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近阅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以来陆续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发现其中文言文作品的释义部分存在不少问题。兹举二十余则例证加以说明,希望引起编选者及广大教师的关注。
这些错误最严重的是对正文内容的误解。
例1:第二册贾谊《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句中的“序”字,教材解释为“引、招致”,误。应为:依次序排列。相类似的用例有:《诗经•大雅•行苇》“序宾以贤”,《墨子•非攻下》“天不序其德”,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崇德序功”等等。
例2:第三册屈原《离骚》:“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教材翻译“路”为“(致使他们的)路途”,误。作者的本意是谴责那些奸佞小人苟且偷安,致使国家的前途变得黑暗、凶险而狭隘。这里的“路”当指“国家的前途”。另,“唯”字校勘有误,应为“惟”。
例3:第三册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教材关于“三十年”的解释是:“从少年到41岁诗人辞官,大约有三十年。”说明编选者既没有读懂诗句本身,更未能充分了解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基本认识。诗歌讲“误落尘网中”,这里的“尘网”就是指污浊的官场;“一去”也是指他离开家园,来到“尘网”之中。这里的“三十年”,当作“十三年”,实际指的是陶渊明从29岁开始出任江州祭酒(393年)开始,一直到他41岁担任彭泽县令(405年),前后正好是十三年,也就是他深受“尘网”“樊笼”之苦的十三年。编者却要生硬地解释“三十年”,导致了明显的错误。尽管最新版本的语文课本(2004年6月版)在上述释义后添加了一句“有人疑为‘十三年’”,仍然未能修正已有的错误。
例4:第三册李贺《李凭箜篌引》“十二门前融冷光”句释义为:“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诗的原意正好与之相反。融:消融。冷光:寒冷之气。此句采用通感手法,以光线、温度的感觉来描摹箜篌声音之美,意谓它使长安城十二门融化了冷气而变得温暖。清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即评析此句“言其声能变易气候,即邹衍吹律而温气至之意”。
例5:第三册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斜阳里。”教材释“去棹”为去掉棹,即“停船”,误。这里的“去”,不是“去掉”的意思,而是“离开”的意思。《尚书•胤征》即云:“伊尹去亳适夏。”此后的词语“去留”“去就”“去国离乡”等,都是这个意思。棹:本意是船桨,这里代指船。在词句中,“征帆”(一作“归帆”,课文所依据的《宋词三百首笺注》即为“归帆”)与“去棹”构成互文关系,均指江面之上往来的船只。
例6:第三册周邦彦《苏幕遮》:“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教材径直释“吴门”为“即现在江苏苏州”,而无视作者的实际所指。周邦彦的家在钱塘(今浙江杭州),旧属吴郡(治所在吴门,即今苏州),这里乃是以吴门借指钱塘。周邦彦从二十四岁入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为太学生,直至六十六岁去世,长时间在外做官。其《满庭芳•忆钱塘》,上片通过对钱塘旧日风景、美好传说的追忆,渗透着词人深情怀乡之意。下片更加直接地抒情:“凄凉,怀故国,朝钟暮鼓,十载红尘。似梦魂迢递,长到吴门。”这里的“吴门”当然就是指钱塘。
例7:第三册张溥《五人墓碑记》:“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教材解释“剪发”为“剪发毁容”,误。这是古代的一种常用说法,特指“削发为僧”。例如唐薛用弱《集异记•李佐文》:“因弃生业,剪发于临湍佛寺。”凌?鞒酢冻蹩膛陌妇?妗肪硎?耍骸案晃碳庇诘靡??阋浪?舴ⅲ?鲆黄肓恕!
例8:第三册龚自珍《病梅馆记》:“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教材解释“绳”为“约束”,误。此字的本意是木工所用的墨线,《尚书•说命》即云:“惟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这里用作动词,意为衡量,也就是以前文所介绍的曲、欹、疏为标准,来衡量各地梅花的品质。类似的用例有:《礼记•乐记》“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南史•谢晦传附谢澹》“帝以为澹方外士,不宜规矩绳之”等等。
例9:第五册李白《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教材释“回”字为“迂回、绕道”,误。应为:转回、返回。古代神话里面讲,替太阳驾车的羲和每天赶着六条龙,载上太阳神在天空中从东向西行驶。西汉刘向《九叹•远游》即云:“贯??饕远?A兮,维六龙于扶桑。”李白诗句联系这则神话,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蜀道太高,连六龙所拉的太阳车到它面前也只好折返回去。左思《蜀都赋》早有类似的语句:“羲和假道于峻岐,阳乌回翼乎高标。”
例10:第五册杜甫《咏怀古迹》:“画图省识春风面。”“省(xǐng)识”一词的本意是:认识、解识。此句中的“省识”,阐释者各持一解,或解作约略认识,或以为是“岂省”的省文,即不识。均可自圆其说。问题是教材在解释诗句时译为“可以约略看到”;在后面单独释词时,又解释为“不识”,如此自相矛盾,令人费解。
例11:第六册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次诎体受辱。”教材释“诎体”为卑躬屈膝,误。“卑躬屈膝”在《汉语大词典》中的释义是“弯腰下跪。形容毫无骨气,谄媚奉承”,带有明显的贬义。但是在课文中,“诎体”只是介绍一种刑罚,并不带有褒贬色彩。它指弯曲肢体,被绳索枷锁所捆绑。《汉语大词典》解释此词即引《报任安书》文句所为用例,李善注:“诎体,谓被缧系。”
例12:第六册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教材释“坚明约束”云:“坚,固定。明,明白。坚明作约束的定语。”误。它实际上属于动宾结构,坚明为形容词作动词,意即坚决明确地信守盟约。《汉语大词典》解释“坚明”为坚守,并以上引文句为用例。
