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427890

[ 吴泓 文选 ]   

6.学习的本质:”教不是学“——例说专题学习或整本书阅读的“两次转换”

◇ 吴泓

学习的本质:教不是学

——例说专题学习或整本书阅读的“两次转换”

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  吴 泓


 

近些年来,语文的教学改革,涌现出一个又一个的新名词或新举措。单是高中语文,就出现专题学习、整本书阅读、大单元教学、思辨读写、群文阅读、项目学习和“学习任务群”等各种不同的提法。大家都在讲,要“重视学生的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或主体”;教师则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师,成为“学的专家”而非“教的专家”;等等。但讲完了这些,往往就没了下文,没有在学习方法或学习策略上对学生所进行的具体指导和有效示范。而我们都知道,教育教学,不能只有教程(课程)而没有学程(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指导)。我们不能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就简单地理解为阅读、思考和表达这几个字,而应该是怎样设计出让学生阅读、思考和表达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能掌握和运用阅读、思考和表达的具体方法吧。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师,成为“学的专家”而非“教的专家”呢?从教师最初的收集、研读教学资料,掌握学习资源,到依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设计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再到之后教师的组织教学,引导、促进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整个教学过程之间的“两次转换”,有着一种怎样的运行机制呢?下面,举出我们进行专题学习或整本书阅读的案例加以说明。

 

一、第一次转换

仔细考察我们的专题学习或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行为及过程,从教师收集、研读教学资料,掌握学习资源,到依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设计出学生的学习活动。这是教师从自己的“学”发展到学生的“学”的“第一次转换”。


以《论语》专题的整本书阅读为例。当确定了“总览全书内容”“研读孔门弟子”“研读孔子师徒团队‘周游列国’”“研读《乡党篇》(最早记录行为礼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这六大内容和这六步教学过程之后,我便会围绕这些内容和这六步教学过程,运用分类、统计、排序等方法,阅读、整理并今译《论语》中与之相关的章节或内容。换言之,我得先于学生梳理、探究、理解并掌握这些学习资源。


如从“研读孔子师徒团队‘周游列国’”这一内容入手,我得首先梳理、探究、理解并掌握《论语》中与“周游列国”有关的章节或内容。具体如下:

 

《论语》中与“周游列国”的有关章节

 

一、去鲁适卫

1.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2.子适卫,冉有。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一)去卫南行,过匡被围

3.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篇第九》)

4.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5.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6.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二)经蒲返卫,滞留于卫

7.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8.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篇第十九》)

9.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10.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11.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12.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论语·雍也篇第六》)

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篇第三》)

14.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篇第六》)

15.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篇第九》)

16.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17.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18.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19.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20.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21.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22.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篇第三》)

二、往曹宋郑

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篇第七》)

24.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25.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26.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27.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三、陈蔡绝粮

28.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篇第七》)

29.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30.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四、叶公问政

31.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篇第七》)

32.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33.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五、自叶返卫

34.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35.楚狂接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篇第十八》)

3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篇第十八》)

3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篇第十八》)

38.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39.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者,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40.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论语·述而篇第七》)

4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六、自卫反鲁

42.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43.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44.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篇第九》)

 

 

“第一次转换”是否得当,关键在于教师是否了解“这本书”的特殊性在先秦诸子作品中,《论语》是唯一一本老师去世后弟子为了追忆老师所编纂的纪念册。既然是一本纪念册,就会记录很多老师的故事、老师和弟子的故事、老师和弟子与同时代人(“时人”)的故事。这样“师生一体”的故事叙述也就成了“这本书”最为突出的特点,也是这本纪念册最饱含深情、最令后人动容的地方。换言之,读任何一本书,入情悟趣最为重要。很多教师忽视这一特点,直接从孔子“仁义礼智信”等较为抽象的概念、思想进入,这往往是“中道而废”或“折戟沉沙”,或是把《论语》读得枯燥、读得很无趣的原因吧。


