而体会出“用死来殉她自己所苦苦追求的人生理想”。可见教师在课堂调控方面是卓有成效的。
  谢:两个问题都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尤三姐为什么要自杀”一问引导学生梳理了相关情节。将具体的事实从繁多的叙述中凸现了出来。而“柳湘莲为何要退亲”一问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事实材料进行深入分析,不仅分析了人物各自的心理,还涉及在当时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世俗对女性的道德期许。随后再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利用“尤三姐的前后表现是否有些矛盾”这个问题对尤三姐进行评价。这个问题最能见出学生各自不同的领悟,对此问题的解决使得最后一个问题“作者欲借此悲剧表现什么样的思想情感?”也迎刃而解了。
  唐:正如你所分析,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可谓环环相扣,精彩纷呈,极富可读性和观赏性。但这只是根据静态的课堂实录来评价的,而作为一堂动态生成课本身,恐怕还会出现更多的教学插曲,如对话的中断与旁逸等。
  谢:是的,作为一堂动态生成的选修课,我们还不得不关注师生双方的实际互动情况和实际功效。
  唐:我们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常态下的选修课如何进行课堂设计和课堂调控?如果课堂教学的任务只是组织学生把课前准备的东西(或称研究成果)拿到课堂来展示或汇报一下,很可能整堂课就成了部分学生的个人表演,许多学生则成了听众或旁观者。这种选修课的教学效率就可能大打折扣了。从本课的进展来看,似乎就有这种缺憾。
  谢:据我所知,不少选修课因受教学资源的限制,被迫将大量的学习任务布置学生在课外完成,这是否意味着选修课的课堂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唐:是的。在选修课上,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内容的取舍和过程的处理等较之其他的必修课可能有更大的自主空间,但无论如何,教学双边的活动总是应该有具体的作业任务为抓手的,如阅读、思辨、讨论、记录整理等。在本课的讨论中,教师在问题引领的同时,是否还应该提供更为集中的研读材料供学生现场阅读与分析?如向学生提供有关《红楼梦》的文本材料及其他的背景材料等,有时还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比如在讨论尤三姐之死时,就可以把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作为讨论展开的学习支架。
  谢:确实,从师生的对话中可以知道。有部分学生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关于《红楼梦》的讲座,这构成了他们的讨论能够不断深入的一个基础。但因为仅仅是一节课,所以难以确定收看讲座是否是教师的设计,是否全员参与,是否有所精选。我想,这份学习背景应该是向全员提供的,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之间有对话的可能。而且学习资源应该是经过加工的内容,如果不经过教师加工,原生态的资源就可能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不相吻合,因此有必要对其内容和形式做出加工改造(包括删节、调整顺序),使之适合学生的需要。如果欠缺了这一环节,本堂课就容易变成几位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课,其他的学生会不会因为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沦为了观众?教师作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的作用也就不易体现了。
  唐:这样说来。选修课还有一个如何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的问题。本课学生的发言颇具成人色彩甚至学术化倾向,无疑这是依傍诸如“百家讲坛”上专家们的思维成品的结果。而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更应该鼓励学生学会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体验去发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显得有些幼稚、青涩和肤浅,但比所谓的“圆满”“深刻”要强得多。
  谢:因此我认为师生之间的对话,并不以所谓准确无误的问题解答为目的。而在于谈论过程中的思维碰撞。本课在学生的讨论中是闪现了一些思维火花的,老师对此的点拨也很见功夫,例如在回答柳湘莲为何退亲的问题时。学生的讨论渐渐滑向了尤三姐为何自杀,出现了生1和生9的“无情说”和生10与生11的“无脸说”派,老师的一个问题“原文中还有这样的关于尤三姐的‘淫奔无耻’的事实吗?”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之中,从而理解了柳湘莲的选择。但美中不足的是,老师似乎更多地扮演着问题解答的评判者,而未能真正以讨论者的身份加入进来,以致未能在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激起更多的思维碰撞的火花。
  唐:的确。作为有着更为丰富的人生阅历的教师,一定有着属于自己的解读。本课教师在这一方面的缺位,未免让人感到有些遗憾。
  谢:由此我想到,《红楼梦》的选读有太多的文章可以做,我常常思考如何让每一堂课能够在一个学期的选修课中可以互相呼应。形成一个整体,让我们的鉴赏解读更有整体性。更能体现出原著的大气和深邃。在《尤三姐之死》这堂课上也是有文章可做的。例如,《红楼梦》中眉眼体态略有些像林黛玉的,书中有晴雯、龄官,还有就是这尤三姐。她们的表达方式虽不相同。但是对真情的追求却是一致的,而且在性格上都可以属于不妥协派,有着属于各自的烈性。晴雯、龄官且不论。林黛玉是以至清的姿态来对抗着至浊的社会,“质本洁来还洁去”,可是终究还是一场悲剧;而尤三姐这个市井人物,在势利的社会中更无所依傍,她才会用所谓“淫奔无耻”的办法去对付无赖的世道,她只能戏弄它,调笑它,鄙视它。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她,是不是更为符合曹雪芹借宝玉之口说出的“女儿是水做的”这一女性期许?可是当这个似乎最为“淫奔无耻”的人打算过最为守分的生活时,即使是柳湘莲也不能相容了,何况他人!更令人伤心欲绝的是,从尤三姐死后柳湘莲的选择来看,柳湘莲原本是可以成为她的知音的。可命运却是如此!再联系林黛玉、晴雯、龄官的命运,不禁让人深深地体味出曹雪芹的绝望。
  如果我们的课堂能够这样成系列地将人物研读进行到底,或许一个学期的选修课后,再读《红楼梦》,学生的体会更不一般吧。
  唐:你的分析很精彩。选修课作为一门课程,必然有其整体上的规划与安排,因此孤立地评价一堂课的优劣显然是有失公允的。我们宁可将本课视为整体规划中的一个精彩片段或环节。但是作为一种经验和方法的借鉴,我们似乎还要更加关注常态选修课的基本面貌以及教师在常态下的角色定位。
  谢:由此,这类鉴赏型选修课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学习环境的设计者、课堂现场的调控者、鉴赏方法的点拨者以及对话讨论的参与者。
  上海建平中学200135

课例二:《尤三姐之死》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