例13:同文中“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教材释“嘻”字为:“发出无可奈何的声音”,误。蔺相如巧施计谋,“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然后在秦国的朝堂之上慷慨陈词,斥责秦王的背信弃义。面对这样的结局,秦王与群臣自然非常愤怒,所以“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准备对蔺相如严加惩治。这里的“嘻”字就不是一个“无可奈何”的表情可以概括,而应包含有惊诧、愤怒之意,因此应当解释为:发出惊叹、忿怒之声。类似的用例如《吕氏春秋•行论》:“(楚)庄王方削袂,闻之曰:‘嘻!’投袂而起。”高诱注:“嘻,怒貌也。”
例14:第六册司马迁《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教材释句为:“今天我侯嬴为公子尽力也够了。”误。先前侯嬴多次故意刁难信陵君,以此来观察他是否真的礼贤下士,这里的“为”字就是上述诸多为难信陵君的行为。该句意即:今天我侯嬴为难公子已经够了。正是有了如此多的试探、考验,侯嬴对信陵君充分信任,才会做出“士为知己者死”的义举。
例15:同上“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教材解释“无所辞”句为:“这没有什么可说的”,错。这里的“辞”不是辞说之意,而是指推辞、拒绝。这句意即:无论怎么都不会拒绝。
例16:同上“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教材解释“存”字为“看问”,殊为费解,就连《汉语大词典》都没有这个词。这里的“存”字应解释为:关心、慰问。
有的注释虽然只是个别词意的说明,却关涉整篇诗歌主题的理解。
[##]
例17:第三册屈原《湘夫人》。虽然学术界对此作意旨有不同的解说,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此诗乃楚地觋(男巫)扮作湘君寻迎湘夫人之词,表现湘君等待湘夫人不至而产生的思慕、哀怨之情,故而“沅有 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教材释“公子”为湘君,误。应为“帝子”,指湘夫人。“公子”一词在古代也可用来指称诸侯之女。《公羊传•庄公元年》:“主王姬者,则曷为必为之改筑?于路寝则不可,小寝则嫌,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何休注:“谓女公子也。”湘君精心装饰了新房,急切等待湘夫人的到来,但是湘夫人终究没有来。“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句中的“灵”字,教材释为湘夫人,误。应指九嶷山上的众神。如果湘夫人果真前来,就不会有下面的“捐余袂兮江中,遗余?兮澧浦”,抒发湘君失望、怨恼之情。
有的释义错误,失之于语言随意,概念表述不清晰、不全面。
例18:第三册《诗经•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教材翻译前句为:“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这里的“期”字解释不准确,应该特指婚期。
例19:第三册屈原《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教材释“初度”为“我出生时的器度”,不够准确。“器度”一词指器量、识量;才具风度;标志名位、爵号等的器物制度。这些都不适于用在刚刚出生的婴儿身上,而应当解释为“容貌、气度”。
例20:同上诗题注释中径直称诸葛亮“曾封武侯”,这也是常识性的疏误。诸葛亮在刘备称帝后,出任宰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建兴十二年(234),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追谥为忠武侯。“武侯”的简称,在口语中使用尚可,但是作为教材,还得力求规范,必须注明全称。
例21:第三册李煜《虞美人》作者介绍中说宋太宗“赐酒将他毒死”,这种说法不准确。将李煜毒死的是牵机药,宋王 《默记》记载,宋太宗使徐铉见后主于赐第,“后主相持大哭,乃坐,默不言,忽长吁叹曰:‘当时悔杀了潘佑、李平。’铉既去,乃有旨再对,询后主何言,铉不敢隐,遂有秦王赐牵机药之事。牵机药者,服之前却数十回,头足相就,如牵机状也。”
例22:第三册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教材释“谬其传”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不准确。据全文意思,由于古书散失,人们常迷失在各种带有主观臆断的解说当中。这里的“传”就是人们不断耳食所得的讹言,“谬其传”就是自己再去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以致流毒无穷。因此作者才不由得发出感叹:“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例23:第三册归有光《项脊轩志》:“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教材解释“珊珊”为“美好的样子”,不准确。“珊珊”是指缓慢移动的样子,常用以形容女子的轻盈步态,如明梅鼎祚《昆仑奴》第三折:“步珊珊,??长;动霏霏,罗绮香。”这里是用来形容桂树斑驳的影子,在半墙之上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
例24:第四册《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教材释“正”字为“本所应有”,意思含糊,令人费解。应为:自然本性、自然之气。
例25:第五册杜甫《兵车行》:“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教材释“山东二百州”为“函谷关以东的州”,不准确。应指“华山或崤山以东的州”,即广大中原地区。
例26:第五册《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教材释“从之也轻”为“跟着国君走挺容易”,流于表层、肤浅。应为:“人民服从起来就容易”或者“人民自然易于听从(号令)”。
文言文作品释义中,还存在着应注而未注的现象。如《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数(shuò)目”(屡次以目示意),“道芷阳间行”中的“间”(jiàn,抄小路);《齐桓晋文之事》中“吾不忍其觳觫”的“觳觫”(hú sù,恐惧发抖的样子),《孟子见梁襄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中的“人牧”(治理百姓的人,指人君)都应加以释义。
以上所指出的问题,希望教材编写者予以及时修正。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1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