孔子55岁出国,68岁返鲁,在外奔波14年,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大小近十个国家,足迹踏遍当时的半个中国。他栖栖遑遑,席不暇暖,到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寻找施展政治才能的机会,却没有一个国君愿意采纳他的主张,给他一个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处处碰壁、“累累若丧家之狗”的老人,却带着一群弟子做了一件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的大事——“周游列国”。我们阅读了解这样一个大事件,定会感受到师生一路困苦艰辛而又其乐融融的场景或境遇。并且,在读完、读懂、读通《论语》,回望、洞悉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之后,也会对这样一个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和教育史上都有着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有一个深切的领悟和深刻的理解。


毫无疑问,教师“学”过之后如同往杯里倒水一样的“教”,这肯定不是学生的“学”。教师的现实角色,决定了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先行学习者,然后还要是一位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在课堂上,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真正“动”起来,学习才有可能真实地发生。怎样把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国”的章节、内容“转换”成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我设计了如下学习活动:


用表格梳理《论语》中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国”的章节(约44章,见表1,附示例)。要求:①阅读并今译这些章节的内容。②分清“核心”信息和“外围”信息。如:与卫灵公及夫人南子接触是“核心”信息;孔子师徒团队到达卫国,与蘧伯玉、公叔文子、王孙贾等卫国大夫接触是“外围”信息。③运用想象、假设、联想、预测、模拟、实验等方法,推断或模拟孔子及弟子“周游列国”时的现实情境或场景,并思考“周游列国”这一事件的深远意义。

图片

应该说,把教师梳理、探究、理解并掌握的章节或内容,用表格的形式“转换”成学生的学习活动,这只是把教师的“学”转换成学生的“学”的第一步。这一步完成,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就能顺利开展,也不意味着学生的学习任务就可圆满完成。只有在随后教师精心组织教学,引导、促进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督促、保障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第二次转换”中,才有可能把在“第一次转换”学习活动中已经整理好的内容,再一次熔铸或消化成学生的个体认知、内在力量和精神财富。




 

二、第二次转换


必须了解到,在“第一次转换”学习活动中,如果把师生分别梳理出来的章节或内容和各自推断出来的现实情境或场景拿出来做比较,还是会有很大出入的。学术界对一些章节的归属或先后顺序就存在着很多争议。但这并不妨碍在“第二次转换”前,师生又再一次运用梳理,运用想象、假设、联想、预测、模拟、实验等方法,进一步推断或模拟孔子及弟子“周游列国”时的现实情境或场景。如对上述梳理出来的章节或内容再作一次甄别、推断、增删和调整等。


然而,这样做完之后学生还是不能理解这些章节或内容的真正内涵。教师还应该继续拟定新的、具有更高层面的、带有整体性的研究方向:如孔子师徒团队“周游列国”一行大概有多少人?出行到底是乘牛车还是马车?游经各国在哪个国家停留的时间最长?在哪些国家没有停留甚至根本就没有越过边境或进入都城?“周游列国”后期,师生的思想、情感、态度等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从总体上看,14年的漫漫长路,集欢悦、期盼、等待、失落、悲伤、焦虑、困顿、危殆、时不我与的心情与遭遇于一身的这件事,对于他们的人生体验、人格思想、精神境界等,都有怎样的改变?最后思考这一事件对后世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也就是说,仅仅靠已经梳理出来的章节或内容和推断出来的现实情境或场景,是完不成上述研究的。此时,就得从《论语》整本书里“跳出来”,即借助司马迁《史记》中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钱穆的《孔子传》,李长之的《孔子的故事》,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石毓智的《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孔祥林的《图说孔子》,王健文的《流浪的君子:孔子的最后二十年》等这些文中、书中“周游列国”部分的文字。以此作为参考或比较,推断出来的结果或思考得出的结论,才有可能回到历史的“现场”,才有可能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才能够较为准确地发掘出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所以,如果说“第一次转换”只是为了读完,那么,“第二次转换”则是为了读懂、读通。


这里,按拟定出来的研究方向顺序,展示一下教师组织教学,引导、促进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第二次转换”的大致过程:

 

1.两千五百多年前(即公元前497年)的一个春天,孔子带着弟子离开了鲁国。他们简单准备好行囊,驾着车,走入苍茫的原野,走过一个个村庄,走进一座座城邑。一路上,他们风尘仆仆,颠沛流离,去推行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政治理想。那么,从“冉有仆”“颜渊后”“卫公孙朝问于子贡”“子路不说”“子路从而后”等章节梳理出来的内容可否看出,孔子师徒团队一行究竟有多少人呢?


