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山东、广东、海南、宁夏第一批进入课改省区来看,新的高考即将呼之欲出;而从2006年全国及各省市自主命题来看,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思想已渐入高考语文试题,并以灵活多变、自主选择、多元探究的形式,广泛得到语文界同仁的认同。
一、多样选择
选择性,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2006年的语文高考中,有不少省份的语文试题充分展现了多样选择的空间。
1.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
课标要求为学生的不同发展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能够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由此高考命题人员在命制2006年语文试题时,充分地层现了这一点,尽量地凸现多样选择。例如2006年北京卷的第24题:“我的一条建议”,就体现了较大的选择空间。题目是这样的:
请以“我的一条建议”为标题写一段文字,为办好北京奥运进言献策。要求不少于80字。
此题既符合北京的地域特色,又发挥了每一位考生的聪明才智,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即可。考生选择的自由度十分大。
再如浙江卷的第22题,也充分体现了多样选择,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题目是这样的:
标点符号往往能引发人们的联想,例如:“省略号像一条漫长的人生道路,等着你去书写它留下的空白。”请以一种标点符号(省略号除外)为描述对象,写一个比喻句,形象地阐发某种生活道理。
标点符号有十几种,你都可以选择,其灵活性、选择性的自由空间十分广阔,有利于学生才智的发挥。
2.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课标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这些要求,目的之一就是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有个性表达的空间,让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思维。在这方面,2006年的安徽卷与福建卷表现尤其突出。安徽卷第20题让学生任意选择喜欢的人物。题目如下:
请从下列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中任选一组,说明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并陈述理由。(6分)
第1组:孔子与庄子 第2组:项羽与刘邦
第3组:李白与杜甫 第4组:林黛玉与薛宝钗
[要求]①对所选组中两个人物或形象进行比较。②不出现常识性错误。③字数在50—70字之间。
为学生提供了四组人物,有历史人物,有文学形象,可以尽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任意一组去写,有个性地陈述最喜欢的“那一位”。这充分体现了课标的选择功能、个性展现的要求,彰显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福建卷的作文命题,开启了高考作文创新\的纪元,一次提供了3个作文题,其每一个作文题都有巨大的空间供考生发挥。这3个作文题是:(1)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2)戈多今天已经来了;(3)留一点空白。
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可以说,福建卷的作文题集中体现了“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了再创新的广阔空间。
诸葛亮没借到十万支箭,他与周瑜的故事如何演绎,是和是分?戈多来了,怎样?是不是给人以惊喜?这些都可以想象,都可以议论,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物即可。
二、应用能力
课标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1.关注发展
社会在发展,让学生融入到社会发展中,用规范的语言去总结、去认识、去表达,也是课标的要求之一。在这方面,2006年高考试题中也有体现。例如全国Ⅱ卷第19题,提供了一幅奥林匹克公园示意图,要求对2006年5月9日奠基的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的所在位置做一个介绍。实际上此题是用说明性的文字,要求写出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的方位。此题一方面要求考生了解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考查学生准确的表达,简明而清晰。
2.关注实践
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命制高考试题,更加强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广东卷的第21题,对“图书漂流”活动作一简单介绍之后,要求考生参与这一活动:请你也“放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一本,写上一段话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提醒他继续参与“图书漂流”活动,字数在90字内。
此题一方面是推介四大名著,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而天津卷与福建卷则是让你走人了运动场,走人了连战回乡祭祖的故乡。天津卷第24题:请为你班方队撰写一段校运动会入场式上经过主席台时的解说词。具有生活化与实践性,用语一定要简洁明了,带有口语色彩,且要介绍本班的优势项目、本班的口号与力争目标等等。福建卷的第18题则更具社会实践性,题目是:
今年4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回到福建祭祖,请你以福建学子的身份写一段真切自然、简洁得体的欢迎辞。
此题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60字的欢迎词既要符合身份,还要介绍家乡,还要用语得体,真是不容易。这就让语文走进了社会实践之中,学语文有了用武之地。
3.关注社会
对社会自然现象的认识,也是新课程的要求之一。课标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了解社会,丰富人生,提高思考认识能力,方能更好地走人社会。
语文表达离不开社会与自然。辽宁卷与山东卷都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以理性态度面对生活方面做了探索。辽宁卷的第24题要求考生以“爱护动物”为主题,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一则公益广告词。山东卷第22题则就一幅漫画“砍”设问。漫画主题是一个人和一些树墩,一个人拿着斧头,自己的头已没了。其用意在于说明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寓意。
4.关注交际与交流
课标指出,要注重口语的交际,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安徽卷在这方面设计了一道试题,即第4题,用选择的形式提供了两种情形,供考生选择。其一是“某同学的发言超时了,你作为主持人,需要终止他的发言”;其二是“某同学正在发言,你作为主持人,需要插话,想打断他”。这种口语交际十分实用,与学生生活沟通了起来,符合课标的口语交际要求,形式鲜活而灵动。
浙江卷的第23题则让考生成了一位文学讲座的听众,向作家提问题,与作家交流感受。一是向这 [##] 位作家谈谈你读了他某一作品的感受;二是向这位作家提一个能引起师生兴趣的问题。这种口语交际形式十分活泼,且更具生活化,符合当代人的交际需求,又充分展现了考生的智慧与个性。
四川卷的第20题,面对滑冰运动员张丹不慎摔伤膝盖又继续比赛夺得银牌的报道,请你对运动员张丹、张昊说一段赞美的话。用语得体,注重场合,表达真诚自然的要求也体现了口语表达的魅力。
三、探究意识
探究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新的能力之一。课标指出: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着强烈的兴趣与激情,敢于探异求新。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1.评价探究
评价探究,就是借助文本内容,借助个性认识,结合自己的见解体验,为文本主题、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等进行个性化评价。
例如湖南卷的第20题,此题占16分,是对文本的赏析类试题。要求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的赏析文字。你可以就“谋篇布局的技巧”“联想的巧妙运用”“景物描写的特色”三个方面中的一个小题,写一段文字。此题实际上属于探究能力的培养了。一是带有选择性,二是带有专业探究的色彩。
再如山东卷第19题: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
这是一个课内外结合的试题,可以结合苏东坡的身世、文学成就去概括评价。在这里可以有个性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认识。
2.创新探究
创新探究,就是结合题目要求,充分发挥考生自己的想象,有个性地表达创新。在这方面,福建卷的作文题明显给考生创造了个性发挥的空间,让考生在创意的想象之中飞翔。诸葛亮没借到十万支箭,那该怎么办?周瑜如何待他?诸葛亮又有什么计谋?未解之谜,靠考生自己去营造。戈多今天来了,结果如何?两人等待戈多本来目的就不甚明确,戈多给他们两人带来了什么?戈多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你可以大胆创意,深入探究。
当然,探究能力不仅仅表现为这两个方面,还应与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的态度、创意、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结合起来,可见,探究能力才刚刚起步。
小荷才露尖尖角,课标精神在高考中的渗透已初见端倪,未来的高考任重而道远。
山东淄博市教研室 255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