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可不是三五人在短时间内的简单出行。这是一支庞大的、人才济济的、知名度很高而且有着鲜明的政治倾向的师徒团队,人数估摸应在20人以上,30人上下。也就是李零教授在《论语》中统计出的——“先进”加“后进”——总共29人这个数字吧。


2.不少专家、学者写文章争论“孔子周游列国乘的是什么车?”。原因是一些画家或导演在创作邮票、绘画、雕塑或者影视作品时,他们所绘制或使用的牲口不同,有的是牛,有的是马。孔子及弟子“周游列国”是驾牛车还是驾马车出行呢?可穿插梳理《论语》中出现与“车”“马”“牛”等词语有关的章节(约30章,见表2)。

 

图片

 

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一支队伍出行既有马车,也有牛车。马车载人(或人骑马),牛车载物。可以想象或推断一下:一支庞大的队伍,如此轰轰烈烈的出行(名气很大,声名远播,未到先闻等),应该是既有学生在“打前站”负责联络,又有学生在后负责准备和运输出行物资。不然,《论语》中怎会有“大车(古代大车用牛拉,以载物)无輗,小车(古代小车用马拉,以载人)无軏”的说法?连子路都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公西华“之适齐也”也都“乘肥马”……“周游列国”竟无马车?这不可想象。身强体壮的子路为什么会“从而后,遇丈人”?唯一能够解释的就是这位大弟子落单在后是在解决物资准备或运输之类的事情,因为子路不是体弱多病的颜回。


3.从梳理和统计出来的“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卫公孙朝问于子贡”“叶公问孔子于子路”“使子路问津焉”等章节或内容我们尝试推断出如下结论:①他们师徒到达某一国,多数情况是弟子与该国的大夫先行接触和沟通。接触、沟通融洽后老师便“出场”;不融洽他们便“走人”。②“路过”与“停留”不是一回事;“停留”时间的长短也不是一回事。14年在外漂泊,他们在卫国停留的时间最长,经历了卫灵公、卫出公前后两段。据推测,在卫灵公执政时,孔子师徒在卫国进进出出,去少留多,约为5年时间;在卫出公执政时,孔子师徒从楚国回到卫国,停留约为4年时间。余下约5年,除了在陈国滞留3年左右,其余皆四处碰壁。至公元前484年,应季康子召,孔子最终回到鲁国。


4.“周游列国”后期,孔门师徒的思想、情感、态度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据说,孔子鲁国“行道”受挫,以为离开母国前往他国就能够找到机会,如到了“兄弟”般富庶的卫国就可以得到任用,但接下来残酷的现实却让他彻底失望。为此,我们是否可以断定“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莫我知也夫……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等,这些充满了 “人不知”“不己知” “莫己知”“苟有用我者”“莫我知”的悲切感叹,都是他“周游列国”后期所言呢?


再者,周游后期,孔子南行,与隐者几度会面,连子路都说出“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的感慨。联系孔子说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无所取材”,我们可否这样说,历经磨难、垂垂老矣的老师,与追随他一辈子(20多岁投师门下,60多岁遭遇虐杀,40多年)的学生子路,此时,在思想认识上是否就达成一致了?“无所取材”,固然不是徐志刚所说的子路在“(其他方面)没有什么可取的”;也不是字面上“我还不知道到哪儿找制作舟船的材料呢”,而是指“我(孔子)该到哪儿去找‘打造那一个世界的原料’呢?”答案是:找不到。因为那样一个世界或时代已经结束。同样,“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应该不是后人说的感慨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流逝,而是感叹世事变换之快,那样一个世界是一去不复返了。进而言之,“吾已矣夫”“吾道穷矣”“行道”不通,想恢复周礼(“克己复礼”)而不成,想必晚年的孔子与其弟子是有自知之明的了!不然,怎么会有“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的慨叹?而这又是一种怎样的人生穷途或生命困境呢!(50岁后,孔子已经把“道不行”归为“天命”了)

 

5.至于14年漫漫长路,集欢悦、期盼、等待、失落、悲伤、焦虑、困顿、危殆、时不我与的心情与遭遇于一身的这一事件对他们人生体验、人格思想、精神境界等的改变,以及这一事件对后世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反过来”假设:

①假如没有这一路长达14年之久的种种艰辛与欢乐的人生体验,孔子和他的弟子会止步于一种怎样的人生局限?

②假如没有孔子师徒团队这一段“周游列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史、思想史和教育史,将会做出怎样的改写?

 

可以推断和肯定的是,假如没有这长达14年之久艰辛与欢乐的人生体验,孔子和他的弟子或许就只能像一百多年之后的庄子那样,领着学生一道纵游于山林之中;或者像庄子在其《渔父篇》描述“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那样,对孔子师徒授课场景就只能是“徒有羡鱼情”的份了。因为,没有走出鲁国,没有走进更为广阔的天地,没有走完足够的路和吃尽足够的苦,没有经历过那么多挫败、流离、焦虑与伤怀,老师说不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学生也绝对说不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语)“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子张语)这样富于人生哲理的话。


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说:《论语》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六七百年来,数岁孩童入三家村塾者,莫不以‘四书’(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主要读本,其书遂形成一般常识之基础,为国民心理之总关键。”“要而言之,孔子这个人有若干价值,则《论语》这部书亦连带的有若干价值也。” 那么,聚焦“周游列国”这一事件,我们可以用著名学者李敬泽评孔子师徒被困陈蔡时的一段话来概括其意义。他说:

 

 

我认为,这是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是我们文明的关键时刻,如同苏格拉底和耶稣的临难,孔子在穷厄的考验下使他的文明实现精神的升华。从此,我们就知道,除了升官发财打胜仗娶小老婆耍心眼之外,人还有失败、穷困和软弱所不能侵蚀的精神尊严。

 

李敬泽将孔子“周游列国”的被困陈蔡与苏格拉底和耶稣的临难做比较。换言之,将东西方文明史做比较。那么,这可不可以这样说,我们之前把14年漫长的“周游列国”只放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和教育史上作考量,会不会低估了其价值、意义或影响呢?


李敬泽的“精神尊严”说,与美国哲学家赫伯特·芬格莱特“毋庸置疑,孔子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以一种在中国前无古人的方式发现并教导我们:人的存在有一种精神——道德的维度”的一句话,在思想或内涵上正好也无缝对接。那么,什么是精神尊严”?什么是“一种精神——道德的维度”?那就是,无论人世如何变幻,世道怎样艰难,“人”都应当做到“君子固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做到“知其不可而为之”“从道不从君”。都能根据“道”的内涵和“行道”的原则,对社会人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探索,对现实政治提出自己的批评与建议。孔子“志于道”的人生信仰与追求,既给寻求人生真谛的弟子们点亮一盏明灯,照亮他们人生的航向,也激励着后世千千万万的士人,让他们的人生充满激情,生命变得庄严、崇高而富有意义。


我们知道,在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状况远比我们预料的要复杂得多。“第二次转换”较之“第一次转换”会出现更多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如学生可能会“旁逸斜出”很多新方向、新思路,催生很多新发现、新认知、新思考甚至新创造。而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减少对学生过多的干预或过度的控制,给学生留有足够多的时间和足够大的空间。要善于发现、保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到见解,帮助、支持学生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和探究,如可提供学习资源,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范围或边界。当然,最重要、最关键的,还是教师这位“先读者”“先学者”要先行读完、读懂并且尽可能地读通、读透。从这个角度说,教师就不仅仅是学习的设计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再进一步说,作为教师,不是你的研究要有“多厉害”(当然你可以很厉害),而是你要有发现别人研究有“多厉害”的能力或敏感,然后,将这“厉害”转换成学生的“学”,使其“更厉害”。这才是教师的职业、职责所在。




 

三、结语


教师的“教”不等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也代替不了学生的“学”,这本是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教育智慧。有学者做过《论语》中“教”和“学”的统计:“学”字出现64次,“教”字仅出现7次。法国当代著名生物学家、科学认识论研究专家安德烈·焦尔当特别提醒过我们:“教不是学。”他认为“教和学之间并无直接关系”。而在这一讲,我之所以对教师“先学”学生“后学”的“两次转换”做如此深入、细致的分解和剖析,其目的在于明示各位:“第一次转换”是让学生“干活儿”,“第二次转换”是帮助学生继续“干活儿”。其用意更在于:在学生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到底该怎样做,才能使语文学习这种行为或活动不落入“隔靴搔痒”或“凌空虚蹈”的窘境,才能“以学为主”“以学生为重”或“以学习者为中心”最终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废话


图片

吴泓 著:《专题百问:教学实施中的行与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教育是复杂、艰难而缓慢的。“生命教育”倡导者张文质说:“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经常,我们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需要你针对他这个具体的人而给予的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 而真实的语文学习过程与其他学科相比,就显得更为复杂、艰难而缓慢——无论你给“你的语文学习”披上怎样光鲜的“皇帝的新装”。在这里,我再多几句嘴:哪有什么“高效课堂”?只不过为如今的“高效应试”装点一下门面罢了。应该养过孩子吧?应该领教过养育男孩子的不容易吧?教育可不是工厂流水线上制造产品。教育是教师“先学”,学生“后学”。“先学”的“第一次转换”是基础,是让人“知”,是知道、了解和知晓;“后学”的“第二次转换”是深入、润泽,是使人“识”,有见识,有器识,有胆识。唯其如此,才谈得上创新人才的培养,才谈得上是“成人之道”。


于是,我殷切地期待并努力地追求着——在我们的专题学习或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我想让我的学生能时时感受到:学习,首先是一种乐趣;之后才是增广见闻,增加见识。学习,是在过一种诗性、思辨的思想、精神生活;是溯流而上,而后又沿河而下,一起走过一段温暖的、百感交集的旅程。而这过往的一路——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由表达,以及与这世界建立起的联系——于生于师,在未来的岁月里,都将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或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


于是,我也在思考: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贤哲这样告诉我:

 

学校更像是父亲的象征,将一个遥远的父亲形象搬上舞台。它并不是要教授儿童他们已经懂得的知识或实践过的事情,而是强制地教给他们尚不知道的东西,并强迫他们跳出熟悉的知识圈子。这也正是学校的目标——思想解放:让孩子们从自己的世界走出来,让一切事物对他们而言都不再显得“自然”,而是需要通过努力和思考来不断获得知识才能理解它们。

学校希望成为一条通向远方之路。

学校的使命应是让学生憧憬远方……




 

【参考文献】

[1]司马迁. 史记[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504.

[2]徐志刚. 论语通译[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48.

[3]王健文. 流浪的君子——孔子的最后二十年[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57.

[4]王健文. 流浪的君子——孔子的最后二十年[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58.

[5]司马迁. 史记[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518.

[6]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M]. 北京:中华书局,1983:815.

[7]梁启超. 读书指南[M]. 北京:中华书局,2010:3.

[8]梁启超. 读书指南[M]. 北京:中华书局,2010:36.

[9]梁启超. 读书指南[M]. 北京:中华书局,2010:39.

[10]李敬泽. 咏而归[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5.

[11][美]赫伯特·芬格莱特. 孔子:即凡而圣[M].彭国翔,张华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19.

[12][唐]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A].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 [13]古文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4:811.

[14][战国]荀子. 荀子[M]. 方勇,李波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2010:483.

[15]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0:305-276.

[16][法]安德烈·焦尔当. 学习的本质[M]. 杭零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5.

[17]张文质. 跨越边界——生命化教育的一些关键词[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

[18][法]皮埃尔·朱代·德·拉孔布,[法]海因茨·维斯曼. 语言的未来 对古典研习的再思考[M]. 梁爽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2.


说明:本文先发表在山西《语文教学通讯》刊物上,后编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语文专题学习与整本书阅读十讲》一书,有改动。